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量竞争力分析_高职教育强校实践

质量竞争力分析_高职教育强校实践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质量竞争力分析_高职教育强校实践第三节 质量竞争力分析从服务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仅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者”——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顾客的满意程度和教育服务过程本身构成了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

质量竞争力分析_高职教育强校实践

第三节 质量竞争力分析

从服务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仅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者”——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顾客的满意程度和教育服务过程本身构成了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高职教育“低就业质量”现象表面看似乎是社会对学生的不满意,其实它折射出的是社会对高职院校提供合格“产品”能力的怀疑和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信任。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科学地把握高职教育质量竞争力尤显重要。

一、高职院校质量竞争力模型。质量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综合运用质量理念,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培育并形成质量文化,创造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人才培养质量、应用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赢得“购买者”——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信任的能力。影响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定位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设施因素、管理因素等。目前高职院校缺乏的不是理念和思路而是贯彻执行能力,即缺乏将办学思路、学院定位、教育质量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应用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去的能力。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并且不切合实际情况,对实际工作的规范约束弱。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仍然生搬硬套地移植本科院校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方法。二是质量管理组织运作框架不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以教务处为中心搭建质量管理组织框架,忽视科研和产学合作部门参与,而且教务、督导和院系之间权限和职责不清,管理流程运行不畅,往往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缺少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督,缺少对教学活动运行进行监督的内部督导部门,而外部监督又很少涉及社会需要的调查评价、办学过程的评价、办学质量的评价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就教学质量监控而言,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范围过于狭窄,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不顺。如偏重于课堂教学,忽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偏重于对教师制订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备课过程、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试卷编制和批阅等环节监控;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习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监控;忽视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质量监控;重视对学校教学秩序、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监控,忽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监控;很多学校在做了大量的监控和信息搜集工作发现问题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定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或跟踪进行检查,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在现实条件下,高职院校办学投入、师资力量、生源素质薄弱现状,很难在短期内通过院校自身努力完全得到改变。这个事实决定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要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切合高职教育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质量监控系统。

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培育质量竞争力的关键。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要求和战略定位,把学院各种资源、教学服务过程、制度规范和组织结构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在可能的范围内,把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部因素,在教育活动全过程中置于受控状态,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为顾客提供信任的需要。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例,所谓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基础的体系,依据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思想把所有影响教育质量的每个因素、每个环节、每项活动的过程都受到控制,特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过程、教学工作人员聘用、教育教学检验评定和教学服务等其它各方面的不确定性质量因素都在考虑之中。如果把师资力量、生源素质、设备资源实力、实训基地建设等视为基础要素,把学院的良好品牌信誉和竞争力、高入学率、高就业率等看成结果要素,那么教学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要素如规章制度、专业课程开发、教学管理手段等可被理解成过程要素。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要素通过过程要素的转化运行后产生结果要素。通过过程要素的运作才能将基础要素转化为结果要素。高职院校基础要素的薄弱状况是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学院自身努力所能解决的,但是提高教育过程要素的转化质量和速度则相对而言比较好控制并且所要求的资源投入量相应较少(关键是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转变)。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现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院校未来竞争发展。一是提高了管理的规范科学性。通过明确教育教学过程、制订相应的质量文件、框定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关键控制程序等措施,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二是促进院校资源的整合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是全院性的体系,在过程的设计中综合考虑到了其他过程的要求,使学院的人、财、物资源得到全局性的考虑和整合,提高利用效率;三是有利于质量文化培育。质量管理体系为院校建立了教育沟通平台,以培养和加强师生的规范意识,加强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在规范管理中提升能力,形成特有的高职质量文化。

三、高职质量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许多研究者都对产品质量与产品价格之间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论是产品质量排序与市场价格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消费者所掌握的产品质量相关知识非常有限而受促销和广告的影响较大。高职教育质量和学费价格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非正相关关系。目前,高职院校学费收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远远低于普通高校标准。明显的教育质量优势对教育市场份额有决定意义,较大的市场份额意味着较大的“销售额”,反过来,较大的“销售额”又会因为盈亏平衡图的机制而促使学院投资回报率上升。若增加20%的招生数量则会带来大于20%的院校利润,因为学院办学固定成本在一定的限度内没有增加,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一成本中去的固定成本因此下降。由此可见,招生数量的扩大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大量的理论和案例又同时证明,只有明显的质量差异才对市场份额有决定意义。如果院校不存在明显的质量优势,那么对市场份额的扩大所产生的影响是不明显的。目前被普遍采用的通过诱人的招生广告和宣传等营销技巧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做法往往只是临时性的措施,因为这种营销技巧很容易被竞争学院所模仿,无法形成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通过明显的教育质量来扩大市场份额则有利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并且不容易被竞争学院所模仿和超越。(www.guayunfan.com)

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对高职院校质量成本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美国质量专家菲根堡姆的质量成本模型,质量成本是由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构成,对质量进行计划、评审和分析的成本以及为了确定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的程度而发生的鉴定成本是控制成本。未能满足内外部顾客明确或隐含要求所导致的学生退学损失、学院形象损失、潜在生源流失损失和过程效率低下的浪费成本等属于故障成本。根据质量成本关系,故障成本的下降速度要大于质量改进所付出的预防控制成本的增加速度,从而使总成本下降。总的成本通过质量改进后可以降低到最低点,即最佳质量点。总成本存在一个最小值,高职院校若能从全局着眼,系统分析其质量成本构成而不是仅仅从单个或某些成本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不仅可以推动教育质量的改进,而且可以达到使总成本最小时所对应的最佳质量水平。

质量的社会效益是指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社会效益一方面有隐含性,表现为必须符合一定的习惯和特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又具有强制性,表现为必须要符合有关社会法律、法规、行政的要求,若不符合就会招致严厉的处罚。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评估质量效益时社会效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职院校为当地社会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一线技术力量,满足了当地的用人需求,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能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社会对某些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的认可程度越高则其名牌效应和招生竞争力相应就越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社会化评估趋势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社会投资办学,学生在校费用也大多由本人负担,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用于满足当地区域社会用人需求,所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逐渐会更多地由社会来进行评估。毕业生就业率高低就是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竞争力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