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凯恩斯革命的评价

对凯恩斯革命的评价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凯恩斯革命的评价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四、对凯恩斯革命的评价概括来说,凯恩斯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在经济危机的病因诊断上,由外因论转到了内因论;二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到了政府干预论。比如,凯恩斯认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解决之道是靠政府投资。凯恩斯消费论的核心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二者的平衡,投资增加收入,收入用于消费。

四、对凯恩斯革命的评价

概括来说,凯恩斯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在经济危机的病因诊断上,由外因论转到了内因论;二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到了政府干预论。

在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那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充分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自动地调节所有经济问题,市场是平衡有序的。政府的职能只是健全市场、监督市场,只需让经济自动运行即可。即使出现了经济危机,也是暂时的、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也可以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加以解决。

但是大危机到来之后,传统经济学的一系列主张失灵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后来回顾说,当时西方经济理论处于“可怜的混乱状态”,“由于不能理解就业水平如此低落而趋于破产”,是“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在危机中,萨伊定律崩溃了。事实证明,供给自身创造需求、总供给价格恒等于总需求价格、非自愿失业是不存在的等等一系列假设都破产了,而传统经济学家坚持的所谓平衡预算、降低工资、资源重新配置等等根本于事无补。平衡预算、收支平衡、反对发行公债只能使政府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而降低工资只能是梦话,至于资源重新配置更是闭眼不看大量失业、人力物力大量闲置浪费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从就业问题角度出发,推翻了萨伊定律,提出危机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而且可以危及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疑是面对现实的理论。

凯恩斯革命的两大突破可以用以下四个要点分述之。

其一,摒弃了传统经济学市场机制完美无缺的说教,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失业与收入极为不均的缺陷,创立了非自愿失业的新范畴,承认“富裕中的贫困”如不加以救治,将使现行制度“全面毁灭”。

其二,摒弃了传统经济学“供给自身创造需求”以及否认生产过剩产生危机的说教,创立了“需求自身创造供给”的凯恩斯法则,用“有效需求不足论”取代了“需求无限论”,进而建立了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一般就业理论。

其三,摒弃了传统经济学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确认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认为这是现行制度免于“全面毁灭”的唯一途经。并在经济政策上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取代了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以“半通货膨胀”的一般价格理论修正了过去的货币数量论。

其四,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以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波动,取代了传统经济学研究单个厂商和消费者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同时,把不确定性引入其理论,以动态均衡的趋势分析取代了传统的静态均衡模型。

凯恩斯的三大定律都包含有不确定性,有人经过专门研究后指出,古典经济学是与牛顿力学联系在一起的,而凯恩斯经济学是与现代物理学联系在一起的[4]。在牛顿力学那里,时间和空间是相互隔绝、而且是绝对不变的,只有力的组合按照一定规律来形成各种模型。古典经济学也是如此,对应空间的是市场,对应时间的是货币,所以像牛顿力学一样,古典经济学也建立了一个静态均衡、可以用不变的定律来解释的理论模型,其中的组合力就是价格。正如爱因斯坦用相对论打破了牛顿力学一样,凯恩斯用不确定性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空间、运动三者之间相互转变。同样,凯恩斯也认为由于三大定律的作用,市场、货币也在运动中相互转换,从而建立起了动态均衡的宏观趋势分析模式。凯恩斯在方法论上的这一贡献也许更重要。

总之,凯恩斯的鼓励消费、扩大出口、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的是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其特点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凯恩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为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到混合资本主义,或者说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通论》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招致了许多批评和争论,凯恩斯又做了许多解释与说明,信奉者于是日趋增多。二战爆发之后,政治管制与开支剧增立即解决了原来长期无法解决的就业问题,凯恩斯理论的可信度、知名度大增。战后西方国家政府更是普遍采用了凯恩斯的理论,包括刺激消费、税收政策、金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赤字财政、对外扩张等等都先后被西方国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经济战后长达25年的繁荣。美国最大的凯恩斯主义者詹姆斯·托宾写到:“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成功可以从一个事实中得到坚强的支持。在二战之后,实际上所有发达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直到1973年的这一时期在繁荣、增长、世界贸易的扩张和稳定方面是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迈克尔·斯图尔特讲:“显而易见的结论是,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之所以在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取得了充分就业,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对充分就业作出了承诺,并懂得如何实现它。他们懂得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是因为凯恩斯告诉了他们。”[5]

不过也应看到,凯恩斯理论本身也存在着许多致命的弱点。比如,凯恩斯认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解决之道是靠政府投资。凯恩斯消费论的核心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二者的平衡,投资增加收入,收入用于消费。但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增加,消费递减,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悖论,投入越多,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越大。因此,今天不增加投资,今天该死,今天增加了投资,明天该死,两难境地无法解决。其次,凯恩斯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除了失业问题,还有财富分配的不合理问题。在《通论》的第24章,他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由于财富分配不均,有钱人财富太多,不能转化为投资,影响了有效需求;又比如,由于资本缺少,存在食利者阶层,也影响投资和有效需求的增加。但是由于凯恩斯本人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6],其阶级立场所决定,他不可能在这两方面有更多的解释与办法。对于前者,他只是在累进所得税方面提出了建议。对于后者,他乐观地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不再稀少,利息率降低,食利者阶层将会消失。这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凯恩斯幻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称:“凯恩斯曾说明就业水平如何得以决定,从而提供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理论。对于第二个问题,不敢提出解决办法”[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