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建议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建议王 琪 王明华“和谐”一词,蕴涵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协调、和睦之意。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客观使命。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建议

王 琪 王明华

“和谐”一词,蕴涵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协调、和睦之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备条件。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客观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符合时势、顺应时代主流的做法,它更像是一场等待已久的及时雨,在大学师生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切中民心的一项举措。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因此,和谐校园是社会文明的集散地,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思想碰撞的连接点,培育时代精英的理想场所,推动人类进步的一台昼夜轰鸣的引擎。“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却又不千篇一律,协调一致却又不循规蹈矩。和谐校园之所以这么美好,令人向往,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且将有利于我们正待放飞的绚丽之理想,为此,我们有理由去期待,去构建。

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人为本,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联系起来,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学校首先要加强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做法,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或出国深造,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

2.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高校学生干部应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如开展“一帮一”、“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如加强学校的保卫工作,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工作得顺心、学习得用心、相处得开心、生活得安心,这无疑是和谐校园追求的境界。

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如设计校徽、悬挂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创办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行学术节、艺术节、体育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入企业、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发展、创新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任务十分艰巨,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分重大。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目的的高等学校担负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传播引领的重要历史使命。积极营造学术氛围,建设和谐校园,把学校建设成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1.努力探索营造学术氛围的方法途径

“释疑解惑”、“百家争鸣”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双重职能。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是衡量评价一所高校的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

(1)宣传舆论侧重。除专业学术刊物外,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舆论工具的特有功能。在校报、互联网、各种学生组织的自办刊物、板报等开辟专栏,简介重大科研动态。宣传先进科研人物事迹,报告知名科技人士往来等信息,并将这种宣传坚持贯彻下去,营造浓厚的学术宣传氛围。

(2)邀请专家讲学。要打破自我封闭,破除故步自封,积极工作,眼睛向外,邀请社会名流、专家教授以及事业有成、经验丰富的校友返校讲学,这种讲学要密切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使讲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专业针对性和科研引领性。

(3)师生均予讲座。校内教师是举办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的骨干力量,但同时也要注重发挥研究生、本科生参预讲座的主观能动性。博、硕士研究生一旦研究课题确立,在查阅文献较全的情况下,基本站在了研究方向的前沿领域,安排他们讲座一则可以促进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则可以拉近与本专科学生的心理距离,淡化学术讲座内容的陌生感和难理解的心理障碍。本科生则要在指导老师把关下进行,其讲稿更要字斟句酌,要在观点鲜明、内容正确,表述逻辑上下工夫。

(4)完善社团组织。学生组织要在原有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宗旨的社团组织外,依托社会各种学术团体,争得其支持,建立各种以学术活动为主旨的学生社团。学生管理学会、作家协会、舞蹈协会、心理协会等等的建立,将为学生展开课余研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5)学科专业相融。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高校要倡导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班组间建立友好互建帮学对子。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开展共建活动。你给我们讲经济发展,我给你们讲管理知识;你给他们讲唐诗宋词,他给你们讲足球比赛规则,等等。优势互补,专业渗透,在数次修订教学计划、减少课时、学生业余时间增多的今天,活跃课后学习生活,倡导和谐校园文化,能收到培养人才的理想效果。

2.切实加强营造学术氛围的机制保障

(1)领导机制保障。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把它放在三个文明建设的高度加以认识。要由相应的部门具体负责协调、指导与监管。各院(系)要做出具体工作部署,认真组织落实,切实抓紧抓好。

(2)经费投入保障。活动要有载体,活动要有形式内容,活动更要有经费保障。校、院、系都要分层次各负其责地给予营造学术氛围的各种活动以经费支持。

(3)交流制度保障。这种制度要详尽周延,要建立人员邀请讲学制度、校内专家教授讲座酬金制度,优秀学术讲座奖励制度、学生论文发表补贴制度、优秀指导教师评比制度,学生学术社团活动制度,实验场所开放制度,等等。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学术氛围的根本保障。

(4)活动场所保障。教室、报告厅、实验室等办学场所要对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开放。校院管理部门要制定审批使用规章,大力支持校园学术活动,确保各种学术活动有序顺利健康地进行。

三、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环境可以育心、育身、育智、育德,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智能开启、知识增长、道德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育人环境显和谐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人们认识外界环境首先通过感觉器官,当身临绿色世界时,必然感到心情开朗,疲劳顿消,既陶冶了情操,又焕发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宋代诗人苏东坡赞美西湖时留下了“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也相宜”的美丽诗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一篇《松树的风格》,鼓舞了无数青年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这是绿色环境育人的范例。在绿色环境中,人们既能提高学习质量和工作效率,又能在学习、工作、休闲娱乐中受到环境的影响,逐步养成建设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好思想、好风尚,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从而达到了“育心”之功效。同时绿化、美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起着保健作用。一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空气变得清洁和新鲜,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绿色植物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是天然的“吸毒器”。三是绿色植物能降低粉尘污染,又是天然的“过滤器”。四是绿色植物能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绿色植物越多,空气中含菌量越少,是天然的“灭菌器”。五是绿色植物可以减轻噪声污染,是天然的“消声器”。这就回归了以人为本的“育身”之目的。植物世界本身就是一本大百科全书,通过认识植物,增长植物学知识,开发人类智慧,使自然科学为人类服务。人们也在认识植物、增长知识、增长智慧的基础上,激发了识绿、爱绿、护绿的热情。这就叫“育智”。我们常见文明礼貌用语公益广告牌,用文明而又温馨的语言文字宣传精神文明。常见于校园牌上写的“小草微微笑,请您两边绕”,“保护绿化人人有责”,“保护绿化,美化校园”,“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人类与环境共存”……这些精致美观的公益广告牌,用文明礼貌的语言文字,宣传了精神文明,既美化了环境,又教育了人,提高了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平,这就是“育德”。

各高校都在发展过程中,环境也正在逐步的改进和提高,随着各项基本建设的完成,配套的环境工程将更加科学、立体、完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应该是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大学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学生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气氛。

2.在和谐校园中构建环境和谐

校园是学校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地,环境具有育人功能。因此,建设一个具有文化品味、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景观良好、学习生活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风貌的新型校园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使校园建设的使用功能和育人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校园建设的创新所在,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1)要在校园整体规划中构建环境和谐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校园建设要有较高的格调,要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单位的特点,要有学术气息。校园环境建设要遵循“简洁明快,典雅宁静,朴素大方,富于学术及文化气息”的原则。和谐的校园环境应体现学校的地理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沿革和精神风貌。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注重人文设计理念,突出文化环境塑造。

(2)坚持育人宗旨,突出教育功能的原则。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校园整体规划和建设,使校园每一个区域都具有教育功能,每一项设施、每一个自然景观都渗透教育因素,从而有利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

(3)坚持体现办学特色,体现办学理念的原则。在学校大搞基本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要体现和突出自我的办学特色和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把自己校园的环境建设得既有大学共性特色,又能体现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使学校的校园环境与办学特色浑为一体。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按照“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科技与文化相和谐,现代与历史相和谐”的要求,规范校园建设,丰富植物资源,增设名人塑像,开发人文景观,努力创建有魅力、有情趣、有时代特点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校园环境的综合教育功能。

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创造和谐寝室

寝室文化,是融环境氛围、规范制度、思想观念为一体的一种群体亚文化。寝室文化比较于一般校园文化,除其具有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娱乐身心的基本功能而外,尚有一般校园文化所不具有的合和意识的养成、人本情怀的培育、“家”、“国”理念的提升等独特功能。而合和意识的养成、人本情怀的培育、“家”、“国”理念的提升,恰恰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所必需的。因此,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功能,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

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特别是寝室文化的创造主体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现状,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进一步更新寝室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纵观现代中外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现代寝室文化建设,绝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寝室环境和设施的单纯改善,环境设施的改善只是整体寝室文化赖以生根开花结果的物态依托。寝室文化的建设重点应是规范制度的完善、思想观念的创新,尤其是注重寝室文化的创造主体学生和合意识的养成、人本情怀的培育、“家”、“国”理念的提升。

2.不断以大学精神统领整体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精神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寝室文化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和锻造发挥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寝室文化建设又时时刻刻受制于大学精神。因此,相对而言,在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在改善环境设施、健全规范制度的前提下,切实提高和增强宿舍管理队伍的素质

建设现代的寝室文化,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环境设施改善、规范制度健全的前提下,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在此意义上说,宿舍管理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寝室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我们在前述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尤其要花大力气狠抓队伍建设,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寝室文化建设方能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进而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文化支撑。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小坚:《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中山教育信息网

2.冯觉华:《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齐齐哈尔大学网站

3.卜春江:《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齐齐哈尔大学网站

4.高连斌:《营造学术氛围,创建和谐校园》,齐齐哈尔大学网站

5.孙北光:《美化绿化净化,构建和谐校园》,齐齐哈尔大学网站

6.秦基胜:《“两会”感悟:如何构建“和谐校园”》,重庆大学网站

7.乔学光:《构建和谐校园培育优秀人才》,《光明日报》2005年6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