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强校人才理念

高职教育强校人才理念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表述进行归纳,还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人才类型的不可替代性。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职业教育”的属性使得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更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的定位,也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的定位。

第三节 高职教育强校人才理念

人才观是指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和看法,反映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标准。研究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人才理念,就是通过回答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把握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确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依据,正确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又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从中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经历了“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等几个发展阶段,包括如下几个层次:培养人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高技能型)性专门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中,“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技术型、高技能型)性”是其关键词,忽视了任何一个关键词都会产生对培养目标产生误解、曲解和片面理解。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表述进行归纳,还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人才类型的不可替代性。高职培养层次定位在专科层次,对基础理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没有本科生高,但对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要求则较高,也就是说,高职培养的人才不是“通才”,而是“专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干、创新、创业精神,又有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一技之长,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负责把工程型人才或决策者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产品或服务效果。高职人才类型的实用型、应用性,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结构中,属于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目前一些院校把高职人才的实用性理解为市场急需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表面上看,人才培养与市场实现了对接,实际上只是顺应了市场短期需求,其结果是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未来学生发展、创新没有拓展空间,从而出现人才相对过剩局面。

二、人才的全面发展性。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职业教育”的属性使得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更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高职学生应在技术、技能上有一技之长,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职人才智能结构是知识、能力、人格的综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如果我们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忽视了情感培育,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人格的教育,在科学素养教育的同时忘记了人文素质的培育,那么我们不仅是对教育的误解,也是对人才的误解。我们的职业教育就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异化的工具人。

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一般技能人才。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具体、工作层次多么基层、动手成分多么大,它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应该是较高职业素质与较高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也是我们教育方针的体现。同时,要认识到高职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一般层次的人才。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的定位,也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的定位。高职教育应该培养高等技术、技能人才,是相对于中职教育而言的。目前,学校和社会上都有许多人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是在水平上低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如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就是不如普通院校,生源质量低,教育教学质量与“正规”院校无法相比,从而甘愿落后,不思进取;有些学生进学校后心理负担重,总认为高职教育低人一等,学习劲头不足,毕业后无法与“正规”院校毕业生竞争。

四、人才智能特征的职业性。高职人才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设置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但目前一些院校片面理解高职的职业性,认为高职学生只要动手能力强,用人单位拿来就“能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算实现了,培养质量就得以保证了。于是很多高职院校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参加各种培训班,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职业素养、心智技能、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却往往被忽视,失去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

五、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高职培养的人才是应用性的人才而不是理论性的人才。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类型的定位,也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的定位。这是相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而言的。高职人才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际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六、成才与培养途径的多样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为主要手段,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