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强校管理理念

高职教育强校管理理念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传统管理观念的高职院校管理也是控制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确保圆满地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在上述管理观念的支配下,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开展管理活动的时候,经常把广大教职工视为事件或物的依附者,把强力控制与约束认为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尽快从统一步调管理转为建立“内部市场”,使管理更有效。

第五节 高职教育强校管理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管理理念创新成为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同时,因为知识及知识的主要载体人员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走向以知识为本也成为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的主要趋势。也向高职院校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使得高职院校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的新视角。

一、管理不再是控制,而是要为师生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和优质服务。无论是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时期,还是直到现代的系统管理概念的提出,都将管理视为“控制”,即通过控制劳动者的行为,以便完全按照管理层的意志完成工作。的确,在追求利润第一、信息不畅的时代,通过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劳动者的“冗余动作”及失误风险,从而提高了组织效率。基于传统管理观念的高职院校管理也是控制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确保圆满地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由此,管理的重心是教学计划、师资、财务、设备、仪器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合理配置;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最好的效益。在上述管理观念的支配下,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开展管理活动的时候,经常把广大教职工视为事件或物的依附者,把强力控制与约束认为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有效手段。在这里,高职院校管理在实质上被等同于“控制”,即通过控制教职工的行为,以便使其完全按照管理层的意志去完成工作。其结果是广大教职工的主体性丧失了,一方面成为高职院校管理活动的工具,另一方面仅仅把教学工作视为进行谋生的手段。教师的工作热情没有了,本来属于教师的对事业的爱心和责任感也无法形成,使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属性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管理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走向以知识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把师生作为学校的主人,在倾听广大师生的发展要求、发展困难的基础上,为师生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和优质服务,把广大师生满意作为衡量管理质量的唯一标准。

二、管理竞争不是击败对手,而是建立发展充满生机的合作发展机制。人们普遍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战略联盟时代,基于单干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基于合作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战略联盟与合作是组织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战略联盟共同体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标志着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模式遇到了挑战。战略联盟共同体是针对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提出来的一种管理创新,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组织形式,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体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我国高职院校自身情况来看,解决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必须走联合之路。高职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共同体是对付挑战的一种合理选择,可理解为是为了适应环境的一种组织安排,它是高职院校发展观的一种创新,基于战略联盟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再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尝试的一种创新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无论是扩大教育资源占有率还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还是提高应用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都必须有效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其他高职院校资源。

三、通过建立“内部市场”,促使管理重心下移,使管理重心从求稳转向应变。传统管理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劳动者则是这一机器中的具体零部件。西方先进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管理观念已从过去的稳是常规,变是例外,发展到现在的变是常规,稳则成了例外。因此,应尽快从统一步调管理转为建立“内部市场”,使管理更有效。高职院校“内部市场”的管理观念,是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管理重心向学院(系)下移。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应向扁平化结构或更具有弹性的分散网络结构发展,增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管理体系的柔性和灵敏度,使管理工作直接落实到重点和关键点上。高职院校一级要集中建设好宏观管理决策中心与公共服务体系,把学院(系)建成为管理中心,而三级系(学科组、教研室)则应成为教学、科研的学术基地和质量保障基地。学院(系)成为能够既对上负责,又对学生负责,对教学、科研工作运行负责的自我管理单位。对于需要部门和学院(系)共同来做的工作,则分别明确各自职责,真正落实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学院(系)二级管理。学院(系)的二级管理加强了到位了,高职院校内部就可以精简管理人员和提高效率。这种高职院校“内部市场”管理方式,面对外部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面对内部则具有极大的竞争灵活性,做到学院(系)分散运作,同时相互竞争与合作,组成一个强大的高职院校整体,成为高职院校活力的源泉。

四、确立经营学校意识,管理目标从有序运行向有效运行转变。所谓经营学校就是把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引进高职院校,重新设计管理内容与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对高职院校资源及资产等进行优化重组和高效运营,提高管理效益,实现教育资源良性积累和自我增值。经营学校并不排斥教育的公平性,是运用市场手段来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实。经营学校的管理观念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既要懂得高等教育规律,又要懂得经济规律,要深入研究教育与经济如何结合并寻找其中的结合点,作出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经营模式。要把高职院校置身于社会经济大背景之下,依照全社会共同的运作规律来操作院校的管理。院校的发展建设,应注重投资回报,包括经济回报或非经济回报、经济效益或非经济效益,使高职院校的整体运作具有经营意识,形成与社会同步的机制。也就是说,对每一项管理决策的制定或一种管理行为的实施,管理者应运用投入产出的思维来进行审视。一是要确立成本效益的经营意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盘活现有教育资产,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杜绝资源闲置和浪费。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受规模以及内部管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办学成本较高,投资效益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成本效益的经营意识,一是要从内部管理上下功夫,注意节约成本,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经费投资效益,减少人为浪费,节约教育成本。二是要确立资本运营的经营意识,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看作可增值资本。资本经营不仅限于产权经营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新的独特资源直接投入生产过程,产生效益,创造财富,高职院校是面向社会“供应”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最重要主体。三是要确立特色品牌的经营意识,找准自己定位,在办出特色、打造品牌上狠下功夫。四是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经营意识。质量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也同样应成为教育的命脉。高职院校必须应对市场经济要求确立新的质量观,着力调整和优化培养体系,苦练内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