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凯恩斯投资

凯恩斯投资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干预和理论相适应,凯恩斯对传统经济政策观点也进行了所谓的“革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货币政策则是由中央银行有意识地变动货币供给数量和利息率,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又称金融政策。

国家干预

和理论相适应,凯恩斯对传统经济政策观点也进行了所谓的“革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凯恩斯思想政策可以说有下列三个特点:(1)国家干预是其前提;(2)财政政策是重心;(3)举债支出是手段。

凯恩斯认为,在失业情况严重时,单凭市场价格机制无法把资本主义经济调节到充分就业水平。这是因为,就业量决定于收入中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在短期间,消费倾向不易变动,因此,就业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投资量的变化。投资量则由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其中,利息率的降低有一个最低限度,因此,投资量的变动主要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化。资本边际效率是由重置成本即供给价格和预期收益两个因素决定的。由于人们据以推测未来收益的一点知识,其基础异常脆弱,预测常缺乏信心,使得投资决定非常容易发生突然的变化。资本边际效率的特征就是其不稳定性。因此,凯恩斯指出:“安排现行的投资的责任决不能被置于私人手中。”更重要的是,凯恩斯对比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势态,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病情严重,只靠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作用、私人领域的分散活动,远不能及时地挽救资本主义于灭亡。他说:“失业问题,除了短暂的局势动荡时期以外,按照我的意见,这是不可避免地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可见,凯恩斯把失业的起因归诸个人主义而不归诸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他说:“因为要使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相互协调,故政府职能不能不扩大。”这虽然是对于个人主义的严重侵犯,但是,“这是可以避免现在的经济制度完全被摧毁的唯一可行之道”。

财政政策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以实行财政政策为重心。所谓财政政策,就是中央政府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国家财政岁入(收入)和岁出(支出)活动来影响有效需求(或国民收入)和总就业水平的政策。货币政策则是由中央银行有意识地变动货币供给数量和利息率,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又称金融政策。

在《通论》出版以前,凯恩斯强调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证明货币政策无法解决失业问题。面对这种困境,他才转而主张以财政调节为主。我们知道,货币理论和利息理论是《通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是凯恩斯学说的中心概念之一,利息率则是沟通凯恩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键因素,按理说货币政策仍应该是凯恩斯的一项主导政策主张。但是,凯恩斯指出,由于流动性偏好的存在和借贷双方的费用,利息率的降低有其极限,而资本边际效率又变化多端、非常不稳定,因此有效需求很难维持在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上。特别是出现经济衰退时,资本边际效率可能崩溃到一种程度,以至于在实际可行的范围内,利息率不论如何降低,都不足以使经济达到复苏的地位。因此,凯恩斯作出结论:“以我自己而论,我对仅仅用货币政策来控制利息率的成功程度,现在有些怀疑。”

需要指出,凯恩斯在《通论》中虽然积极拥护财政政策并怀疑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不等于说他完全否定了后者的作用。他认为,在充分考虑了长期预期状态之中的短期变动的影响之后,利息率的改变,至少在正常条件下是影响投资的重大因素——虽然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的乃是低利率。特别是在经济衰退发生以后,利息率的下降会成为有助于复苏的重大因素,很可能也是必要的因素。根据这样的论点,凯恩斯的结论是:“由此可见,如果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之下,把利率减少到使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之处,那将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凯恩斯的这种观点成为战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主张并推行需求管理的一个依据。

举债支出和通货膨胀

举债支出和通货膨胀是凯恩斯主张的执行财政政策的手段。凯恩斯所谓的举债支出,是指政府用举债方式进行公共投资和弥补其他预算项目的赤字而言,它包括一切政府举债的净额。按照凯恩斯的说法,用举债方式兴办资本项目,能增加投资;如果用于弥补其他财政项目的赤字,则为负储蓄,能增加消费倾向。总之,举债支出能够提高有效需求,增加总就业量。

一般说来,政府在国内举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公开市场向公众(即个人和企业)出售政府债券,例如出售三个月到期的短期国库券或长期的公债券等。如果个人、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是用闲置的资金,如运用个人的多余现金或企业的基金或商业银行未贷放出的资金支付的,那么,政府收到款项,扩大支出以后,就会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活动。如果公众用来购买政府债券的资金是由压缩个人消费、削减企业投资或动用商业银行准备金而来,通过这样的举债方式,政府虽然能扩大支出,但是它的效果却由于公众支出的减少而抵消掉了,对整个经济活动似乎没有多少刺激作用。另一种方式是由中央银行承购财政部发行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为财政部设立相应的存款账户,财政部利用账上存款进行公共投资,扩大公共开支。支付对象不是个人就是私营企业,他们得到这笔款项将会存入商业银行,从而提高它的放款能力,增加货币供应量,产生扩张经济、增加就业的效果。

但是现在的重要问题是:举债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扩大货币供应量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这一点已在上一节的物价论中有过说明,总的意思是说只有在达到了充分就业,再增加货币供给,才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因此,当大量失业存在时,实行扩大政府投资、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等措施,即使造成财政赤字,也能提高有效需求,扩大生产,减少失业,不必担心会有通货膨胀的威胁。处于早期阶段的凯恩斯学派就是这样主张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当时也是按照这种主张,推行以赤字财政政策为特点的反危机措施,企图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