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强校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强校办学理念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实施强校建设,前提是建构先进、科学办学理念。综合国内外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经验,目前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呈现八大趋势。高职院校是具有教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组织已成为世界的共识,教学、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主要趋势。

第二节 高职教育强校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办学理念是办学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导向。办学理念包括教师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学生理念、科研理念、治学理念等等。办学理念是长期办学经验、思路及理性思维的总结和结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价值判断、取向及追求,是一个积累、提炼、升华的过程,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对高职院校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发展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是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是办学理想和独特价值追求,是对高职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办学思想。高职院校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实施强校建设,前提是建构先进、科学办学理念。综合国内外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经验,目前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呈现八大趋势。

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创新与服务成为产业发展,企业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已成为一种决定企业命运的特殊资源,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创意人才、高素质服务性人才,特别是适应新兴产业需要的创意人才和服务性人才的供不应求,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度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面对这种挑战,现代企业不得不由“利用人”向“培养人、造就人、满足人”的目标转变。推动以人为本的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趋势。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的基本活动将围绕“育人”开展。高职院校育人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从学校人成长为职业人的发展过程。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培养社会和企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切实把学生作为学校内部管理活动中心的主体,把教师作为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导、关键,把专兼职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学校办学基础能力建设重中之重。

二、全面服务的理念。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尔1964年出版的《大学之功能》一书,提出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还应是一个服务机构。由于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已成为知识、技术技能与人才、经济结合的平台,同时,因为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社会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识——社会要求高职院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极大地为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要提供服务。这使得高等职院校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高职院校是具有教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组织已成为世界的共识,教学、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主要趋势。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社会需要,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职业培训、技术与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

三、面向大众的理念。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普遍形成了知识致富的理念,社会各界都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促使高等学校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的中心。由此,高职教育已不再是少数高考精英所享受的特权,高职院校的大门将不断地向更多的人敞开,对一切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开放,提供层次多样和形式灵活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为充分就业、职业提升、职业选择、创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能力保障。高职院校作为知识经济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办学职能也不再以校内学历教育为主,而要逐步成为区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训与鉴定中心,满足社会各界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中心,应用技术、技能开发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中心。

四、围绕市场的理念。围绕市场办学理念,要求学校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办出生机和活力,就要立足区域,着眼当前,面向为来,围绕市场设置专业,用市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在办学形式上应当采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种办学方式,适应经济社会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要求。首先,接受行业企业委托,定向培养人才应是高职院校主要的发展方向,也是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其次,高职院校应满足在岗职工对较高层次的学历需求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根据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灵活组织教学内容,采取围绕专题的中短期办班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函授为主、讲座为辅的形式。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也可以带着企业的开发课题进校接受培训,利用学校相对雄厚的科研力量进行攻关。学校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专业条件,组织科研人员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到第一线去办学。学校也可以将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办工厂等教学、科研设施对外开放,达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重目的。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发挥专业设置灵活的特点,根据人们择业或再就业的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这些人员进行较系统的岗前培训。

五、国际化理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教育作为服务性产业之一,也将按照《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有关开放服务市场的规定,对WTO的成员开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职教育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正在逐年扩大,有学者互访、学生访问交流、合作研究、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等多种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国际交流也逐步展开。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下,产业链的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国际化,产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职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国际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把国际化作为办学理念,加快探索和建构国际化校本教育体系,建立国际化办学模式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六、创新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和潮流。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和知识创新的集散地,其责任就在于要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大批高质量和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一所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形势造成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选择创新性的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和灵魂,才能指导创新性的办学实践。

七、终身教育理念。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因此,“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以及“从一而终”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终身学习和将成为生存的基本手段,终身教育将成为教育的基本理念。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杠杆,当作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高度重视终身教育,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以高职院校为依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教育法》用法律形式确定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荟萃,有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队伍;有大量现代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及教学手段;有丰富的图书资料、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先进的信息手段;与国内外有广泛的联系,熟悉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和发展情况,是传播高新技术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发挥终身教育主力军作用,改变高职院校一次性终结教育的旧观念,成为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且专门化强、服务面窄,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加速,从业人员在一生中会多次变动职业和更新职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尽可能综合化,拓宽专业服务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技术结构变动对高级技艺人才的需求。同时,建立与中职相通、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连的“立交桥”,为具有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提供多种成才的途径。

八、特色理念。特色是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和竞争中,区别于他校的鲜明特点和亮点,是质量的重要标志。有特色才能有自己生机活力和生存空间,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应有地位。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曾说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今后企业可能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精越好,也就是说要有特色,才能取悦于消费者。高职院校能否创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办出类型特色,既要办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特色,又要办出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特色,其次,要办出区域特色,要依托区域优势特色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要建立贴近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结构,要建立符合区域人才市场需求,贴近技术领域和区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符合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作场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建立校企优质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的办学基础能力体系,建立学校核心,政府主导,社会实施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三,要办出校本特色,行业型、综合型、公办型、民营型、农林类、工科类、服务类、股份制,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办出不同的特色,独特的亮点和优势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