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因育人而开办,学校制度因育人而制定,课程因育人而设立,教师职业因育人而存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它所培养的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相统一,个人发展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相统一。

我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积累、选择、融汇并不断地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变化、对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进行深层次地缜密思考与反思、逐渐地形成较为系统的一些理论观点,特别是关于小学教育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些观念,有学习体会,有共识性的观念,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因育人而开办,学校制度因育人而制定,课程因育人而设立,教师职业因育人而存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的。

——教育是培育人的素质的过程,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素质,先天素质取决于遗传因素,取决于优生优育;后天素质取决于环境因素,取决于教育水平。教育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素质,可以创造一个优良的、高素质的社会环境,不仅提高当代人的素质水平,而且改善下一代人的遗传素质,通过遗传基因和后天教育实现代际改善,使新一代公民体魄更加强健,人格更为完善,思维更为敏捷,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更良好的发展,以避免种族逐代退化的危险。因而,“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是时代的诉求,“基础教育应是国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国家使命”。它关系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民族的永续发展,因而是学校教育恒久的主题。

——“人”是校园的核心。教书育人就必须采用道德的、公平的、人性化的、个性化的,自主自觉的方式,而不是“工具化的”、“标准化的”、“物化的”方式。要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尊严地、有自由地、自主地学习,因为“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雅斯贝尔斯)。我们应倡导自主自觉式的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遗传素质,自主性和个体的特殊性;要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儿童时时感到自己是会不断进步的人,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和学校生活的乐趣;运用恰切的方式构建学生丰富的知识系统、良好的思维系统、活跃的创新系统、积极的情感系统、正确的价值系统。

——教师与学生之间表现出来的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师生关系由严师转向伙伴,由操控转向合作,由权威转向对话,由塑造转向培育,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育人趋势。教师是理性的引领者,智慧的启迪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是自主的探索者,积极的思考者,主动的创造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才有真爱、真情,才有触动心灵的交流和充满智慧的对话,从而使每一项教学行为变得更有价值。

——以追求人的尊严与幸福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重建课堂文化的过程。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主题,课堂文化建设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寻求新的答案。因为小小的课堂联系着过去(文明的传承),联系着现在(人的社会化),联系着未来(开拓人生、开创未来社会),是学校育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课堂要通向智慧,要让生活进入课堂,要让文化进入课堂,要让思维进入课堂,要让人性进入课堂。

——创新是驱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管理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大胆探索,有新的突破。封闭意味着干涸与僵化,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才有清新的空气自由流淌,才有人性的勃勃生长,才有学术的博弈与自由的交流,才有激发创造精神的生态环境,才有灵动的想象空间,才有情感培育的土壤。对民族教育教学传统要进行反思,要重新认识,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扬弃封闭、僵化的理论与方法,一些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教育法则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先进理念和新鲜经验;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的新方法、新观念。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它需要多门学科的支撑,需要多种先进技术的支撑,需要人类智慧的大融合。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政治经济因素往往左右着儿童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学校在设计、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活动时,其着眼点和着力点应有利于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选择、学会生活、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较强的生存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拥有幸福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是人类社会持续前进的动力,同时社会又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无法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它所培养的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相统一,个人发展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相统一。小学教育是奠基工程,但小学教育如果仅对小学生的六年负责,那将是短视的、缺乏前瞻性的、不负责的教育。小学教育要以儿童的明天为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为导向,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多方面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高质量的学生,并为学生最终成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或拔尖创新型社会精英人才奠定基础。

——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进程有著名的“两个缩影”说。其一,从动物祖先进化到人,经历了若干亿年,人的胚胎发展(从受精卵到降生)仅10个月——母腹内胎儿发展的过程是高度概括地重演了生物进化漫长的历史,人在母体中的发展是生物进化历史的缩影;其二,人类文明发展史,经历了几百万年,人从初生婴儿发展到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约20年,个人智力发展进程也是高度概括重演了人类认识发展漫长的历史,人的智力发展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缩影。(参阅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55页)当代作家毕淑敏在她的散文中也有过类似的生动描述:“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

“两个缩影”帮助我们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社会职能,意义十分重大。我这里强调的是“两个缩影”的论点及思维方式对于学校改革与发展思路的启示作用:

(1)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儿童遗传基因承载的“祖先进步痕迹”和先天素质,采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引发并促进其充分发展,这既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强大的内趋力,更是儿童自身发展并走向辉煌的根本需要。

(2)确定阅读材料及教学凭借材料,设计课程、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育技术手段等具有“缩影”观点,注重整体性、实效性,让每堂课更有价值,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华、世界文明的精要传递给学生,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获取最大最佳的教育效果。

(3)教育发展史上下数千年,各种教育论著更是浩如烟海,而小学教育只有短短六年,运用“缩影”思维,将古今中外的教育智慧之精华“浓缩”于小小校园,“浓缩”于三尺讲台,作用于短暂的几年,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对学校的发展,其功效都将是巨大的。

(4)历史悠久,躯体庞杂且变化迅速剧烈的人类社会,是儿童走出校门的必然归宿。借用“缩影”理论,学校是社会形态的“缩影”。学校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提前观察、分析、体验现实社会的阳光雨露和风暴雷电,将社会需要、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变化及运行规律等传递给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有利于学生立足社会并最终成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力量。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犹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构成地球系统一样,学校也是由若干圈层构成的。学生团队—教师团队—领导团队—后勤团队—学校智囊团队构成学校的第一圈层;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研机构—教育督导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团体(学会、研究会)—学校之间,这是学校第二圈层;学校—家庭—企业—媒体—社区—区域—社会,这是最大的第三圈层。构成圈层的各种因素纵横交错,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学校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改革管理机制,校长具有办大教育的气魄和能力才能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各圈层关系协调,良性循环,形成合力,释放出巨大的教育能量,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学校则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21世纪,是新科技革命的时代。科技创新、知识经济、进一步开放的社会呼唤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创造力、高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从而对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更为严峻的挑战。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成了学校的必然选择。新世纪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教育将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

(2)学校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开阔,课程更加多元,国际交流合作更为频繁,更多的先进技术将作为教育手段进入学校,进入课堂。

(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双轮驱动,仍是教育与发展的主旋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三大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并重,仍是学校追求的根本培养目标。

(4)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自强自律意识、团队意识、自主管理意识、共生意识、全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

(5)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独创性将得到更大的尊重,个人的价值会得到更大的张扬。

(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更迅猛的发展,更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线教学、在线学习,优质教育资源将实现真正的全人类共享。知识无处不在,知识时代真正到来。主动学习、高度个性化选择,新型的学校将改变整个学校教育的生存状态。

读一读近几年出版的教育专著,翻一翻教育报刊上的理论文章,听一听校长们的经验介绍或学术报告,便会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育人为本”、“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个性教育”、“尊重生命”、“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自主管理”、“社会责任”、“现代制度”、“国际视野”、“校园文化”等。我认为这传达出三个信息:一是对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如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及教育发展主流趋势认同度高;二是说明教育理论的创新实属不易,能在继承、学习、借鉴别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或作一些补充、细化、转化的工作已是值得称道的了;三是说明可能存在一些校长的教育思想不真实的情况,校长的教育思想如果不是真实的,学校的发展将会迷失方向或停滞不前或本末倒置,也就没有了发展。

我认为校长用以指导办学的教育思想或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出的办学价值观、办学目的等应有五忌、两个“必须”:一忌用一些激进流行的术语自我包装或炒作,透出浮躁情绪和功利色彩;二忌用一些时尚、极端的标语、广告式的词句装点学校门面,这往往可能以局部真理代替普遍规律,难免浅薄、绝对化、缺乏深度广度和科学性;三忌将教育思想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并不施行,办学依然是老路子,教学依然是老法子,这是应景式的空谈;四忌追求口号的“特色”、“现代化”、“全球化”,脱离本校、本地区办学的实际;五忌追风逐浪,朝令夕改,所谓改革、所谓创新只是标签更换,概念翻新。第一个“必须”指校长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真实的。所谓真实有三层意思:①校长的教育思想必须来自校长的教育实践;②来自校长对教育现象的冷静分析观察、科学理性地总结和提炼;③是继承、学习、借鉴、移植而来,但契合社会发展对教育、对人才的需要,符合教育改革大趋势,又是校长思想深处真正认同的教育信念。学校因校长教育思想的贯彻、影响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办学目标、共同的发展方向,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第二个“必须”指校长的教育思想真正决定学校价值取向;真正落实到学校发展规划、培养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置、教育质量评价、创建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真正在校园建设、教室布置、各类教育活动、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各种细节中。

总之,校长的教育思想并不是通过校长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达出来的,是通过学校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即独特的学校个性、风格和特色反映出来的,是通过学校整体精神状态、文化氛围展示出来的,是通过最终的教育质量体现出来的。经过各种观念的碰撞、融汇、孕育、选择、提升,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对学校的价值取向逐步由模糊到明晰,由分散到凝聚,直至观念的形成。我对学校的价值取向的理解很简单:第一,健康价值(身体健康);第二,情感价值(阳光的心态、丰富的心理、美好的人品);第三,发展价值(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我在对电子科大附小办学价值作选择时,着重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人。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根本功效是承担培养人的奠基工程。其二,基础性是小学教育最大的特点,学校必须着力于儿童小学六年的健康成长。其三,人的成长既有阶段性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完整的延续过程。小学教育掌握着开启未来的钥匙,要着眼于“明天”、着眼于儿童未来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儿童的社会化,着眼于儿童最终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基”、“成长”、“发展”是附小核心价值追求的着眼点。

围绕着“健康”、“情感”、“发展”三个核心价值观,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电子科大附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校价值体系,下面就其要点以列表的方式作简要解读。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育价值体系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这套价值体系分别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各项办学策略中,渗透在课程体系中,落实在学校日常各种教育行为中,并与学校的质量评价系统相对应。

学校的教育价值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变化和学校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调整与逐步完善。但是,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因素,比如关于道德品质的、身体健康的;关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关于社会责任、健全人格的;关于良好行为习惯、公民意识、劳动者素质等,这些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则是相对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