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综合性模块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综合性模块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性模块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张加才[摘要]综合性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学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实现方式。之后,2011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也将实践教学作为基本指标,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

综合性模块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张加才

[摘要]综合性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学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实现方式。在教学制度上,要求按照两个学分独立设课进入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管理,提供教学保障,覆盖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面向生活世界、直面生活实践,打通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区隔,体现实践育人的整体性。在运作方式上,采用模块化的开课方式,关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规范化与创新性相统一,最终实现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综合性;模块化;规范化;创新性

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一工作已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但是,如何切实贯彻好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完善教学制度,开出符合学分要求、覆盖全体学生、运行规范稳定、效果令人满意的思政实践课,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综合性模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而进行的一种尝试,经过近七年的探索与实践,该模式运行稳定,兼具规范化和创新性特质,值得进一步探索、深化和升华。(www.guayunfan.com)

一、思想政治理论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出场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件发布以来,高等学校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与日俱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作用,也逐步为人们所重视、认可和运用。当然,由于目前的探索和研究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有人担心会分散资源对理论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有人强调要明确思政理论课的功能边界,清楚该课程教学本身的局限性,不宜大包大揽延伸工作范畴;也有人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视为可有可无。这表明对于实践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本身也有重申的必要。

实际上,重视实践、践履或践行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中国哲学史上对致知与力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曾有过丰富而深刻的讨论,无论是知轻行重还是知重行轻、无论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无论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如“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各种理论的核心精神大多强调二者的统一。正如朱熹所言:“知行常相须(需),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从现代教育学来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内在要求,学以致用是教、学两方面的共同期望。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具有在社会关系中的生成性,“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面的东西,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2]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性,如何促进认知与认同的统一,解决课堂与社会的落差问题,加深学生对世情、国情与社情的了解,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品质、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达到价值观、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提升,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理念。

思政课实践教学暂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随意性,甚至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3]这一评价似乎有些偏低,但也不是全无依凭。人们对思政理论课实践的理解确实不尽一致。比较各种通常做法,更能看清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未来走向。

与思政理论课相关的实践教学,目前主要有四种:(1)思政理论课各门课程实践;(2)思政理论课综合性实践;(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4)大学生专题研究性社会实践。这四种实践大致是从实践活动的主体及其主管部门来区分的。其中(1)(2)通常由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研部、教务部门负责组织;(3)往往由团委、学生工作处等主管部门组织,以体验和志愿服务为主,学生利用假期来进行;(4)大多采用项目形式,为学生自主申报、面向社会开展调研的学生科技活动,也主要由团委、学生工作处等主管部门来组织。它既可以深入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范畴,也可以延伸到团学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何把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团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但也有院校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如果从场域来看,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这里未涉及具体内容的讨论,因而争议不大。

前面列举的四种实践最为常见的是“思政理论课各门课程实践”。它的出现,与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有关,也与近几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的强调有关。各门思政理论课中那些有别于严格意义上的课堂理论讲授,如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讨论辩论等,都可归入实践教学(如北京高校思政理论课各教学研究会都编写并出版过《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显然,它不同于以往所谓的实践教学范畴,实际上属于广义实践教学。另外,有些学校将思政理论课学时区分为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换言之,思政理论课教学,分成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部分。课外教学或课外学时部分,也属于广义的“思政理论课各门课程实践”。

中央有关部委对思政理论课开设有过一些具体规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规定:要求“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后,2011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也将实践教学作为基本指标,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两个学分,专科一个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接下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提出:“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专业建设也特别要“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强调:“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问题就在于:这两个学分的实践教学,应该归属于“思政理论课各门课程实践”,抑或以“思政理论课综合性实践”的方式加以实现?或者以两者互补互用的方式共同达成最佳效果?其他实践教学方式可否为我所用?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整体考虑、系统安排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也就是说,“思政理论课各门课程实践”与“思政理论课综合性实践”并行不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专题研究性社会实践”部分内容也可由“思政理论课综合性实践”来加以统摄,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思政工作教师两支队伍发挥合力,将其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范畴进行组织。

二、综合性模块化思政实践教学的运作方式

有人对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做过综合分析,主要有:计划安排上缺乏严肃性、教学组织上缺乏规范性、时间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尚未形成具有较强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长效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具体翔实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性;教学的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师资问题、经费问题、基地问题凸显;缺乏监督、评价、考核激励等。[3]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但归根究底,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可以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性模块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的一种尝试,是大学本科思政实践教学的一种实现模式,是为了整合和打通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而系统设计和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其核心要素就是在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单独设立两个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综合性”指思政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它不再是针对某门思政理论课的具体知识点来联系实际进行的体验性、验证性或探索性实践,而是根据整个思政理论课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打通四门基本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围绕实践育人这个核心而设计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规范标准、知识标准、素质标准、实践标准。[4]综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力图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以实践为途径提升思政理论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模块化”指思政实践课的具体实现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后,属于必修课程。为了提高综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有必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在不同的空间场域展开,这就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这门课程由若干模块构成,学生可以通过修读其中的某一模块而获得该实践课程的学分。

多年来,我们已经设计和运行了六种模块。它们包括:“校内调研”“社会热点研究”“读书会”“农村调研”“新媒体公益”“校友访谈”模块。

“校内调研”模块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本校历史,传承学校精神,把个人发展、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开展调查研究,使其认识大学生活基本特点,适应并反思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法律素质和人文情怀。校内调研的成果既要为学校从整体上把握本校大学生基本状况提供数据性的参考,同时也为本学院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素材性的资源。

“社会热点研究”模块通过互联网、研究问卷等形式开展研究,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关注社会、了解民生的习惯,使其能够透过热点问题,解剖麻雀,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价值观的提升上产生积极作用。

“读书会”模块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篇,巩固、强化和延伸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养成阅读、分享、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学风建设。“读书会”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大学生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与思维水平。

“农村调研”模块通过组织指导学生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北京周边特定村庄),适当参与农村的生产,了解农村的生活,调查目前农村的热点问题与核心问题、探寻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趋向。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感性与理性两个维度更为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农村问题,积极为当地发展献计献策,对其中某些方面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当地社会发展。

“新媒体公益”模块结合学生专业特长,组织学生深入消化、凝练课堂研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代入现实生活,通过对校园内外真实现象的观察、思考、提炼,以公益为突破口,以新媒体做载体,创作导向正确、内容鲜活、传播广泛的网络微作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校友访谈”模块通过对本校知名校友的深度访谈,了解其在大学期间的成长经历、求职路上的经历、职场上的奋斗历程等,深入了解大学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其成长历程中的作用,既为提高大学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提供重要的素材,整个采访过程也是对采访者本身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综合性模块化的思政实践教学运行中,其活动场域也不外是校园、社会、网络,同时课堂和教师仍然非常重要。由于综合性模块化思政实践已进入教学计划,必然对实践教学过程有很高的要求,如同其他专业实践一样,必须有实践教学手册,有对课程各个环节的安排与布置,有在课堂内进行的方法、工具性内容(如社会调查方法)的传授和教学,有对安全等要求的强调,还有分组、选题等技术性问题的处理,同学通信方式的对接,课程进行中的经验交流,课程结束前的汇报展示等。

综合性实践教学课程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教学方法必然有较大的差异。思政理论课常常被人简单归类为灌输而遭人诟病,因此,实践教学应当采用新的视角,切实从学生的成长出发,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直面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汇集学生发展所需的各种滋养,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德性修养、思维能力、综合素质。

三、综合性模块化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色

与思政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专题研究性的社会实践以及宽泛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比较,思政理论课综合性社会实践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内容更系统。由于整合了思政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切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来开展实践教学,因此,使得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两个维度上更好地兼顾成为可能。

第二,管理更规范。规范性是实践教学的质量之基,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综合性模块化思政实践教学有效运作的基础,就在于必须纳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视为与学生专业实习等同的课程来加以管理。思政理论课有实践,类同于理工科学生有实习,这应该成为全体师生(特别包括教务管理部门)的共识。只有这样,这类实践教学才能得到全面保障。因为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实习类课程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考核的规范等,都有了相应的制度保证。

当然,过程管理也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问题:从网上选课到研究任务甄选、课题可行性研究、研究工具与方法提供、数据挖掘、形成基本观点;通过中期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研究方法,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结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老师对研究报告进行评价,择优投稿或向职能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环环相扣,既要稳定有序,又要严谨公正,杜绝各类“搭便车”现象。

第三,覆盖全体学生。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全体学生必修的实习课程加以管理,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受益面大。这正是以往相关实践教学活动难以破解的难题。

第四,突出个性培养。由于该实践教学分为多个模块,有序循环运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也便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专业等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入教学系统,方便跨学院选课,也为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参加共同课题研究、进行联合攻关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最后,我们想强调:创造开展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条件,是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重要一环;增加投入,是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许多高校在专业教育中,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注重校内外实习基地或工程训练中心等的建设,相关投入从各方面来看,都令人瞩目,也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是,在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上,整体而言,投入严重不足。有了相关的评估和验收,情况有了一定的转机,但切不可盲目乐观。与此相关,用好这些投入,切实产生实效,也是增加投入应有的题中之义。投入增加了,有条件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为进一步增加投入奠定了好的基础。要致力于促进这种良性循环,推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2]《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戴钢书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骆郁廷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