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校团委冀娟人本主义是当今两大哲学思潮之一,一般是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针对这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校团委 冀 娟

人本主义是当今两大哲学思潮之一,一般是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以马斯洛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是乐观的、积极的、肯定的和可以信赖的。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截至2006年底,我国目前现有公办在校大学生约1470万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处于个体心理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非常活跃,充满矛盾。这一时期,面临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型、社会需求的变化,人际关系复杂度提高,学业、就业竞争加剧等等一系列问题,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据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一些研究资料还显示,大学生中因精神问题而休学或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数的30%左右。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指导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的科学发展需要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如何预防和干预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一、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

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情况,找出大学生中间潜在的心理危机,笔者对某大学大三学生抽样408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其中男生232人,女生176人,基本符合大学生男女比例。调查问卷表明,在被调查学生中,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占26%左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8%。在这批学生中,认为自己是内向性格的有59%,外向性格的有41%。

同时在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中,对自我感觉良好的有16.8%,45.6%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一般,37.6%的学生对自己很不满意。

在感情方面的问题中,谈过恋爱、现在感情良好的占11.2%,谈过恋爱、受过伤害的占9.6%,强烈暗恋别人的占6.4%,渴望感情的占42.8%。

压力方面的问题中,12.4%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无法接受,46.8%的学生认为压力大但能接受,40.8%的学生认为有压力能处理好。

在交友方面的问题中,72.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个或几个好朋友,18.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朋友,9.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

在住宿环境方面的问题中,63%的学生认为室友还可以接受;34%的学生认为不是很和谐,和室友在一起有些不舒服;3%的学生认为环境很压抑,基本接受不了。

其他如爱面子的占24.7%,经常失眠的占9.7%,想超越别人的占46.7%,敏感的占70.5%,沉迷网络的占23.6%,有孤独感的占33.2%,迷茫的占40.2%,等等。调查数据表明,心理亚健康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未达到身心上的完全和谐。

2.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

心理危机有很多表现形式,比较明显的有:冷漠、孤僻、偏执、抑郁、沉溺虚拟网络、信仰缺失、逃避责任、内心渴望关怀但又特立独行、奉献牺牲精神不够、过度自我、对未知惶恐、压抑、过度比较、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自卑和消极、情感错位和迷失。

心理危机严重的表现是疯狂和情绪的错乱,造成自杀和对他人的伤害,对学校和社会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

二、心理健康——解决心理危机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发展的人,是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添知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只有身体的能力和心理的活力一道成长的人才能构成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发起者马斯洛将人类的各种基本需要归纳为一个层次递进的理论,最底层的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之后是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就进入了人的高级需要层次。在马斯洛看来,就是人开始越来越倾向于他所力所能及的那个独特的人。这种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不同时期心理的不断变化。

扮演社会重要角色的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在这种高级需要层次里,人类的日常情感不容忽视,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心理健康品质“包括幸福感、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个人的成熟、人格的完整、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有效地适应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保持独立等”。

三、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

1.心理危机的预防

人性是教育的内核,人性的基础是心性,核心则是德性。预防心理危机,必须全面了解并结合研究对象,把握时代性和规律性。目前,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生长环境看,他们相对十年前的学生更容易有“自我”情绪。因此,他们兼容别人的能力稍差,“小圈子”现象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潜入式心理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同样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他们充分信任和信赖,不迫使他们按照预定的设计、统一的模式成长。人到青年阶段,自我意识日趋于成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体验日趋丰富,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并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现在“90后”的大学生,身上具有很多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他们更不喜欢“强制性”灌输教育和“强迫式”教育方法,此时若不尊重青年大学生的自我特点,片面地进行强制性统一化管理,则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灵交流,更不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

潜入式心理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进行的引导教育形式,拒绝传统的“说教式”和大张旗鼓的“宣传式”,旨在为学生主体树立正确的导向。这种心理的引导教育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一方面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针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情绪波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合理运用自主权,在一定状态下激发潜能,克服自身缺点,自觉提升自我,修正自我,最终能够完善自我。

(2)关注学生周围环境,开展影响式心理指导。人是社会的存在,无论以哪一种方式,都必然要和他人建立联系。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表明,人们参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的思想政治需要。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了“镜中我”观点:认为自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个体间彼此互动,从别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从他人的反应中获取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库里认为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并说“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对于形成人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影响式心理指导在于立足于学生的周围环境,分析环境会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影响式指导教育。大学生在成长期会受到内部和外界的各种干扰,这些干扰信息都会集中成一种信号反馈给每个大学生,不同的大学生会用不同形式加以理解和吸收,吸收信号后的大学生又会以不同的信号反馈给周围环境。因此,充分了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特征,从根源上解除产生心理危机的因素,在每个大学生进行自助的基础上,通过影响式心理指导形成他助,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等。

(3)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开展润物式心理辅导。人本主义者、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是“促进者”,对学生进行促进、鼓励和帮助。大学学习时间的自由性特点使大学生有了比中学时期更多的业余时间,业余生活如何支配则是大学生自由化选择的结果。新一代青年人大多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不拘泥于陈旧模式。因此要提前发现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促进者”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影响、促进和鼓励,发挥人格魅力,消除大学生中间的消极情绪。

润物式心理辅导则是取“润物细无声”之意,意在通过心理危机解决者的观察、思考、行为等进行日常生活的细致辅导,发现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各种态势,传授自我心理调适和消除困扰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做到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2.心理危机的干预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对自杀者的调查表明,37%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的不超过2小时。

张家智认为,心理危机的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暂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心理危机的干预要从学生自身上找方法,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每个人都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动力或趋向,或者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对其心理危机的干预一定要找准路子,做到切实有效。

(1)加强自我调节,增强文化内涵建设。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易受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不仅依靠家庭成员、学校教师等的帮助和锻炼,还要让学生学会心理调节。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整体校园的文化内涵建设,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从而使处在校园大环境的每个大学生都能体会到外界所给予的力量,更好地激发潜能,增强自主意识,控制自己,把握命运。

(2)寻求互助模式,强化责任意识。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一般比较固定,圈子相对比较稳定,在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同时,应该倡导一种互帮互助之风。目前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与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力较差。因此,合理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互助模式,增强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仅如此,大学生在互助中还容易产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从而摆脱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干预。

(3)重视人文关怀,建立良好机制。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起,不同时期会经历不一样的心路历程。家庭背景不同,自身生理不同,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同,这些不同势必造成高校每个大学生不一样的性格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大学生的详细成长资料,分析出现心理危机的种种诱因,建立档案库,进行跟踪调查。同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身需要,挖掘学生包含在言语、行为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学生建立可信赖的良好氛围。

(4)发挥咨询作用,引入专业治疗。有些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造成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不容忽视。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能很好地深入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的内心,能及时指引其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使其自愿接受新思想和新行为。及时发现和专业治疗对于心理危机的解除有着极大的作用,能加快恢复出现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思想强调要以人为中心,注重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吸收人本主义理念中的精华,消除存在于高校中的心理危机,进行很好地预防和干预,煲好“心灵鸡汤”,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登封,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毛芳才.人本主义心理学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