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分析介绍

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举措,鼓励学生加入“间隔年”。而在这方面,美国高校的新生向导课等做法值得借鉴,这相当于我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实施得早的从高中阶段开始,但通常是在新生入校时。“新生周”是美国高校最主要的“新生向导”模式。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大女儿2016年6月高中学业,但她不准备马上进入已经录取她的哈佛大学就读,而是准备过一个间隔年,等到下一年秋季再入学。美国有很多高中生都是这样,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都会选择推迟一年入学,并利用这一年时间出国游历学外语或在国内外当义工,以此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丰富人生阅历,从而更好地选择学业方向。这就是在美国教育界流行的“间隔年”。

美国间隔年教育协会(American Gap Association)对间隔年的定义是:一段有效规划的时间,学生在此阶段提高自我认知,学习不同语言、文化,同时尝试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间隔年”对于大学生及其家长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呢?威查德·艾慈2015年6月23日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标题,或许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了。该文章的题目为:《想要帮助孩子在大学获得成功吗?那就让他们选择“间隔年”吧》。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认识到“间隔年”的好处,并开始鼓励高中生在拿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去申请“间隔年”。据美国间隔年协会统计,2013年大约有4万学生进入“间隔年”,这比2006年增长了20%。

许多高校不仅是鼓励,还出台了相应的间隔年政策和推出了相应的项目支持,并且把这些项目列入其课程计划之中。在一些高中,还有专门的辅导员,负责指导那些有意申请“间隔年”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包括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MIT等在内的许多知名高校都已经有正式的规定,允许乃至鼓励高中生延迟入学。

当然,“间隔年”是需要花销的。有些很正规的间隔年项目,一年花费甚至高达3万美元。为此,一些高校也作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塔夫茨大学就专设了一个项目,可以解决经济困难的学生在间隔年间获得经济资助去他国游学或者做志愿者。而有些社会组织,则为学生提供免费的住宿。甚至还有一些社会组织提出了“零花费”的计划。比如他们会为18 ~ 24岁的学生提供“间隔年”的全额资助(包括食宿、交通等费用),但要求学生在美国或者相关社区中服务10个月。为了不使学生仅待在一个地方,这10个月的服务会安排在不同的地区,任务也会经常变化,使学生有机会到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服务期满之后,有些优秀人员还可以获得大约6 000美元的教育奖学金,可以冲抵未来的学费或者教育花费。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举措,鼓励学生加入“间隔年”。

二、向导课:留住新生

对于大多数国内高校来说,大学的迎新周,目前还仅仅局限于拉个横幅、摆个摊位、开个迎新会这些简单的形式。而在这方面,美国高校的新生向导课(Orientation)等做法值得借鉴,这相当于我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实施得早的从高中阶段开始,但通常是在新生入校时。它被视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起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注册率、保留率(不转学不退学学生的比例)和学生满意度。

根据全国学生数据组织(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研究中心对2014年秋季入学学生的调查,一年后只有60.6%的学生仍然在他们第一次报到的学校就读,72.1%的学生仍然在学校就读。旅美学者薛涌在《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一书中提到:

“我和同事们有一阵子经常在图书馆里开会,讨论的并不是楼的问题。我们是在一起准备新学期的新生讨论班。本科生院的院长也出席了。他直截了当地挑明了新生讨论班的目的:‘我们学校,每年花很大力气招收学生,但30%的学生最终转走了。这些转走的人中,有学业跟不上的,有不愿意支付私立学校的学费的,但也有根本不把我们当第一选择,读一两年就跳到别的学校去了的。这个新生讨论班,就是要从一开始就抓住他们,让他们觉得这里是个家。’”

早在1888年,波士顿大学就为新生开设了“向导日”(Orientation Day),以帮助新生做好定位。20世纪初,美国一些高校开设了可获学分的“学院生活课程”(The College Life Course),主要由学术委员会通过演讲和访谈的方式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进行教育和引导。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高校面临适龄入学人数下降、大龄学生增多的形势,“新生向导课”的开展和成效直接影响到保留率和学生满意度,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而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数据库、视频会议、数据管理系统、因特网等技术的引入和开发,使“新生向导”活动进一步发展。

目前,美国高校“新生向导”模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分别是:安排在4月的入学前模式(The Pre-enrollment Model),安排在第一学期前期的新生周模式(The Freshman Week Model),以及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年体验模式(First Year Experience),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往往可以联合采用。

1. 入学前模式

为了争夺生源,美国部分高校把“新生向导”提前到入学前的4月进行(4月30日是决定接受录取的最后日期)。既面向已录取的学生,又面向那些决心未定、忙于择校的学生;既针对新生本人,又针对其家庭成员。

形式上有从大规模的校园参观,到小型的团体会议。内容则包括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服务,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和生活方面的调整,提供与教师、员工、老生的谈话机会,提出专业选择和第一学期/学年课程的建议等。由于项目启动早,学生可以及早体验大学生活,消除择校的迷茫,还扩大了高校的知名度。作为战略性招生计划的一部分,入学前的“新生向导”是学校对外宣传和吸引学生入学的手段之一。

2. 新生周模式

开学前一周举办“新生周”,有的学校叫新生训练营。“新生周”是美国高校最主要的“新生向导”模式。被美国高校录取的学生,除收到从学校寄来的“套餐”(包含时间安排、课程介绍、学院概况、学校概况、导师介绍等相关信息)外,通常会被邀请在正式开学前到校参加一个重要活动,即“新生周”。哈佛大学甚至有一个独特的“父母周”活动,邀请学生父母在开学前参与一系列校园活动。

“新生周”既有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学生会、院系组织的活动,学校和学生会的活动偏重生活,院系的活动偏重学业,内容无微不至。作为新生咨询顾问(First-year Advisory Counselor)的高年级学生将带领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包括如何用餐、如何使用洗衣机、如何在图书馆下载打印文件,甚至还会带新生到教学楼“踩点”;丰富的社团活动可供新生自由选择,有为热爱艺术的新生提供的艺术活动,为热衷户外运动的新生提供的户外活动,还有要求国际留学生参加的留学生活动;残障事务办公室(Disability Offi ce)会针对残障学生,专门组织“向导”活动;除校长的“官方”讲话和致辞外,新生还可以在同学术顾问(Academic Advisor)的自由谈话中具体了解到如何使用选课系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合理安排第一个学期的课程,以及将来的专业选择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校还开设专门的新生课程和新生讲座(Freshman Seminar),“帮助新生适应必需的学术和社会环境、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新生周”上结交的校友和老师,可能成为大学时代乃至一生中最亲近的朋友。

图45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生报到

3. 第一年体验模式

新生周是新生到校的第一个星期,学校所有的部门都尽可能为他们安排了各种活动,时间很紧张,效果也有限,新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消化所有的信息。后来有的大学就开始对此进行改革:迎新不再是“新生周”的事,而是把迎新工作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做。美国大学把这个叫作第一年体验(First Year Experience),是一个整年的计划。比如说一个学生刚到纽约来上大学,你得告诉他哪里有超市,哪里有书店,哪里有博物馆等,帮助他全面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这些工作在一个星期内不可能完成,于是学校就将此扩展到一年的时间,在学期中间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从社会生活、学术生活到学生的心理成长都可能涉及。此外,美国有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会对大一新生做适应性调查,了解他们在第一年的适应和发展情况;甚至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大学第一年的经验对他的四年大学生活和今后成长的影响。

最后,美国高校对“新生向导”活动还有一整套的追踪评价体系,包括注册率、保留率、住宿信息、学生家庭信息等,项目评价包括项目的时间安排、目标、任务、内容与组织等。追踪评价的经验和教训将作为来年工作的借鉴。

你知道吗

美国高校的报到率很低

研究型大学的录取率年年创新低,尤其是常规录取的录取率。录取权在高校,高校招生部门可以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不过报到与否的权利却在学生,手拿多封offer的学生有权利决定去哪所大学,不去哪所大学。美国大学的新生报到率不高,即便是世界顶尖的哈佛大学,也不能保证所有录取的学生都会选择入学。2015年秋季入学,哈佛大学录取了2 047名本科新生,但只有1 659人注册,新生报到率为81%,有近400人放了哈佛的鸽子,而哈佛大学还算是综合型大学中报到率最高的学校。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官网公布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和文理学院的年度新生报到率,在2014年,仅有25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新生报到率超过50%,其中11所是公立大学,也就是说,多数美国大学录取人数远远超过最后的新生入学人数。在2016 U.S.News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列榜首的普林斯顿大学新生报到率只有66.1%,即超过三成学生拿到录取后放弃该校offer。文理学院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2014年录取了1 220名新生,但当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不到录取人数的一半(44.8%)。2014年美国文理学院的新生报到率平均为28%,综合型大学的平均数据为33.6%。

新生报到率和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有关,如果以提前录取方式录取的人数多,而提前录取又是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决定(ED)、限制性提前行动(REA)之类的,那一般新生报到率比较高。从最近几年的提前录取数据可以看到,提前录取率远远高于常规申请的录取率。这也是美国高校为了提高自身形象和排名榜名次的一种策略。

三、校训教育:潜移默化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凝练和大学精神的象征。美国很多大学都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史,各大学的校训也传诵百年而历久弥新。好的校训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浓缩着一所大学经久传承的办学宗旨与育人思想,它对于大学的发展和学生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美国的大学其校训,很多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不少校训出自《圣经》的某个语句,或包含“上帝”、“宗教”、“虔诚”等内容。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训“真理将使你获得自由”来自《圣经·约翰福音》第8章第3132节,上面写道:“耶稣说:‘如果你拥有我的教义,你就成为我真正的门徒。那么你就能了解真理,真理将使你获得自由”;包含宗教词句的如布朗大学校训“我们信赖上帝”,杜克大学校训“追求知识,信仰宗教”,波士顿大学校训“学识、美德和虔诚”,等等。从校训所用语言来看,既有用拉丁文写成的,也有用英文和德文表示的。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很多大学校训使用的是拉丁文,这是因为创办者认为,每一所大学都是中世纪拉丁语系大学的“后代”,使用德文的则与第一章第二节提到的“留学德国浪潮”有非常大的关系。

图46 哈佛校徽及校训(Veritas为拉丁语“真理”的意思)

美好的词汇难免重复,美国大学校训中包含有“真理”、“知识”、“求知”等内容的占很大比例。如,哈佛大学校训“真理”、耶鲁大学校训“光明与真理”、芝加哥大学校训“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伊利诺斯大学校训“学问和劳动”,等等。有人统计了208所美国大学的校训,发现竟有28个使用了“真理”一词,有27个使用了“光明”一词,其他词汇如“知识”、“美德”、“精神”等,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另外,强调“社会服务”的大学校训也不少。异校同训的现象,在美国大学中也不鲜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均以“真理将使你获得自由”为校训,耶鲁大学自1736年使用校训“光明与真理”,寓意“启蒙年轻人的心智,用知识向年轻人传递真理”,印第安那大学、玛丽埃塔学院、乔万大学等也将“光明与真理”作为自己的校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