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凯恩斯革命”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在马尔萨斯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指出了萨伊定律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错误。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首先就是革了“萨伊定律”的命。

2.“凯恩斯革命”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大量过剩产品倾倒入海里,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了,千百万人被抛上街头,沦落于失业的漩涡之中。经济大危机宣告了“萨伊定律”的破产。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

剪贴板/“凯恩斯革命”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

●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

●用政府干预来扩大有效需求可以解决危机问题。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评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尔萨斯的观点。马尔萨斯认为,萨伊是从经济现象中抽出货币后来考察物物交换的,实质上是实物经济学。换句话说,萨伊仅仅是把货币看成为单纯的物物交换活动的媒介。但是,一旦回到现实的货币经济当中去,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人们将卖掉产品而获得的货币不再支付出去,而是大规模地储蓄起来,那么,产品的销路就会被封闭,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会出现。

在马尔萨斯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指出了萨伊定律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错误。凯恩斯的驳斥首先从储蓄是否会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一问题开始:如果把经济世界比作一个由所有人围坐在一起的圆桌,人们把各自的产品拿到圆桌上,用以交换货币,再用货币在圆桌上换取别人生产而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如果人们是将自己的产品换成货币以后立即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那么这张圆桌上的所有物品就都会顺利流通,不会发生任何问题;并且由于无论多少物品,一旦拿到圆桌上就能立即换回其他物品,所以不会出现圆桌上物品过多而堆积如山的情形——这就是“萨伊定律”所描绘的。其实萨伊在表明:即使人们节约货币用以储蓄,但由于储蓄立即转化为投资,所以产品的需求不变,那么,生产必然会因为资本和劳动的使用而扩大,不管供给多大都不会出现需求不足。

但是,一旦人们把物品堆积在这张圆桌上而不再用以交换其他物品,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凯恩斯指出,由于货币是最理想的财富积累手段,由此,人们会偏向把换来的货币储蓄起来,这样,圆桌上的物品就会只增不减,最终就会使人们无法继续生产和提供物品,圆桌上的“竞赛规则”也就失效了。因此,萨伊定律实质上是关于非货币条件下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的分析,而没有认识到货币的重要功能:货币,不仅是物物交换活动的媒介,更是储藏价值的手段。凯恩斯从这里发现了破坏经济正常运行的秘密。

在此基础上,凯恩斯提出:只有需求才是最为重要的。在现实中,常常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首先就是革了“萨伊定律”的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