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与实施

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与实施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危机是需要及时干预的,危机一旦形成个体往往难以自我解脱,易采取消极应对措施如发生攻击行为或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应根据心理应激源的性质、内容和心理危机的强度采用不同的干预技术。危机干预的重点应放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与实施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心理危机是需要及时干预的,危机一旦形成个体往往难以自我解脱,易采取消极应对措施如发生攻击行为或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

危机干预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解决危机仍缺乏灵丹妙药。对于急性应激障碍可通过短期干预使症状缓解,但对那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快速解决的方法。这是因为,遭受严重应激影响的许多求助者的问题常常是累积的结果,发生危机者起先总是企图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使用药物,尽管这样的解决方法可以延缓极端反应的出现,但对造成危机的原因却没有进行干预,诱发的因素不排除,最终还会矛盾爆发导致危机的加深。特别是幼年的创伤经历,对个人后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个体的现状可能与其过去的心理冲突有某种联系,一些心理危机可能是个体早年心理创伤的重现,危机解决需要有个较长的过程。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应根据心理应激源的性质、内容和心理危机的强度采用不同的干预技术。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有以下几种。

1.平衡模式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个体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平衡模式最适合于早期干预,此时危机者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除非个人再获得了一些应对的能力。危机干预的重点应放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状态。

2.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在危机事件中,持续的、折磨人的处境使人衰竭,推动其对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方向发展,直到再也不能使他们自己相信,在他们的境遇中还存在积极的成分。接着,他们的行为会跟随消极的否定性的改变,自以为对境遇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消极思维使危机持续存在下去。该模式的基本干预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说服,使个体的想法改变更为积极,更为肯定。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通过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最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了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的,危机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而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危机的产生与内部的(心理的)和外部的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如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等。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的方法,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最适合于已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4.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以任务指向为基点,认为危机干预应从所有危机干预方法中有意识地、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来帮助求助者。它的主要任务包括:①确定各种系统中有效的成分,并将其整合为内部一致的整体,使之适合于需要阐述的行为资料;②根据对时间和地点的最大限度的了解,考虑所有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以评价和处理临床资料;③不确定任何特别的理论,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得到成功结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不断的实验。对每一种类型的危机,平衡/失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都将被纳入危机干预策略中。

综合理论融合为两个普遍深入的主题: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独特的,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类似的。基于这一观点,综合模式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方式:①分阶段干预,即将干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与策略;②特异性干预,即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应激情境作深度拓展,发挥干预的特异性效果;③整合干预,即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使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过程

一般常用的是七步法,即确定问题、心理危机评估、安全承诺、找回自信、思维导向、制订计划、巩固与提高等七个方面。

(一)确定问题

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使用积极倾听、开放式提问、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等方式探索和确定问题。这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和基础。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干预的初期,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价当事者有关遭遇的诱因或事件以及寻求心理帮助的动机,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在这一阶段,一般需要明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何诱因?什么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然后再处理的问题是什么?是否需要家属和同事参与?有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和损伤?什么方式可以起到干预的效果?另外,必须评估自杀或自伤的危险性,如有严重的自杀或攻击行为倾向时,可考虑精神科诊治。

(二)危机评估

从问题的发生到危机的解决,评估是中心,要贯穿整个过程。对危机者进行评估是危机干预工作的第一步,及时对危机者进行恰当的评估,直接影响到危机者干预的成败。一个人表现情绪扰乱不一定是处于危机状态,因此在作出判断前必须进行准确的评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干预者如果不经过详细的危机评估或检查便对当事者“及时提供帮助”,这样做的结果有时是适得其反的,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遗憾终生的不利影响。因为危机的评估是紧密与预防性干预和避免危机后果发生等连结在一起的,没有明确和深入地检查和评估患者的危机内容,随之的干预措施就很难有的放矢地去帮助危机者。从而解决问题、消除危机等既定目标就会很难实现。

1.危机水平评估 危机水平的评估包括两个方面:①危机的严重程度评估。危机是有时限的,一般在几天之中,渡过了这几天,危机状态不是好转就是恶化。因此在尽可能短的情况下评定危机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自杀、自伤、冲动攻击行为等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水平的评定至关重要,因为它牵涉到生命的安全与否。②社会角色能力评估。评定危机者是否已丧失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疏远或隔绝,或者离开原先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主要评估求助者还剩下多少应付能力,有多少可以应用的资源等。

2.临床症状评估 临床症状评估包括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等方面的症状。①认知改变。在急性危机阶段,当事者的注意力往往过分集中在悲伤事件或反应之中,从而出现记忆和认识能力方面的“缩小”和“变窄”,判断、分辨和做决定能力的下降,部分人会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一般要评估以下问题:“对危机认识的真实性、一致性即是否统一、自身想改变危机处境的想法有多少等。”②情绪状态。情绪反应一般是求助者心理失衡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情绪反应或失控,部分人甚至出现恼怒、敌对、烦躁、失望和无助等情感,严重的退缩或孤立。心理医生应该能很快辨别出求助者的情感反应是否恰当。当事者有无表现高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③行为方面。当事人有无痛苦悲伤的表情、哭泣和独居等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有工作能力的下降,从而不能上班和做家务;兴趣的减退和社交技能的丧失,从而会产生拒绝他人帮助和关心,脾气暴躁或易冲动。④生理症状方面。主要评估当事人在危机阶段有无失眠、多梦、早醒、食欲下降、心悸、胸闷、头痛、全身不适等多种生理不适表现,是否出现血压、心电生理及脑电生理等方面的变化。

(三)安全承诺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是首要的目标,也是贯穿整个危机干预全过程的主要目的。使求助者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和生理危险性降至最小可能性。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把这项目标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危机干预技术促进危机者安全感的建立:①积极接纳,这是心理干预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要求干预者理解并接受危机者的一切表现。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他们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渴望别人接纳他的一切。此时,心理干预者可以从语言上、行为上表现出对他真正地接纳,对于强烈的情绪表达,无须制止、建议、说教,此时听者的接纳、尊重、给予空间,使对方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从而建立起安全感。②主动倾听,这是心理干预,尤其是初期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认真地倾听来访者的叙述,才能发现其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通过无言倾听与陪伴,给予心理上支持。③合理宣泄,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给来访者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将负性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④环境支持,提供安静、舒适有序的环境可以使危机者感到安全。

(四)找回自信

这一步的重点是沟通与交流。通过与求助者沟通和交流,建立和保持双方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当事者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有助于保持心理稳定和有条不紊的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通过干预者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危机者清楚干预者是能给予他关心和帮助的人,有人愿意帮助他渡过危机,而且是真心的、无条件的积极的态度去帮助他。干预者对求助者的行为不作任何评价,无条件地以积极的方式接纳所有的求助者。同时,可以向当事人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建立自信。还应注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使当事者的情绪恢复稳定,可以应用暗示、保证、疏泄、环境改变、镇静药物等方法,如果有必要,可考虑短期的住院治疗。

(五)思维导向

此时的危机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受到限制(管状视野),非黑即白或死路一条,没有其他路可走,因此干预者可以运用认知模式,帮助当事者正视危机。通过改变危机者的思维方式,引导其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现状,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切,使个体的思想改变更为积极,更为肯定。使危机者明白,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促使求助者正视可能应对和处理的方式,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对方式,引导求助者发掘积极的思维方式。

(六)制订计划

帮助求助者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帮助当事者获得新的信息或知识,发现另外的资源和提供应对方式,敦促当事者接受帮助和治疗,确定求助者理解的、自由的行动步骤。调动求助者的主观能动性来制定行动的计划,要让求助者明白这是他自己的计划,不要轻视这一点。这在求助者心理建立了一条信念:“我是有能力的,是恢复自制能力的表现,也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利和自尊。”从而推动个体的心理发展。

(七)巩固与提高

在前几步的基础上实施这一步是顺理成章的。多数情况下让危机者自己复述计划:我们已经制定了计划,你是否可以自己按照计划来做一下。如:你怎样控制情绪?何以不让情绪进一步升级?最后得到求助者的直接和真实的承诺和保证。这个阶段是救助者躯体、认知、情感、行为和精神方面的一种综合体现,即在较高水平上的理解和接受丧失,使其“更公开、更乐意、更顺从地”接近生活,并且愿意为创造新的生活而努力。在生活中的最大丧失之后出现的重构和转化,能够产生一种比以前更大的发展能量。表现为无条件的爱、创造力、整体性、深深的同情、探究及承诺。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治疗焦点始终要放在促使求助者前来求助的那些当前问题。

2.求助者由于痛苦和困惑前来求助,强烈希望改变自身的状态,治疗者要充分利用这种愿望。

3.干预者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可能会唤起他们自己生活中遭受挫折的感受、思想、记忆和情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但这种情感的超负荷可能导致过多的危害和悲伤反应,因此,干预者对求助者情感投入应适当,避免把危机者的丧失当成自己的丧失。

4.重视求助者的积极参与,治疗者始终要向求助者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并非轻而易举,我将尽力做好我能做的一切,你怎么样?”

5.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病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

6.危机干预结束,治疗者要给求助者传达一个信念:相信他在今后不会发生与过去类似的困难,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有人帮他一起渡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