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强校战略目标的现实基础

高职教育强校战略目标的现实基础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已经超过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做大”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如何遵循科学发展观将高职教育“做强”成为当前亟须研究的重点课题。在这一布局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设高职教育强校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高职教育强校战略目标的现实基础

一、高职教育强校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预计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可能超过美国,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将实现从全面小康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届时,我国经济社会将会发生以下显著变化。一是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我国城市化率2030年将提高到68%;根据国家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约15亿,城市将新增3亿人口。二是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将奠定3∶2∶1的格局。203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居民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力,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均达到60%左右。三是将建成创新型国家。根据2006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大会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成为创新型国家,产业结构将逐步从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的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整个社会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专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将迫使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服务业发展将吸纳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支撑,而产业结构调整又需要将大批一般技能劳动力培养成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与之配套的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跨上一个新台阶,建成以高职教育强校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保障体系。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已经超过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做大”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如何遵循科学发展观将高职教育“做强”成为当前亟须研究的重点课题。

目前,在我国沿海发达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高素质技术型与高技能人才需求和短缺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才,订单不能按时完成,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因此,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扩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日益迫切,企业员工从业的国际标准化日益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将不断提高,我国必须通过实施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加快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步伐。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有效成果,但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战略明确但政策支持尚有缺位,规模扩张迅猛但内涵发展尚不平衡,办学理念确立但面上运作难度不小,优秀学校个案突出但社会总体认可不高。在这一发展阶段,做强高职教育,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互动,尤为重要。

二、高职教育强校战略目标高等教育发展基础。高职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完成的职业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特征。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连年攀升,至2008年已经达到23.3%,超过了高等教育达到15%即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但离普及率50%的指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切实将高职教育做大做强,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内涵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教育与科技是促进国家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双引擎。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推进了我国教育结构性变革,建立了与社会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相匹配的金字塔型教育结构。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成为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关键点和连接点,对基础教育、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沟通衔接起着启下承上和分流就业的作用。当区域发展战略日益凸显其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时,教育的区域布局意义也凸显出来:高等教育面向中心城市而后走向农村,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调整与开发,区域高层次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的招生制度改革与就业制度的导向,区域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这一布局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设高职教育强校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