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策略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策略的路径分析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此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益丰厚。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分析和找到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策略的路径分析_思想文化新论

崔诣晨[1]

摘 要:心理危机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如何对大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为此,有必要在明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类型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模式,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立体支持系统,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支持系统;大学生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无形的压力下,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近年来,大学生中不时会发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事件,甚至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恶化,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认识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类型

心理危机事件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发生的外界刺激(如意外事故、情感危机等)、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心理疾患或生理缺陷等)或处于重大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家庭变故或天灾人祸等)而出现心理严重失衡状态,从而导致采取极端行为或措施,造成自己或他人身心严重伤害或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件,常常表现为自残、自杀、伤害他人或非法剥夺他人生命[1]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危机的主要成因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失衡状态,当外在的突发事件或内在的心理冲突超出了当下的应对能力时,个体便会体验到焦虑、沮丧、恐惧、痛苦、无助、绝望、自我怀疑等情绪,如果没能及时处理,就会产生情绪或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并最终导致心理危机[2]

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心理学家Brammer认为,从心理危机的性质入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3]

(1)发展性危机,又叫适应性危机或成熟性危机。个体在成长与发展期间,在遇到环境或者自身生理的突变时,会产生激烈、异常的应激反应。目前对于大学生来说,发展性危机的表现有开学心理危机、性心理危机、就业心理危机等。大学生遇到的发展性危机也许不尽相同,处理方式也不相同,但大多数被认为是正常的。

(2)境遇性危机,是指发生罕见或突如其来的悲剧事件时,并且是在个人无法预测无法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引发危机的特殊事件是大学生无法预料的或者说是难以控制的,这是分辨境遇性危机与其他危机的关键。如人际交往中出现突出矛盾、家庭突然变故、突然遭遇暴力等。这些事件通常是随机的、强烈的且具有震撼性的。

(3)存在性危机,是指随着年龄增长面临一些重要的人生问题等压力时出现的心理内部冲突和焦虑。人的存在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一些关于人生价值、责任和义务等问题的思考和困扰,大学生是特征性比较明显的群体。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此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益丰厚。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运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其在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为干预界限模糊、体系缺乏连续性、支持系统不足等问题。如何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分析和找到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最初是在Lindemann和Caplan的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取得很大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它是在简短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涉及来访者的人格矫治问题,具有及时性、迅速性、有效性的特点[4]

理论研究表明,在个体出现心理危机时有直接及时的干预介入,有利于帮助当事人改变初衷。相反,如果缺乏干预介入或介入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当事人继续走向歧途,酝酿或爆发更大程度和规模的危机。危机干预的介入不但可以防止个体精神的崩溃,还可以提供一个成长的转机。目前,比较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5]

(1)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当事人处在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状态,可采取平衡干预模式,帮助大学生个体恢复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最适合早期危机干预,帮助当事人处理复杂的情绪和感受。

(2)认知模式(cognitivemodel)。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事人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认知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采用该模式进行危机干预时,要求咨询师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在自己认知中存在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并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当事人的生活危机得到控制。该模式较适合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当事人。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分析当事人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不仅要考虑当事人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还要了解当事人受同学、老师和家庭的影响。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当事人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促进个体的康复,进入更好的心理平衡状态,是危机干预的目的所在。这一模式适合于情绪已经稳定下来的个体。

各模式的适用对象已经基本明了,那么如何将上述几种模式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对此,需要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然后,再根据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干预模式。

(1)危机预防阶段。此时危机还没有发生,重点是做好信息搜集和各项准备工作,在防止危机发生的同时准备干预危机的措施。主要工作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组建危机领导机构并做到职责清晰、权责明确;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将学校存在的危机苗头反馈给决策层,并对信息做出评估分析;做好技术支持工作,譬如制定危机管理预案;进行危机小组训练,仿真演习。这一阶段可以运用平衡模式对当事人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训练。

(2)危机处理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快速查明情况、制订计划以控制事态的发展,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对危机的状况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内因还是外因?危机发展的状况及趋势如何?哪些方面会受影响?解决方法有哪些?一旦危机发生,与人命有关的重要价值受到威胁,要求快速作出如下相应措施或者行动:启动危机预防计划,设立危机管理指挥小组(部),确立组织体制,采取并实施有关医疗、隔离的行动。这一阶段可以运用认知模式对当事群体进行自助和他助训练。

(3)危机善后阶段。这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有:运用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对相关人群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尽快恢复教学与管理秩序,对危机事件进行总结等。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立体支持系统

(一)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转介意识

所谓转介,是指学校师生接触或发现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后,在征得危机学生当事人(简称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学校事先制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操作流程,将当事人稳妥地介绍或推荐给与其危机干预相匹配的专业机构,由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程度做初步的评估或由精神专科医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做进一步诊断、治疗的有效处置办法[6]

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组织实施,其他各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而开展的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避免问题严重化。对于心理危机特别严重的学生,中心负责人应上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人员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危机类型与级别,按照事先编制的转介操作流程及时予以合理转介,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有效,建立“基层—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精神专科医院”的多层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的“绿色通道”。

(二)建立“预警—干预”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

1.建立动态的预警及干预对象信息库

建立信息库是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基础,能够第一时间为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提供资料。其主要工作对象包括:①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在心理普测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总体特征,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还能识别出可能发生或正在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重点帮助;②学习困难、经济贫困、环境难以适应、网络成瘾、情感受挫、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的学生;③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等重点高危人群,此类须加强监控。当然,预警对象信息库是动态变化的,及时、准确记录心理危机学生的行为表现,将其心理状态的连续变化及时补充到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对有效预防及干预心理危机有很大帮助。

2.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指挥机构,有督促相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做出正确决策,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的有效开展。

3.建立健全“三级心理预警网”

一级预警网络以预防为主。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逐级汇报制度,延伸学生工作队伍的“触角”,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早发现、早治疗。其具体实施方案可分三个步骤:一是在学生班级设立心理咨询小组,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学院辅导员、班主任汇报;二是辅导员通过班级心理咨询小组、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宿舍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向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汇报全院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三是校医院医生或心理咨询老师将有心理危机前来求医的学生的相关信息记载清楚,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递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二级预警网络以心理引导为主。对辅导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进行初级的心理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使之能够科学地运用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在大学生遇到人际关系、学业困扰、恋爱受挫等心理问题时及时疏导。

三级预警网络以心理咨询为主。专业人员(不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班、学习班,听省内外专家的讲座、辅导课)除门诊咨询以外,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联系校外就医,研究制订治疗方案。此外,心理咨询人员与学校、学工部、学院三级主管领导之间建立起心理健康信息通道,在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现象时能够第一时间通过心理健康信息通道使有关领导掌握情况,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遏制突发事件。

4.建立危机干预的“三级联动与应急机制”(见图1)

一级联动与应急机制的实施: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各种渠道获得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迅速通告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根据掌握的情况,约谈学生及相关人员,组织医生参加会诊,初步诊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并确定干预方案(轻度——安排咨询老师进行心理咨询;中度、重度——转为二级联动与应急处理)。

二级联动与应急机制的实施:经确认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由其所在学院领导通知家长,在家长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由学院派老师陪同学生到专科医院就诊(如家长同意也可办理离校手续带学生回家就诊;如短时间内难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到危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全,可直接送学生到医院就诊),期间需做好学生的监护工作(24小时监护),在家长未到达学校之前,监护工作一般情况下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专业指导。经医院诊断确诊为心理疾病和精神分裂的学生,严格遵照医嘱选择治疗方式,并与家长签订监护责任书。及时开展事后支持性心理辅导工作,帮助老师和学生正确认识当事人的心理问题,缓解紧张情绪,消除歧视心理。

三级联动与应急机制的实施:①对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措施:在发现或知晓某生有自杀意念时,即该生近期有实施自杀的想法和念头的时候,应当立即将该生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施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家长到校,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专家对该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②对实施自杀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对刚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发现后应当立即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实施紧急救治,并在第一时间迅速通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家长的心理安抚工作,并就善后问题商谈;随即对现场实施保护、勘察、处理的措施,防止事态扩散会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取证,做好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准备,保留相关证据;正确应对新闻媒体,防止不恰当报道引发负面影响;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尤其要关注与出事学生关系密切学生的情绪,开展危机事件后的心理辅导工作,由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援助、心理创伤治疗、哀伤辅导;做好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建立心理危机档案。③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在学校保卫处主要负责、学生工作部门配合下,要立即对此类学生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双方当事人安全,组织相关专家对该生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进行专业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

图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

(三)建立愈后鉴定及跟踪干预制度,发展良好的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相关学院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的同时,要以维护学生权益为原则,坚持保密原则,不随意透露学生的相关信息,为避免人为制造特殊环境而给被干预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激发或加重其心理问题,应尽可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实施干预。经治愈复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派专人对其定期进行心理访谈,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此外,对于有自杀未遂史并且已经复学的学生(有自杀未遂史的人属于自杀高危人群),组织专家进行定期心理访谈及风险评估,密切监护,及时了解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以确保该生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超.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1):54-57.

[2]崔景贵.大学生心理危机与专业干预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01(17):71-75.

[3]丁长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测与干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

[4]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73-77.

[5]赵旭东,钱铭怡,樊富珉.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在突发性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581-583,564.

[6]马喜亭,刘立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转介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2(2):70-71.

【注释】

[1]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课题(编号:09SJB880101);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GSY2009YBO42);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一般资助项目(编号:163410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