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赤字财政论”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凯恩斯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经济运行只能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而非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认为,正确的对策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即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从而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经济均衡。凯恩斯提出了投资乘数的概念。

第三节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

一、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

(一)凯恩斯学派产生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波及几乎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教义产生了置疑,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财政理论的基本信条:“唯一的好预算是一个平衡的预算”。人们在迷惘中期盼一种新的经济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这次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并冀望通过对经济危机进行剖析,从而寻找出一条治理经济危机的路径来。于是,凯恩斯学派应运而生。

这次经济大萧条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以马歇尔③为代表的以信奉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倡导市场自由经营的新古典经济学说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以

政府干预为核心的凯恩斯学派,迅速成为主导西方各国的经济学派。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工业生产直到1929年才勉强恢复到战前1912年的水平,却又遇到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大国同样也不能幸免于难。在此情况下,1930年,凯恩斯出版了《货币改革论》,他以英国存在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他的基本方程式为理论基础的货币改革方案,试图解决英国当时存在的经济问题。可是当时,英国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严重,他的这副货币改革的“药剂”并没有对症下药,因而没有引起政府当局的足够重视。于是,他又谋求新的“良方”,经济几年的潜心研究,1936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这部著作里,他提出了以政府干预为核心财政需求管理方案,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通论》里所提出的救治方案就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并认为,如果扩大了有效需求,既可缓和生产过剩的危机,又能增加就业岗位,从而恢复经济的增长。为了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理论来详细阐述他的主张。实际上,这一系列的经济理论勾画了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即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因此,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学派的初步形成,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此后许多经济学家逐步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转而对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做了各方面的解释、修补和发展,由此凯恩斯学派正式形成,凯恩斯学派大致可以分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剑桥学派。

应当说,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通论》,虽然是对古典经济理论的挑战,并且指责古典经济的“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但在书中凯恩斯对财政理论方面的理论并没有什么创新,他的财政理论在于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狭隘的财政收支平衡观,并极力主张政府应当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消除或缓解经济危机。不过,凯恩斯在《通论》中表达他的这种对策性的观点时,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去加以阐述的,以致他后来的追随者不得不花大量的笔墨来诠释他的就业理论以及政策主张。关于这一点,使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感到不解的是,《通论》“作为一本被盛誉为掀起了财政政策革命的书,它的分析中令人吃惊地几乎不包括明显的财政政策方面的讨论。”可见,这是凯恩斯有意把对策性的措施留给人们去思考?还是他只对理论论证感兴趣而不谈具体的政策措施?的确耐人寻味。

(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赤字财政论”是凯恩斯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赤字财政论”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凯恩斯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经济运行只能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而非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什么又是有效需求不足呢?凯恩斯说:“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D的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1)”也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等时所决定的需求为有效需求。

凯恩斯指出,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由此引起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使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经济危机在所难免。解决经济危机的对策是什么呢?凯恩斯认为,正确的对策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即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从而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经济均衡。

(三)投资乘数

凯恩斯提出了投资乘数的概念。所谓投资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投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凯恩斯认为,一个部门投资增加,会导致投资品所在的收入和就业率增加,投资品所在的部门将新增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必然会导致生产消费品的部门的收入和就业的增加,该部门又将新增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从而导致另一生产消费品的部门的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如此循环下去,致使一系列部门的收入和就业都随之增加。结果全社会的收入和就业将成倍增加,收入增量和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以K表示投资乘数,ΔY表示收入增量,ΔI表示投资增量,则:

img145

既然由投资增加引起的总收入增加包括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量(ΔC)在内,即ΔY=ΔI+ΔC,那么投资乘数的大小就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img146

式中ΔC/ΔY即位边际消费倾向,由上式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投资乘数越小。现在假设新增投资ΔI为100万美元,边际消费倾向ΔC/ΔY为4%,则由这笔投资引起的收入增量为500万美元。

再假设每个工人的工资为2万美元,当原始投资为100万美元时,增加的就业人数为50人,全社会新增加就业总人数为ΔN,则:

ΔN=K×50=5×50=250(人)

这就是说,如果新增加投资为100万美元,则从全社会看,将增加收入500万,增加就业人数为250人。

实际上,投资乘数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发生作用的。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和就业的成倍增加,而投资的减少也会引起收入和就业的成倍减少。因此,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当资本边际效率上升引起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将以更大的规模增加;反之,在经济衰退时期,当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引起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将以更大的规模减少。可见,投资乘数对经济周期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由投资波动所引起的收入和就业的波动。而且,根据投资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的数值直接取决于消费倾向的数值,并与边际倾向按同一方向变化。边际倾向越大,则投资波动对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影响也越大。因此,投资乘数原理为凯恩斯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政策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凯恩斯用三大心理定律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如用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消费倾向则为C/Y。假如收入为100美元,消费50美元,则消费倾向为50/100,即50%。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如用ΔC代表消费增量,ΔY代表收入增量,则边际消费倾向就是ΔC/ΔY。

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呢?凯恩斯认为,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次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于储蓄的部分的比例越来越大。

在消费支出的增加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厂商就要缩减消费品的生产。因此,还在未实现充分就业时,消费品的生产就不能再增加了。

(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说:“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在这里,凯恩斯把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看作是预期的这项资产的未来的一系列年收入之和,把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看作是预期的资产的重置成本,并不是指在市场上购买该资产的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

假设一厂商生产某一资产,预期第一年终了时收益为1 100美元,第二年终了时收益为2 420美元。如果这项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生产成本是3 000美元,它的资本边际效率就为10%。因为只有10%的预期利润率才使预期收入折成现值恰好等于供给价格。即:

  供给价格=折成现值的预期收益

假设资本边际效率为r,则有:3 000=1 100/(1+r)+2 420/(1+r)2,解得r为0.1。一般的资本边际效率的公式是:

img147

其中,Ps为供给价格,R1,R2,…,Rn代表各年的预期收益,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或贴现率。

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在任何时期内,对任何一类资本的投资增加,都会使这类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这部分地是因为这类资本的供给增加的预期收益下降,部分地是因为这类资本的供给增加时供给价格将随之上升。在这两类因素中,在短期内,第二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在长期内,第一个因素更为重要。

(三)流动偏好规律

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是指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关于流动偏好的原因,来自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在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交易动机又分为收入动机和营业动机。收入动机是指人们得到收入到用掉收入这段时间内持有现金的愿望。收入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收入数量和收支期长度。商业动机是指营业上从支付成本到获得销售收入这段时间内持有现金的愿望。商业动机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该期产值和产品在流通中所经历的阶段。

2.谨慎动机

谨慎动机是指为防止意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3.投资动机

投资动机是指为了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是投资者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比市场上一般人高明,因而想从市场变动中获利。例如,不同的人对证券市场的未来有不同的估计,当绝大多数人估计利率将下降,从而证券的价格上涨时,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利率将上升,从而证券价格将下降,并为此持有现金,等待这种有利机会的到来。当他的估计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他在这一投机中就可以大获其利。

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很灵敏。与此不同,出于投资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会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利率主要决定于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货币的愿望。这样,货币需求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一部分是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前者是收入的函数,后者是利率的函数。

三、“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数量既定时,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流动偏好的强弱。流动偏好强,利率就会提高;流动偏好弱,利率就会降低。反之,流动偏好不变时,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大小。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率就会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时,利率就会提高。利率水平决定于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相等的一点,即货币供求的均衡点。

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利息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如果储蓄超过投资,利率就会下降。利率下降,就会刺激投资。利率将下降到致使投资增量等于储蓄增量的一点为止。利率的完全伸缩性会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凯恩斯认为,当人们减少消费来学家储蓄时,如果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必定导致就业和收入的下降。这时,只有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才能使收入和就业上升。凯恩斯认为,即使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后,公众在心理上对未来更感到难以预料,因而流动偏好变得更强。结果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利率降低到某一水平时,货币需求就会趋于无穷,货币当局发多少货币,公众就会吸收多少货币,利率因此就不再下降,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四、凯恩斯的财政政策主张

(一)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对经济运行提出调节的一系列主张。其基本原理是: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由于需求不足,产生经济萧条和失业,因而应当刺激和扩大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由于有了过度需求,产生通货膨胀,因而应当抑制和减少总需求。

为什么当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协调时,只调解总需求一方呢?凯恩斯认为,虽然社会就业量是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状态,但在短期内产生技术和资本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数量和技巧等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就把经济调解的重点放在调解总需求上。

(二)财政政策的运用

根据凯恩斯的主张,在运用宏观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时,政府应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松”或“紧”的财政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就是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紧”的财政政策就是增税,缩减财政支出。

财政政策的具体运用是:当经济萧条时,应当实行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政策。因为减税,可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减税和居民增加消费的结果,将促进企业增加投资,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就会上升,有利于克服经济萧条。扩大财政支出包括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出等,以增加居民的消费和促进企业投资,提高总需求水平,这也有助于克服经济萧条。当经济处于繁荣引发通货膨胀时,应当实行增税和压缩财政支出政策。因为增税,可以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增税和居民减少消费的结果,将促进企业削减投资,消费和投资减少,总需求就会下降,有利于克服经济过度繁荣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减少财政支出包括减少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出等,以减少居民的消费和促进企业投资,降低总需求水平,这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