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_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开始,到现在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运用,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政府调节经济就是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其政策手段就是通过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将凯恩斯的学说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结合形成“新古典综合派”,在二战后的20余年间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了主流和支配地位。

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开始,到现在博弈论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运用,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

一、罗斯福新政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当时传统的经济学对此无能为力,不能作出理论的解释。在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就已经主张运用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且这些建议已经被罗斯福政府所采纳,而且取得了成效,但他们在经济理论体系上还没有得到论证,他们的学说仍属于传统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为了拯救和改善资本主义,此时的经济计划者和政府需要从理论上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供依据。这就为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二、凯恩斯主义

与“新政”时期的美国经济思想不同,凯恩斯以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批判者的面目出现,他从经济理论上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即以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与工资具有黏性来说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在通常情况下所实现的经济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用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和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然后以有效需求理论为依据,价格与工资具有黏性,市场机制不能自动校正经济,得出必须依靠政府来调节和干预经济,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达到均衡的论断。政府调节经济就是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其政策手段就是通过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在进行需求管理时,财政政策被认为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三、新古典综合派

由于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迎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所以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政策主张在西方各国得到迅速传播。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将凯恩斯的学说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结合形成“新古典综合派”,在二战后的20余年间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了主流和支配地位。该学派试图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综合在一起,尽管这种综合存在着不少裂缝,但在许多方面使凯恩斯经济学得到了补充和发展。其中主要有: 希克斯和汉森提出的IS-LM模型; 消费函数理论方面有杜先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投资理论方面有汉森与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 货币需求理论方面有鲍莫尔、托宾的货币交易需求的平方根法则,托宾的货币投机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有哈罗德-多马模型,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的理论方面有菲利普斯曲线; 克莱茵等还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数量化,形成一整套计量经济模型。所有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十年的经济政策思想都有很大影响。

四、新自由主义

(一)货币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日益受到西方政府重视,体现在该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顾问和智囊。直到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入了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而经济较快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这也是新古典综合派占据主流地位的原因。但是,从70年代初开始,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使新古典综合派在理论上无法解释,政策上也无能为力,这使得新古典综合派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受到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猛烈攻击。货币主义主要在两个方面与凯恩斯主义展开论战: 一是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货币供给是短期内名义GDP与实际GDP变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长期内名义GDP变动的决定因素。货币主义通过对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货币和产出的关系的历史考察,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才对产出的波动起着最大的作用。甚至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的。二是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或根据经济情况而进行调节的经济政策,认为凯恩斯主义为克服萧条而制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无助于降低失业率,反而会引起通货膨胀,加剧经济波动,阻碍经济增长。认为资本市场并不是凯恩斯主义描写的那样不稳定。认为价格与工资是相对灵活的,只要让经济自由,减少政府干预,就可以避免经济剧烈波动。政府在自由竞争社会中只要制定竞争规则,并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自由汇率制度”就可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的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按照这一规则,货币供应量每年应按固定的比例增加,增加的数值大致等于经济和人口的实际增长率之和。这样就可保证市场上商品和劳务产量的增减与货币供应量增减相适应,从而使物价稳定。实行“自由汇率”(即浮动汇率)又可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使经济稳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显然,货币主义在本质上属于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有时被称为新自由主义。

(二)供给学派

在20世纪70年代“滞胀”局面中兴盛起来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使凯恩斯主义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如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所皈依的“供给经济学”,又是另一股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供给学派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的理论和政策的同时,把经济分析的着眼点放在刺激生产即供给方面,认为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会创造需求,而刺激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因为累进税制的高税率政策严重挫伤企业主的经营积极性,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劳动者工作热情低落,并进而导致生产和就业停滞,出现“滞胀”。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劳动者工作和企业经营的积极性,这样就会使生产率提高,政府课税的基础扩大,税收总额增加,使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也会因此而消失。但是这一减税方案被里根政府执行以后,美国的滞胀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因此,该方案在被短暂执行以后被很快放弃。政策的失败,使供给学派的思想和影响也就烟消云散了。

(三)理性预期学派

除了货币主义与供给学派以外,还有一个在货币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又比货币主义更具经济自由主义色彩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加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理性预期学派强调公众的“理性预期”对其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可能获得的信息作出预期,根据这种预期作出的经济决策会使政府的一切宏观经济政策都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学派在提出理性预期和坚信市场出清这两个前提条件下,最终得出政策无效性的结论。

五、博弈论

随着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普遍重视预期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并由此导致重视博弈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运用。根据博弈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私人部门的反应。私人部门会努力发现政策制定者的偏好,而政策制定者会想方设法欺骗私人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最好是不要为追求自己认为的最优目标而不断去欺骗公众,而应当尽量减少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放弃短期的政策规则变动(指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实施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创造一个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的稳定环境,真正取信于民,解除心理戒备,使经济稳定发展。

六、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逐渐形成,它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并重新获得了生机。当然,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承袭,而是在认真对待各学派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与责难的同时,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观点,特别是引进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设,部分地吸纳了理性预期学派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假设,使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有了一个微观基础。

与此同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仍然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即认为市场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黏性的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而认为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使考虑理性预期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然会有积极作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取代弹性的工资和价格,在衰退时期刺激经济,在繁荣时期则抑制需求,从而阻止通货膨胀趋势。从西方国家目前执行的政策来看,凯恩斯主义尽管曾一度衰落,但并没有完全为经济自由主义所取代。

总之,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为了解决不同时期的经济问题而出现,而且其变化也总不外是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两大思潮的交替和反复。可以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经济问题,从而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会不断改变,以适应解决不同问题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