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能力建设是高职教育强市之本

基础能力建设是高职教育强市之本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强市既是一个宏观建设目标,又是一个可量化的现实目标,包含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力等多方面的要素。其中,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城市高职教育强弱的一个最基本指标。这两个指标又可以分别从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进行测量。一般所说的高职教育优质化,多数指的是一些名牌高职院校。

第三节 基础能力建设是高职教育强市之本

高职强市既是一个宏观建设目标,又是一个可量化的现实目标,包含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力等多方面的要素。其中,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城市高职教育强弱的一个最基本指标。一般认为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包括三部分:一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先进性,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其教育思想观念也一定是先进的;二是发展教育的努力程度,只有口头表示而不付出实际努力的国家或地区,教育是不能发达的,这种努力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发展速度等方面;三是当代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就是说,教育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国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以及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达程度的衡量标志。除以上观点外,教育信息化和法制化程度,终身学习体系的完善程度也是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同样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指标体系,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生均综合办学指标水平

高职教育的综合办学水平通常可以从两个教育指标——教育质量和教育数量——进行测量。这两个指标又可以分别从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进行测量。教育结果可以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数、入学率、毕业升学率或毕业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教育过程可以用教育教学设备的配备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的平均工资、生师比等指标来测量。一个更容易操作的方法应该是通过测量教育结果来衡量教育水平,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使仅仅通过测量教育结果衡量教育发展水平显得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还应通过测量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来全面测量教育水平。

另外,对地域单位的划分也是科学衡量教育水平一个重要方法,一般对地域单元划分有以下几种:一是最为常用的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分析的地域单元;二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分析的地域单元;三是以六大行政区划作为地域分析单元;四是以国家计委提出的长江沿岸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西南华南部分省区、西北地区、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七大经济区作为分析的地域单元。这些分类基本都是从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的,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空间,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对于教育发展的区域划分,教育部财务司根据义务教育发展情况将全国划分为三片地区,一片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九个省市;二片地区为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海南、河南、四川、陕西十二个省区;三片地区为内蒙古、宁夏、云南、广西、贵州、新疆、青海、甘肃、西藏九个省区。也有根据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总体情况将全国教育发展划分为四个区域:一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二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三类地区为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江西、陕西;四类地区为内蒙古、新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海南、甘肃、青海、宁夏。这两种划分也分别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不同地区特征。

本书主要是以计划单列市为分析的基本单元,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作为行政区划,计划单列市内部政治与经济各方面联系密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运行系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不断放权,各计划单列市已逐渐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利益实体,各种政策的实施,且各市是基本的运行单位。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尽管贝尔教授在其“后工业社会”研究思想中已经含有“信息社会”的含义,但日本学者认为“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概念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五大要素,包括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产业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高校信息化实质上是高等院校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逐步实现高校工作诸环节的智能、高效、规范和科学,使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满足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最终实现根本上的高等教育的改革。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反映了这一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一个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也反映了这一高校的办学实力。尽管对信息化水平的测评,最近有不少理论和方法出台,但还很少有人专门对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本书的目的就是立足区域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实际,面向未来,站在信息化的高度,辩证审视几个区域高职信息化的发展,通过设立一系列高职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测算的结果可以反映每个区域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及办学的综合实力,可用来对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比较和分析。通过测评,可以发现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差距所在,便于取人之长,合理地吸收、利用他人的建设经验。

三、高职教育优质化水平

“优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质量优良,“高职教育优质化”从字面理解,即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的天然资源。从广义来讲,高职教育优质化包括名牌学校和非学校的其他组织、设施、建筑,比如运作成熟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中心、各类历史文化自然博物馆,等等。从狭义来讲,特指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高职学校。一般所说的高职教育优质化,多数指的是一些名牌高职院校。这些学校有着良好的校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管理水平,并且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良好的校风,从而赢得了社会美誉。当然,由此也使得这些名校有着比其他学校更好的生源。

而本书论述的“高职教育优质化”就是指某一特定区域高职院校所拥有的文化、制度、管理、师资、特色、物质等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的总和,它能够实现办学质量、教育质量最优化,能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些优质的高职院校一定拥有以下表征:

(1)齐全完善的设施设备和良好的校园环境;

(2)优秀的师资力量,市级和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拥有相当比例;

(3)具有优秀的办学传统或特色,办学理念创新又扎实;

(4)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到位,领导得力;

(5)优良的生源,他们需要经过测试或面试才能进入学校就读;

(6)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活跃,能体现真正的人本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