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这里我们首先介绍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但凯恩斯认为,现期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或规模的最主要因素。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之比,表3-1中第列即为边际消费倾向。在B点左方,表示该家庭消费支出大于其可支配收入; 在B点右方,表示该家庭的消费支出小于其可支配收入。储蓄是家庭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根据均衡产出概念,在均衡产出条件下的短期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y=c+i。但是c与i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首先要分析居民消费c是如何决定的。从支出法来分析,根据各国的国民收入统计,居民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并且保持相对稳定。[1]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这里我们首先介绍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一、消费函数

分析居民消费如何决定,就是要分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或规模的各种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居民消费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现期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消费者信心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或规模。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利率鼓励储蓄而抑制消费。但凯恩斯认为,现期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或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他的这一观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可用函数式表示如下:

c=c(y) (3.4)

把个人消费函数加总,就可得到国民消费函数。凯恩斯还认为,在居民消费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量总是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这种关系就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可以一个家庭为例说明。假定某家庭的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有表3-1所示关系,表3-1的数字表明: 当家庭可支配收入是7000元时,消费为7100元,该家庭支出大于可支配收入。当家庭可支配收入为8000元时,消费为8000元,该家庭收支平衡。当家庭可支配收入依次增至9000元、10000元、11000元、12000元和13000元时,消费依次增加到8800元、9550元、10250元、10900元和11500元。这就是说,当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消费也随之增加。

注意表3-1中的数据变化。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依次增加1000元时,消费并没有依次相应增加1000元,而是依次增加900元、800元、750元、700元、650元和600元。表3-1给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之比,表3-1中第(3)列即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的代数表达式如下:

表3-1 某家庭消费函数表 (单位: 元)

令Δy→0,有: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任一可支配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与该收入之比。表3-1中第(4)列是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消费倾向的代数表达式如下:

根据表3-1可绘制一条通过各散点的线,拟合成如图3-2所示的消费曲线。

在图3-2上,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意愿的消费c,45°线上任一点到纵、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意愿的消费等于可支配收入,即有c=y。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消费曲线和45°线的相交点,它表示在这一点上该家庭的消费支出等于其可支配收入。在B点左方,表示该家庭消费支出大于其可支配收入; 在B点右方,表示该家庭的消费支出小于其可支配收入。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消费曲线和45°线的距离越来越大,它表示消费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幅度。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就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

观察图3-2上的消费曲线的形状可以看出,随着这条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这说明: (1)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取值在0~1之间; (2)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这和表3-1所得的数据也是一致的。由于消费支出的增量只是可支配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可支配收入。(3)消费由现期可支配收入决定。

从表3-1和图3-2中可以发现,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但是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则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就存在线性关系,此时,消费函数可用如下方程来表示:

c=α+βy (3.7)

式(3.7)中,α为自发消费部分,代表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0时,也必须借款或动用过去的储蓄来维持家庭成员生命所需最低的消费支出; β为边际消费倾向,代表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消费; β和y的乘积表示由可支配收入引致的消费,称为引致消费。因此,c=α+βy的经济含义是: 居民消费由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两部分组成。若已知α=100,β=0.65,则消费函数c=100+0.65y。也就是说,若收入增加1单位,其中就有65%用于增加消费,此时只要知道y,就可算出全部消费支出量c。由于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呈上述的线性关系,此时消费函数就变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切线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见图3-3。

图3-2 消费曲线

图3-3 线性消费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APC>MPC)这一性质,在线性消费函数中可以证明如下:APC=+β,式中β是边际消费倾向MPC,且α和y都是正数,因此,必有>0,所以,APC>MPC。当可支配收入y不断增加,之值就越来越小,此时APC将逐渐趋近于MPC。

二、储蓄函数

储蓄是家庭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中,只要未用于消费,都属于储蓄的范畴。依据储蓄的定义,储蓄函数表现的是储蓄对可支配收入的依存关系,它是消费函数的镜像。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消费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储蓄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必然是递增的。储蓄与可支配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其函数表达式如下:

s=s(y) (3.8)

根据表3-1,可列出储蓄函数的数字如表3-2。

表3-2 某家庭储蓄函数表 (单位: 元)

根据表3-2,可画出一条通过各散点的线,拟合成储蓄曲线,如图3-4所示。在图中,s=s(y)曲线表示储蓄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交点,表示此时储蓄为零,该家庭的消费和可支配收入正好相等即收支平衡,B点的左边表示该家庭可支配收入小于支出,有负储蓄,B点右边表示该家庭可支配收入大于支出,有正储蓄。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表示该家庭的储蓄随可支配收入而增加,坐标图中则表现为它与横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图3-4 储蓄曲线

与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应,可以得到关于储蓄的两个重要概念,即边际储蓄倾向(MPS)和平均储蓄倾向(APS)。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储蓄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其表达式如下:

令Δy→0,有: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储蓄与该收入的比率。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是平均储蓄倾向。其公式如下:

当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为线性关系时,储蓄和可支配收入之间也必然为线性关系。可证明如下:

因为s=y-c,且c=α+βy,则有:

s=y-c=y-(α+βy) =-α+(1-β)y (3.12)

式(3.12)即为线性储蓄函数的方程式,它使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如图3-5所示。

图3-5 线性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由于储蓄被定义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之差,因此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必然存在着如下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恒等于可支配收入。可证明如下:

因为: c=α+βy,s=-α+(1-β)y

则: c+s=α+βy-α+y-βy=y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这一关系可在图3-6上体现。

图3-6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在图3-6中,当收入为y0时,消费支出等于收入,储蓄为零。在A点的左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上,表明消费大于收入,储蓄为负,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轴下方; 在A点的右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下,表明消费小于收入,储蓄为正,相应地,储蓄曲线s位于横轴上方。储蓄s等于消费曲线c到45°线的垂直距离。

因为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且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表现在图形上,在y0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成的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率。

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可证明如下:

∵ c+s=y

=1

即 APC+APS=1 (3.13)

再看MPC和MPS的情况:

∵ Δc+Δs=Δy

=1

即 MPC+MPS=1 (3.14)

由此可知: 1-APC=APS,1-MPS=MPC。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前面的内容是以单个家庭为对象来研究家庭消费和家庭储蓄的特点与性质,因此我们称之为家庭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与家庭消费和家庭储蓄行为相对应的是社会消费与社会储蓄行为。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所以要研究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要研究社会消费函数和社会储蓄函数。研究表明,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但是社会消费函数又不是各个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在从研究家庭消费函数过渡到研究社会消费函数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影响消费水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可能是绝对平均的,家庭之间的收入有高有低。一般来说,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越高,储蓄能力也越强; 家庭收入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低,储蓄能力也越低。但是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其边际消费倾向区别很大。一般来说,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同样规模的国民收入,如果分配状况不同,其社会消费曲线是不一样的。

二是政府税收政策取向影响消费水平。政府的税收政策对家庭的消费影响很大,如果政府的税收政策倾向于均贫富,从而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高收入者手中原来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或转移支付到低收入者手中,这些支出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或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将会增加全社会的消费水平,社会消费曲线将会向上移动。

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及其使用情况。公司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但如果分给股东,则会增加居民的收入,其中的一部分将会形成消费。因此,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储蓄水平就高,消费就少。反之,则消费多,储蓄少,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

当然,影响社会消费函数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社会消费曲线不是家庭消费曲线的简单加总。但是,在考虑了种种限制因素后,人们发现社会消费曲线和家庭消费曲线的形状是基本相似的。凯恩斯所提出的上述消费函数,即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被称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1] 目前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70%,中等发达国家一般是60%左右的水平,而我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09年为48%,而且这些年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