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危机水平的评估是对个体心理危机严重程度,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程度的评估。心理危机评估工作有助于干预人员确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状态,确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应对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方式。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能有效地为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心理咨询机构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自杀倾向。

第三节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一、心理危机的分析与评估

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是要求心理危机干预者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去分析与评估心理危机。

1.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分析

(1)危机发展过程

不同的学者对危机发展的过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Tyhurst在1957年首先描述人对生活应激的反应。人们对严重应激的反应取决于人格、急性应激和社会环境之间三者的相互作用。他将危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作用阶段、退却阶段、创伤后阶段。

G.Caplan在1964年描述了心理危机反应演变过程的第一阶段,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出现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时,他内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了,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开始体验到紧张。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多半不会向他人求助,有时还会讨厌别人对自己处理问题的策略指手画脚。为了达到新的平衡,他试图用自己以前在压力下习惯采取的策略作出反应。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尝试和努力,他发现自己习惯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未能奏效,焦虑程度开始增加。为了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他开始试图采取尝试错误的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中,当事人开始有了求助动机,不过这时的求助行为只是他尝试错误的一种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高度情绪紧张多少会妨碍当事人冷静的思考,也会影响他采取有效的行动。第三阶段,如果经过尝试错误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当事人内心紧张程度持续增加,并想方设法地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办法。在这一阶段,当事人的求助动机最强,常常不顾一切,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地发出求助信号,甚至尝试自己过去认为荒唐的方式,比如一向不迷信的人去占卜。还可能无规律的饮食起居、酗酒、无目的的游荡等等。第四阶段,若当事人经过前三个阶段仍未能解决问题,他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感。他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对自己整个生命意义发生怀疑和动摇。很多人正是在这个阶段中企图自杀,希望以死摆脱困境和痛苦。强大的心理压力有可能触发从未完全解决的、曾被各种方式掩盖的内心深层冲突。

总结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心理危机的产生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心理问题产生阶段、情绪等困扰阶段、极端行为出现阶段。心理危机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果,而是渐进的累积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危机都有其外在表现形式,如当事人在行为、生理、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觉察的,因此心理危机是可以预警的。对心理危机必须及时发现,才能避免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2)危机事件及其表现

危机事件是指那些能引起个体心理失衡的内外紧张事件。对危机事件的分析主要包括:当前的危机是简单的还是综合的、当事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引发危机的根本事件是什么,诱因是什么,并将涉及的紧张事件一一列出。对危机事件的分析还包括个体对危机的反应、个体应对危机的方法、个体的社会资源、危机的核心信念、促进危机解决的策略等几个方面。

中小学生危机事件的具体表现有:日常生活是否受到了干扰,有多少可能性处在个体能控制的范围之内,有没有暴露出消极的令人难堪的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

2.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

心理危机评估是指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对心理危机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鉴别、判断的过程。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较准确的评估之后才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的评估一般主要针对当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简便快捷的评估,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临床表现的评估

主要运用开放式会谈、观察或简便心理测验对个体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症状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情绪评估:确认个体在心理危机状态中表现出的情绪类型(是否有紧张、焦虑、抑郁、悲伤、恐惧、愤怒、失望、敌对、过度兴奋等)。认知评估:是否有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悲伤事件而导致记忆和识别能力下降,是否有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如自责、无用感、夸大、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思维等)。行为评估:是否有退缩、依赖他人,不能专心学习和做家务,是否有对前途悲观失望、漠视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甚至有严重的破坏行为(如酗酒、自杀等)。躯体症状评估:是否有躯体不适,如心悸、头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失眠、胸部梗塞感等。

(2)心理危机水平的评估

心理危机水平的评估是对个体心理危机严重程度,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程度的评估。心理危机评估工作有助于干预人员确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状态,确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应对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方式。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个体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是否有自杀、冲动攻击、他杀危险;二是个体是否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隔绝或离开原先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具体表现为心理危机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确定心理危机的时间长短及其变化情况如何,个体是能动的还是无能的。

(3)是否需要转介的评估

转介也是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转介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当评估者发现当事人有很明显的自杀或自伤的危险性时,可以请精神科的医生治疗,必要时采取住院治疗。二是当事人做出了攻击性伤害他人的情况时,评估者应评估其有没有触犯法律,如果已触犯法律,则应进行转介。

二、特殊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1.自杀的心理危机干预

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其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和支持,预防学生自杀是可能做到的。

(1)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能有效地为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自杀者在自杀前犹豫不决、万分痛苦时找到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人员就可以立刻介入,采取紧急对策,以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心理咨询机构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自杀倾向。

(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自杀预防知识的内容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正确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提高面对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增强勇气和自信,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其次,还要对学生工作干部、班级辅导员、教师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青少年学生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容易导致心理危机,哪类个性特点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哪些言语和行为表现可能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学生如何处理及干预,怎样救助他们并教会他们自救。从许多学校的情况来看,这种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自杀言行的征兆多是由同学、班级辅导员、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发现并及时干预的。

(3)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以预防学生自杀

预防自杀,对有自杀企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当事人周围的人,如亲人、同学、老师应关注的事情。因此,预防自杀还要从多方面去努力,要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

2.对心理危机干预者的干预策略

心理危机干预者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也要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会出现危机时刻。那么,作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当面对困难时应当怎么做呢?

(1)要建立安全关系

安全感的建立包括求助者、其关系密切者。没有安全感关系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心理干预前安全感的建立十分重要。带到安全地带,提供安全信息。干预者的自信和镇静非常重要,这些是给被干预者正面的信息,使他们变得平静,恢复元气。儿童受害者可以用毛绒玩具来实现。安全感需要安静、独立同时也是轻松、自由的环境。

(2)不要认为自己是救世主

不要告诉求助者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其实,心理危机干预者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大师,那是非常危险的。放弃“帮助”这个概念,不是“帮助”,而是“分享”。你分享你的意见,你分享一切你所有的。求助者并不是比你低劣的人。心理危机干预者和求助者两者都乘坐同一条船,心理危机干预者只不过是有比较多的知识,而且要意识到“你的知识是借来的”这个事实。

另一方面,要放松自己,以免出现枯竭。心理危机干预者的工作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心理危机干预者也只是一个凡人,只不过掌握了一些技术,可能比别人在这个领域多走了一步路而已,如果自己认为拥有一些特别的东西,比求助者高一些的话,那往往不是做助人的工作,而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是一种虚荣,这只会带来对来访者的伤害。清楚自己的有限,才能创造无限。心理危机干预者能做的,就是经常擦拭自己这面镜子,不要让它沾满灰尘,不要让它出现枯竭状态。

(3)要有明确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干预者,我们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正确方法,避免出现干预后自身出现心理问题和生理症状。出现心理崩溃感的征兆和表现:①身体反应:易疲劳;体能下降;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②心理反应: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与他人交流不畅;情感迟钝;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因心力交瘁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感到不够安全;睡眠出现问题,噩梦;集中注意和决策困难;缺乏自制力,愤怒,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失去信任感。③职业困扰:耗竭感;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绝望;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受灾者相比微不足道;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对于自己也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太多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

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小学生,危机干预者应当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心理平衡。①确保获得休息、饮食、支持,并能表达自己的不愉快。②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能保证遇到困难时能有倾诉的对象。③同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你的感觉和经验与同事讨论和分享。④找到放松和娱乐自己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能做到工作之外,尽可能多地与正常人在一起。⑤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的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适当的睡眠时间。⑥找到表达自己的方法。考虑如何更好地描述出你遇到的情况、你做的工作及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总而言之,要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并表达和疏导出来。毕竟,从事心理危机干预不仅是一份神圣的工作,而且是一份损耗自己心理能量的工作。我们在尽责献身职业的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保护自己,提升自己,以获得不断的支持和互助,更好完成工作。

本章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转型期的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危机高爆发阶段,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出现的征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发现潜在高危学生的策略、危机预防的一般策略及特殊危机处理都是危机干预者应当掌握的。

【拓展阅读】

1.杨佐廷主编:《中小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该书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对干预的案例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的有针对性的著作。书中对青少年危机的分类是根据国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青春期危机、学业危机、道德价值危机和异常家庭学生人格危机。全书案例丰富,表述清晰,实操性强,可以指导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和有关教师的工作。

2.胡平著:《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及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该书针对公共危机和心理危机前后的救助情况,结合中小学公共危机和心理危机管理的系统理论,以及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心理危机预警和应对的实用知识及行为指南。围绕中小学校中常见的心理危机种类和表现特点,对不同年龄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干预过程进行了阐释,并且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合适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以及管理方案。

【反思与探究】

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2010年仅10月9日这一天就有两个初中生自杀身亡:一个是山东省的一位13岁的初一女生因为不符合学校短发令要求,三次被赶出校门后在家喝农药自杀。另一个是黑龙江省一位初二男生因未穿校服说谎被批评后跳楼自杀身亡。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当前,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严重滞后,校园危机干预还处于起步阶段。日益严重的现实与技术落后间的矛盾实在是令人担忧。假如你是一名心理危机干预者,你会如何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