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关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

关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刘建鸿学者的释义中不难看出他把大学生新生适应看做一种过程,而学者裴学进认为大学生新生适应是一种状态,从两者来看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独到的见解,但又都局域片面,不够宏观。在关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中,首先选取我校体育系2015级新生为研究对象,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文献和书籍,并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深入理解课题。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新生入学适应性的教育。

关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

高明有

适,何为也?西方达尔文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今之大学教育,即高等教育。通过为期10多天的学习培训,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让我重新定位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现今,各大高校都在多角度、多途径地探索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新模式。而“人才的培养”则是其中一大亮点,既是学校战略规划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门径。因此,刚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发展在现阶段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聚焦,其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制约着自己的发展,牵动着家庭,影响着社会。处在这个关键转折时期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的困惑与矛盾,社会角度、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奋斗目标的转变等,这些因素不仅关系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能否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关系到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成才。作为教育事业的先行者和倡导者,我们有必要重新构建“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采取有效方法推动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和研究,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国学者对学生适应性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有关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在90年代后开始逐渐增多。目前对新生适应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概念,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释义和把握。如刘建鸿认为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是指初上大学的新生(入学到第一学期结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进行大学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根据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实施角色转换,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的这样一种适应过程;裴学进认为大学生适应主要是指在进入大学后,要经历生活调适,学习与心理调整,完成城市社会化、协调多种发展、消除自卑心理等方面的一个过程和时期。从刘建鸿学者的释义中不难看出他把大学生新生适应看做一种过程,而学者裴学进认为大学生新生适应是一种状态,从两者来看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独到的见解,但又都局域片面,不够宏观。(www.guayunfan.com)

适应原意为改变、调整,指环境改变时系统能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或控制策略来保持一定功能,从而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和继续发挥作用的行为。从适应的定义来看它既是过程也是状态,是两者的结合。所以,大学生新生适应也应是在出现新环境后,新生不断调整自我、协调处理各种事物间的联系,以变化者的姿态应对问题和事物的状态和过程的统一。目前,对于大学新生适应的构成也没有统一的结构体系,但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要适应社会角色、思维、学习、奋斗目标、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

在关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中,首先选取我校体育系2015级新生为研究对象,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文献和书籍,并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深入理解课题。抽取体育系2015级2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组,设置在生活、学习、心理、发展目标方面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实验组进行专职辅导员对其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对照组选择与实验组较接近的班主任对其新生进行常规的入学教育。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新生入学适应性的教育。向我校体育系2015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组织体育系副高职称的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座谈讨论。

一、大学生新生适应性的现状

初入大学后,大学生新生需要经历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属于正常。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需要调查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准确把握新生的所思、所想,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正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为了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体育系2015级新生中进行了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就针对“专业满意度”“对班级的期望”“对管理方式”“上大学的目的”“未来的自我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这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对专业满意度的适应性。在调查中绝大多数新生对自己所选专业比较满意。他们认为在挑选专业方面家人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会左右他们,但最终选择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面相结合起来。其中,有38%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满意”,有16%的新生认为比较满意,两者高达54%,远高于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46%近8个百分点。

表1 对所选专业满意度的调查情况(n=56人)

2.对班集体的期望。在对班集体的期望上,有一些同学认为班集体作为一个集体,是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肯定能够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督促、帮助、监督自我的成长。所以,有近72%的学生希望班集体有凝聚力,要有温暖感和人情味;有21%的学生希望班集体要气氛活跃,加强交流娱乐;仅有7%的认为班集体有无无所谓。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组建合理的班集体在对学生适应性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对管理的方式和上大学的目的。在对管理的方式上绝大多数新生认为刚步入大学校园,度过了枯燥乏味的三年苦读,在管理方式上希望宽松一些,多给他们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在感受中逐步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对于上大学的目的,在调查中学生们的想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自己的学历,在工作中提高竞争力;二是随波逐流,进入大学争取拿到文凭以后自己创业;三是不断学习,毕业后继续求学深造。

4.对未来的自我期望。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所作为的看法上,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强烈的愿望,但在目标的确定和计划的安排执行上却呈现出了不务实和不合理的倾向。在调查中有近38%的学生认为应该为自己谋求美好的将来、进一步晋升打基础;有43%的是认为能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将来做什么再看;有近8%的认为毕业后应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等;为了继续完成个人愿望和自己兴趣的占7%;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了报效国家的加起来仅占4%。

从图1看出,新生对未来的自我期望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有占43%的新生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不明确。

图1 对未来的自我期望调查情况

二、大学新生产生不适应因素的分析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却是骨感的。初入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望,但进入校园往往与现实碰壁,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大学理想化造成的落差感。他们把大学过于美化,但是,当他们满怀着希望和憧憬走进校园的时候,规范的约束、学习上的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使他们心中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失落感。二是对所学专业和职业方向不满意而产生的失意感。他们充满喜悦与欢欣,可来到具体的学校和学习专业就不那么感兴趣了,总觉得现实不如意,学习枯燥乏味。

2.管理方式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新的特点,学习具有了高层次的专业定向性,有了较大的灵活性和探索性;生活具有多彩的特点,闲暇时间多了,业余活动丰富精彩。但许多新入学的大学生,面对上述大学学习生活的改变,最初都会感到不适应,觉得一下子“没人管了”,于是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大学新生能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

3.教育体制的问题。新生在入学初期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个人适应能力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对接错位问题。长期以来,两者之间以茫然和漠然对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彼此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原本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地隔断。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新生入学后短时间难以摆脱高中应试教育学习的方式,再加上学生的适应和调整能力的不同,就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

4.内在动力不足以支撑新生继续奋斗。人生奋斗目标的迷失与内在动力的不足是产生不适应性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他们已实现“考大学”的人生奋斗目标,在新目标还未确定之前便处在“理想间歇期”;另一方面,完美与理想化的大学生活虽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但却使得一些学生带着不切实际的憧憬走进大学,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使他们产生了失望、落差等。所有这些原因的存在,都使得新生在大学生适应阶段必然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

三、实验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学生在抱怨、问题解决、情绪取向、压抑、回避等方式上得分高,相比而言,实验组的学生在忍耐上的得分低,在问题解决、问题取向上的得分一样。此外经过检验发现:在抱怨和情绪取向上两者达到显著水平,在压抑、求助、回避上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所以,可见在实验组采用专职辅导员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新生入学个体的适应性,同时这也符合引导教育和交流沟通可以部分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的假说。

表2 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后对入学适应性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实验后因变量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

表3 实验组实验前后对适应性的比较

四、案例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措施

基于上述背景,本案例负责人和参与人在2015年10月,以体育系2015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发展和提高,结合该专业新生入学时的实际情况,树立“松弛有度,全面整合,快乐导入”的理念,对如何开展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又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本课题组主要着手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新生咨询调查。为了充分把握新生的实际思想状态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新生入学半个月并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本案例组利用我系机能心理实验室的一些便利条件,对新生进行了简单的心理测试,同时还通过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发展规划、环境适应、学习、生活、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结果显示,同学们整体上还是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情绪比较大、现实和想象中的大学落差比较大、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发展目标不明确等。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是:一个新疆少数民族的学生觉得专业不理想甚至萌生了退学的想法。

2.举办新生自选读书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发挥书对新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在新生中举办了读书会,要求同学们围绕着自己想渴求、想知晓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阅读。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各自的读书情况,在一起讨论阅读后的体验和感悟,尽量让新生在入学后书籍中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答案。

3.开展主题讲座。在做好一般的常规性入校教育的同时,本课题组还专门举办了4场针对新生的适应性主题教育讲座。讲座的主讲人包括负责学生管理的老师、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讲座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围绕着怎么过好大学生活,大学如何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恋爱的初尝试,大学这个“圈”等主题进行讲座。从经验和理论上出发讲到了新生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进行现场交流和沟通。这一做法起到了预防和舒缓剂的功效,让同学们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和自己的做事准则

4.总体交流、重点沟通。在咨询调查的基础上,本案例的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总计进行了20多人次的个别咨询,主要就“人际关系、新生适应、学习规划”等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同时,针对一些典型同学进行了重点沟通,比如对那名想退学的新疆同学,案例负责人多次推心置腹地与他交流,将本专业的优势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发展做了透彻的分析,使其情绪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稳定。

五、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内容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涯的起点和基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新生入学教育已是大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具有导航性和基础性作用。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有常规性的教育和引导性的教育。

常规性的教育包括:

1.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在入学教育期间帮助新生确立大学学习目标以及规划远大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端正态度,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鼓励新生在大学学习、生活初期就应该为精彩人生而努力。更要引导新生对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鼓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树立起正确的入党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引导新生正确评价与定位自己,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欲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现阶段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新生的调适能力弱,遇到诸多问题不能够很好处理,常常在考虑处理问题上表现出心智不够成熟。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团队辅导、心理学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帮助新生尽快完成心理上的过渡,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定位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及抗挫折应变能力等。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加强其心理咨询和辅导教育,可以采取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等多途径来进行。

引导性的教育包括:

1.诚信教育。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是法治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大学生在自我约束中不断将其内化为诚信信念,再外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主动信守承诺,言必行,行必果。当代大学也要把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纳入考量学生品学兼优的一个标准。

2.职业规划教育。帮助新生提早树立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责任,对大学新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让他们自己能够客观定位,务实努力,扎实进步,可起到积极的作用。让新生了解社会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引发新生对自身的发展、职业的选择进行积极的思考,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拟订详细的个人发展规划,这可对新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带来好处。

六、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1.中小学时期就应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形成小、中、大学的学习生活的良好衔接,这要求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这里面要从教学评估方面为中小学的教育保驾护航,加强素质教育,加大劳动技术教育和体育、美育的教学,让学生从小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开发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2.加强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各院系各专业要引导和帮助新生形成正确的专业认知,要提高新生学习成就动机水平,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帮助新生缩小心理的落差,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大包大揽。要尝试多种管理模式,引导建立全院学生管理模式,可吸收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承担对自身经历、规划、学习、生活介绍;还可配专门公寓指导员,使新生在业余时间也可以找到公寓指导员咨询,形成全校全体老师对大学新生教育的全员参与,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性。

3.做好班集体建设。高校学生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基本团体单位,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是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在入学适应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班集体建设得好,能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较快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完善。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到班级教室和寝室,组织建设宿舍公约、班级公约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的目的。同时,积极合理组建班委会、团支部,并对其工作给予关心和指导,使班委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逐步树立威信,进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风,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对新的生活和学习自然会产生适应。

4.引导新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大学部分新生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帮助自己悦纳自我,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对于处理好人际交往会产生巨大的帮助;帮助部分新生改变内向、闭锁的性格,让他们尝试与人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共赢,尝试着改变自己,这样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事物的好奇;帮助他们制订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因为没有追求,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就会浪费,而一旦确立了目标和追求,就会朝着该方向开始努力。当然在奋斗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生涯的规划上最终要落实在新生自己身上,也只有这样,让他们有所担当、有所觉悟之后在努力过程中承受挫败才能不断强大他们自己,也才能不断使他们成长。

5.专职辅导员的引导教育和与新生的交流沟通。通过实验,得到专职辅导员在对新生入学适应性的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在缓解学生心理焦虑、心智成熟、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都起到了帮助作用。专职辅导员的引导教育对新生入学适应性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在与新生的交流沟通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宽心、舒心的作用,它可以很好地在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教育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