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强校办学体制创新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强校办学体制创新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强校办学体制创新_高职教育强校实践第一节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强校办学体制创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新办学模式,走出一条服务型高校建设的全新路子。从校企一体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到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创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探讨教育服务型高校的办学实践,对于创新地方高校发展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强校办学体制创新_高职教育强校实践

第一节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强校办学体制创新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新办学模式,走出一条服务型高校建设的全新路子。他们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开放式办学,既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社会,又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直接做好社会服务,追求教育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人才服务——“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破解职教难题。走进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你可以了解到温州区域产业特色:鞋类设计与工艺、眼镜设计与工艺……这里的专业,都是针对温州当地轻工产业量身定做的。依托地方产业链,设置“零缝隙”对接的高校专业链、课程链,是近年来浙江工贸职院坚持的办学理念。学院全力打造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培养平台,以市场契约破解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难题。或自办生产性服务企业,或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专业生产性实训中心,或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学院与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康奈集团等多家温州民营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教室,成立了14个实训中心和70多个实训室。由于专业与企业需求对口,这里的课堂不仅仅只有仿真教育,学生可以走进企业车间,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在学生的眼里,“车间即教室、师傅即教师、技工即学生”。在“不一样”的教室里,还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师生队伍。企业高管、专家与技术人员是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带着学生团队承担企业项目攻关,是企业项目攻关技术人员;学校教务处长还兼任知识产权服务园的总经理。在这里,学校与企业的边界模糊,教育被赋予了一种融入社会、融入市场新内涵。

2010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流行着一个新词汇:“专业托管”。学院将汽机工程系的表面工程技术专业,放到了先进材料研发中心进行托管。该中心是立足温州产业实际,由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共同组建的。学生被托管在中心后,包括2名博士在内的8名科研人员,手把手教授学生,负责他们的专业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2009年年底,学院动漫设计专业教师带着学生们,承包了当地最大的新闻网站温州网动漫频道的所有动漫原创设计业务。对学生来说,学院孵化的动漫工作室就是一个学习、做工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室。学生真刀真枪地练,人才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由单纯的关注招聘人才开始转变为向学院“定制”人才。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30余项金奖,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鞋类设计竞赛一等奖,并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温州泵阀行业协会电镀行业协会,纷纷向学院提出“订单”培养人才。

产业服务——“技术链”提升“服务链”,引领产业转型。“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我们打造教育服务型高校。”浙江工贸职院院长何向荣认为,区域经济要寻求转型升级,除了政府加大引导支持力度、企业自身加紧创新谋变外,高校应成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三股力量。在推进温州传统制造业提升、转型中,学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相继建立轻工产品舒适度研究中心等23个科技服务中心,为温州众多的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学院先进材料研发中心与温州一家公司合作,研发“铝镁合金半导体材料”技术。今年2月份,该公司完成实验室试验后,将这一成果带到美国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指标优于美国同类技术。目前,这一成果正在进行产业化开发。(www.guayunfan.com)

在“中国鞋都”,以技术研发之力提升温州鞋档次,是学院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学院正与温州市祥盛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固特异个性化皮鞋定制中心,实现鞋类专业学生创意、科研中心舒适度分析、企业固特异技术制作的合作模式,将鞋类舒适度研究技术成果产业化,开拓温州高端鞋市场,提升温州鞋的层次。去年以来,学院投入1.5亿元,以服务行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开建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和温州电子信息科技园等三个园区项目,并整合为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这一举动在浙江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鲁认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面向行业开放办学,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这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经验。

社会服务——“服务链”成就“价值链”,全方位服务社会。从政府咨询服务到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从文化创意引领到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今天,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正衍生一条全新的社会服务链。而支撑这一服务链的,是学院从公益化到社会化,再到产业化,又自然回归到教育化的生态发展价值链,“教育服务”观念正成为学院师生的一致行动。关注社会民生热点,学生主动投身民生事项的服务之中。学院经贸系成立城市调查服务队,与温州市统计局合作,调查社情民意。目前,调查服务队已调查项目达60项,如针对大三毕业生就业情况而专门设计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问卷项目、温州市社会劳动保障局针对农民工工资保障问题进行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卷调查”等。紧贴区域文化发展需要,学院以特色项目直接服务文化发展。继打造刘基文化生态公园等之后,学院与楠溪江所在地永嘉县共同开发永嘉耕读文化资源,打造“中国耕读文化之乡”;开发洞头“海霞”红色旅游资源,推介苍南蒲城乡明清古城……陆续推出的“大手笔”,旨在挖掘地区文化潜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旅游地产与文化旅游品牌策划、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台湾与海西经济区研究。每年,学院推出产学研社会服务项目,直接服务社会。今年5月,学院将派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赴上海服务世博会。从校企一体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到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创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探讨教育服务型高校的办学实践,对于创新地方高校发展模式具有启发意义。(案例选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4日第1版《追求教育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浙江工贸职院开门办学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313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六倍以上。在校生已经达到了1280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占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61%。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应该如何与地方经济、文化互动?人才培养核心与人才增值服务如何实现有机融合?日前于温州举行的“教育服务型高校——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8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及企业的代表共350多人济济一堂。围绕这两个话题,共同探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新一轮的改革中,通过打造教育服务型高校,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高职为何定位教育服务型高校?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会者提出,讲发展规律,还要讲教育思想,这是我们高职的道。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组组长吴启迪肯定,高等职业教育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型的高校,这是完全正确的,而且特别紧迫。她说,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找准了它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空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要强调与企业、行业合作,并且要和国际加强合作。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何向荣阐述了对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理解。他认为其功能主要有四项:一、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研、文化、思想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根据产业链构造专业链,根据技术链改造课程链,根据人才链塑造能力链,依托服务链提升价值链,由此提高高职的就业质量;三、校办产业的转型升级。工贸的校办产业在十年以前就剥离了机械制造业,形成了目前这种物业+科技+创意形态的生产性服务业;四、办学模式的转型升级。应用巧实力,将政、产、学、研、市场和媒体六个要素进行良性互动,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打造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温州市常务副市长彭佳学强调了高职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他说,当前,我们正处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高职院校需要更好地发挥人才、科研、文化优势,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高职教育体系,这既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金仁康说,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理念和宗旨,就是在办人民满意的高校思想指导下,对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开放式的办学,坚持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社会的信念,又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直接做好社会服务,追求教育服务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教育服务型高校的路该怎么走?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从全球的视野看高等教育:第一,传统大学在不断地发展与继承中进行着改变;第二,在发展过程中,应用型的高校是高等学校多样化的增长点;第三,新型的大学力图要与过去的大学不一样,而那些跟过去大学不一样的大学都取得了成功;第四,发达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非常注重高等学校体系建设。马陆亭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高校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这种体系建设;二、教育服务型高校,就是通过这种服务转化为全校的理念,从理念转化为全校的行动,在这种行动中与社会融为一体,然后在融为一体中取得了自己的成功,也取得了与当地互动这种共同发展的成功。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说,高职教育应该是区域的高等教育,它与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按照他的观点,高职服务应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二是服务内涵、服务方式;三是服务精神和服务价值;四是服务定位和服务结构。加深一步,高职教育应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像抓地方经济一样来抓高职教育。有人说,中国现在的教育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招不到人,而学生找不到工作。为此,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提出,高校一定要开放式办学。他认为高职要培养的除了专业的技工以外,更要灌输理念培养创业创新型的人才。而作为“圈外人”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工孟则从企业的角度建议:职业高校要打造核心竞争力,第一就是市场化。要引进市场化机制,这个市场化包括对职业高校的领导班子的市场化和对教师队伍的市场化,让每个人都有压力。职业高校的“客户”是企业,企业需要什么产品,学校就要生产什么产品。只有市场化,才能达到这样的理念。第二就是产业化。如果不产业化,就不能形成一种规模。而且通过产业化,能够引进资本运作,比如说股票投资、风险投资、资本运作,真正能够实现产业的做强做大。实际上德国、美国、日本职业教育就是一个产业,它已经是市场化,我们完全可以引入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体制,跟政府补贴相结合,引进这个机制。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黄万盛对比中美高校的差异谈自己的心得。他认为,突出服务的理念,是转变理念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美国一流的大学在招生的时候事实上都把学生是否服务于社会当做重要的标准,其重要性在录取当中占35%以上,如果一个学生平时服务社会的理念比较差,即使成绩全部满分,学校也可以不录取他。哈佛的座右铭就是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一直突出的就是服务理念。大学作为一级社会组织,自身如何体现服务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教育跟市场、跟企业到底应当如何配合,应当通过我们的教育探索,找到一条更为合理的道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跟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恐怕存在这个问题,是我们带领着整个的企业往前走,还是企业带着我们往前走?黄万盛说,教育应该有它的引领作用。它的真正的功能是保证企业的未来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如果在这个方面作出成就,中国可以给人类真正贡献一种新的类型的大学。

一个教育服务型高校的成功典范。温州“出生”却扬名全国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此次论坛关注的焦点。这个学院坚持50年校企一体办学:办学教育主体和生产经营服务市场主体,独立的法人三个统一体。用党委书记、院长何向荣的话说,就是跳出教育来发展教育、跳出教育来反思教育,跳出教育来重新构造教育创新的思路。遵循着这个思路,“年过半百”的工贸学院,近十几年来在机制体制方面大胆突破,以管理改革带动教育内涵的改革,从而面貌日新月异,质量突飞猛进。他们立足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群互补的优势,从社会需求的关注点出发,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将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业务与增值服务有机地结合,以高教社会化服务、政府咨询服务、技术研发推广服务、文化创意引领、科技产业园区等构成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社会服务作为服务链,使高校成为引领和助推对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基本形成了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实践体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司副司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彦通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办学风格作了概括:第一,这所学校原本就是企业创办的,校园就是原来的厂址。第二,学校的专业设置非常贴近市场,与地方的产业密切互动。第三,学校推倒围墙,筑巢引凤,直接把企业引进学校周边,引进学校的校园,实现了产学的融合。因为理念创新且成绩斐然,这所厂办技校起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高职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今年,工贸的脚步还没有停止。就在日前学院举行“五十”周年的庆典仪式上,浙江工贸职业教育集团宣告成立。院长何向荣说,他们要作进一步促进新一轮要素资源整合的尝试,继续发挥高校优势,将自身的教育服务行动与政府的发展改革战略相结合,力争成为高职发展方式改革的示范。高职教育没有统一模式。所谓多元模式的发展,就是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只有每年不断进行理念的创新,并且让这种创新转化为学校的行动,高职才能走出一条与过去不同类型的高校之路。这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给大家的启示,也是此次论坛中与会者形成的共识。(案例选自新华网网2010—05—10 09∶5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