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属性与建设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属性与建设路径

时间:2022-05-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首先弄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共性与特性,才能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进而找到科学、有效的建设路径。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殊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属性与建设路径

沈志莉 尉 峰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个既有着一般实践教学共性,又有着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特殊属性的教学环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属性把握不清,形成了对实践教学认识的误区,也造成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困难和障碍。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需要从分析其基本属性和特殊属性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充分发挥其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辅助效用,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属性

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发布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力度。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实践教学的学分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根据中央提出的实践教学新要求,积极加强实践环节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各高校大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组织实施困难、教学针对性差、实效性不强、教学模式单一等诸多难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难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的属性认识不清。只有首先弄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共性与特性,才能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进而找到科学、有效的建设路径。(www.guayunfan.com)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属性

所谓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旨在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或者理论课程之外的实践补充,必然和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有着共通之处,其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相关。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验证和现实考察。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尽管是一个单独的教学过程,但它并不是孤立的部分。无论是开始实践教学的原因,还是进行实践验证的过程,以及实践教学的结果,都离不开理论教学的诱发、引领和支撑。实践教学如果脱离了理论教学,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脱节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在参观、访问、考察等活动中,没有结合理论课上所提出的问题和设定的主题,使得实践教学变成了走过场和“郊游”,把实践教学的形式当成了实践教学本身。这就背离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初衷,也起不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的作用。

2.富含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让学生记住几条基本原理,背诵几个现成结论,而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以此为依据去分析和解答现实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建立以及方法论的掌握,关键要通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行动表现出来。因此,实践性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摆在第一位的。这种实践性是通过多种实践途径达成的,主要包括读、听、讲、谈、看、走、写等多种实践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否采用了一种或多种实践性的手段是界定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而不是看教学的场所和环境。一直以来,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种误读,认为只有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才算是实践教学。如果按照实践性标准加以界定,即便是在教室内开展的教学活动,只要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也可以称之为实践教学。

3.教学主体的适时转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区分之一,就是要看教学的主体有没有发生转换。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更大主动性,处于主要活跃状态的行为主体。在理论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理论、观点、知识通过以讲授为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相对于教师而言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相对静态的思考、记录和观看。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活跃主体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具积极性的部分,无论是参观访问、社会调研,还是志愿服务、公益劳动都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量来开展实施的,即便是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如报告演讲、撰写心得体会等也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独自完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师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区别在于主客体的相对活跃和主动,如果只有一方主动而没有另一方的呼应就不能称之为教学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指导、规范和考核,完全让学生自由行动的“放羊式”实践,很难称之为实践教学。

4.具有完备的教学体系。作为一项规范的教学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大纲、计划、目标、内容和要求。只有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2]。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学效果的考核都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从教学大纲的完善程度上看,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还处于一种原则性说明的程度,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从制度建设上看,实践教学的各项制度还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课时安排、学分要求、操作办法和保障措施;从评价体系上看,未能形成科学的考评制度和客观的评价标准,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和粗线条,实践成绩好坏区分度不大,难以调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建立起统一、完备并符合各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地避免实践教学分散、随意的现象,才能使实践教学归于常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殊属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有作为实践教学这一门类的共性,也有不同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前者可以称之为基本属性的话,那么后者就应该称之为特殊属性。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殊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鲜明的政治导向。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价值追求和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同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相比,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带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根据“05方案”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首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逻辑层面和思维层面得到领会和掌握。其次,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中,获得比理性认识更加直接的感性体验,使政治观念和道德素养脱离抽象的概念化认识,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实现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最终形成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认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鲜明的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一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仅仅是对理论学习的实践验证,关键还在于意识形态的养成和政治立场的确立。实践层面的理论验证,只是其第一步,其后还有更高的价值层面和政治层面的要求。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中,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需要从实践性上升到价值性,要在价值的升华中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化。

2.丰富的教育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它涵盖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承担着法律基础的培训、道德修养的提升、历史知识的普及、社会责任的担当、共产主义信念的确立、国际形势的把握等多重教育任务。从课程设置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多门课程的集合。按照中央的要求,各普通高校至少要开设“4+1”门课程,即4门必修课和1门选修课。除此之外,有的高校还把“心理教育”“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课程也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之中。这样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教育任务就要比一般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更加多样和丰富。与之相对应的是,其实践教学也要承担起多重的教育功能,这无疑将对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考核、指导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难度也会高于一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3.广阔的实施途径。一谈到实践教学,许多高校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去开展校外的参观、访问、调研、考察等活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程,开展校外实践教学需要整个年级、整个学院的全体动员,集体行动。动辄上千人的集体社会实践,必然要遇到经费、场地、交通、食宿、安全、协调、指导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理论根源,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限定为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而将课程内的实践活动排除在实践教学之外。实际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确有不同。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离开校园在社会中进行实践锻炼的一种方式,强调的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范围。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强调的则是实践活动的目标指向和价值指向。笔者认为,只要纳入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便是在课堂范围内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观影、讲座、讨论、演讲、比赛、论坛等也可以归入到实践教学当中。这样一来,由于学生参与人数众多而造成的实践教学组织困难、经费紧张、教师工作量过大、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等重重困难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缓解。

4.综合的评定标准。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的另一个显著不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多种评定指标,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加以考评。一般课程的实践教学往往是由少数几种固定的教学形式组成的,如一些理工类的专业课程,其实践过程一般是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通过将所学知识加以实际操作,最终通过实现程序的运行或硬件的组装完成来展现,实践成果有着相对直接、标准化的评定方法。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定却要复杂得多。首先,思政课所传授的内容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其理论是社会历史长期演进得出的结论,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历史的宏观而非具体事件的微观。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对某一宏大事件的检验是很难办到的。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手段是多样的,既有偏向于客观验证的研究型实践,也有偏向于主观感悟的体验型实践。从总的情况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式是主客观的结合,且更偏向于主观,倾向于思想层面的实践验证,因而实践结果难以进行标准化的评定。最后,由于实践资源的有限,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公益劳动、志愿活动、红色“1+1”等实践形式相互借用,在评定标准上也容易同一般性的实践活动产生交叉和混淆。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既有主观评价,又有客观标准;既有实证结果,又有思想考查;既有通行指标,又有课程特点,是多种评定标准的综合。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设路径

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包含多方面的界定内容,开展好实践教学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结合课题组的调研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中遇到了诸多难题,这其中既有组织开展、考核评定等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有由于思想认识误区造成的机制、体制上的问题。破解这些难题,可以从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属性和特殊属性入手,找到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建设路径。

1.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规范化。我们认为,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建设的根源性问题,在于对实践教学的弱化和轻视,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规范化上的缺失。因此,要有效推进实践教学建设,首先要从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上入手。具体可以着力建设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的作用,为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谋好篇、布好局,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制订完整和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实施方式等相关内容,加快实践教学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进程。三是为实践教学留出足够的学时和学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重,确保实践教学的充分开展。四是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形式、内容、质量、成果等建立起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成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适当提高成绩的区分度,增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2.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学生实际的长效机制。目前,各高校中只有少数以文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招收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单位,其主要的教育教学任务放在了研究生培养和为全校本科生开设思想政治类公共课程上。也就是说,在院系管理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承担过学生管理的工作,而各专业院系由于本科生数量众多,专业教师常常被委任为班主任、班导师或辅导员,甚至成为一种硬性要求。这种情况造成了本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更深入把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反而不参与学生的一线管理,封闭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学生实际的一个重要通道。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高校可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学生实际的渠道和路径,例如,鼓励跨院系担任班导师或兼职辅导员,通过深入学生工作一线,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动态,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分析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开展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并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3.拓展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向,具有课程性的实践活动,那么就不必拘泥于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的传统认识,可以在空间范围和方法手段上探寻新的实施途径。从总体上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不是用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而是要由教师主讲变为教师指导,由学生被动变为学生主动,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课堂实践教学的长处在于只改变授课方式,而不离开教室,方便组织开展,无须额外经费;但课堂实践形式变化少,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二是校内实践教学。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科技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降低活动组织难度;其不足在于可能出现同理论教学结合不紧密的情况,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三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形式非常丰富,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勤工助学、职业训练等形式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也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开展社会调查、企业调研、农村考察等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是广受学生欢迎和公认教学效果最好的实践形式;但是投入大、工作量繁重、组织协调困难等因素使得社会实践教学很难频繁开展。三种实践途径有着各自不同的客观条件、组织要求、实施手段和利弊得失,只有三种途径协同运用,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实践教学效果的整体最优。

4.实行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和参与度也不尽相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不同需要,高校可尝试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突出实践教学的个性化。例如,在点上,选拔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优秀、品行优良的学生开展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线上,由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组成实践活动小组,采取课题申报的方式,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单位审核申报材料,支付活动经费。在面上,组织开展覆盖多数学生的专题讲座、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各种模块包含的内容不同,体现的特点不同,提出的要求不同,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由学校进行总量控制,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

5.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容纳全校学生,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打通使用,实现共享。一是要建立实践教学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协调各部门资源,整合各方面力量,从源头上消除开展实践教学的制度性障碍。二是要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整合的方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推进实践教学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三是要整合实践基地资源,将分属学校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等不同部门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加以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帮助。四是要整合活动资源,将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实习、学生社团实践以及学生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也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中来,使实践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一个实践教学的大网络。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