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降低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CISD作为一种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技术,必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其他方法相结合,包括后续的组织、社会系统的心理支持服务,必要时辅以药物,使早期症状有良好的转归。
心理危机干预_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心理研究

(三)心理危机干预

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个体会产生各种应激障碍,主要包括:调适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极度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前三种是伴随事件发生的,持续时间较短;后一种是事件导致的长期心理创伤,在事件发生后的数月和数年发生。

公共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给人们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导致的种种应激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因此,了解了民众在公共安全事件不同阶段的社会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危机干预就是一种帮助个体处理危机,调动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技术。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降低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

1.危机干预的评估

评估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危机干预前,首先应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的评估对于危机干预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评估理解当事人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是整个干预的前提。与其他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在相对长的时期内通过各种方式深入了解患者不同,危机干预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理解当事人的情境与反应,这就对干预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次,危机评估贯穿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干预者必须通过评估确定危机的严重程度,必须通过评估不断确定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确定采用应付策略的有效性等。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危机干预评估方法[61]:

(1)三维筛选评估模型。一种简洁快速的评估方法,由迈尔和威廉姆斯(Myer&Williams)(1992)提出。该模型从三个方面评估当事人的功能状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能动性: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精神活动。考察认知状态是要了解受访者最基本的一些心理过程是否正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考察情感状态是要了解其情感是否具有普遍稳定性,如有没有出现喜怒无常、歇斯底里等症状;考察精神活动是要了解其意志情况,看他是否能够自觉支配自我行动。该模型被认为是一种简易、快速、有效的评估系统,通常是工作者判断如何解决个体心理危机的基础。

(2)阶段论评估模型。是布伦德(Brende,1998)基于对美国各州1987—1998年特大洪灾的研究提出的。认为当事人在事件发生后,应激反应出现到消除或恶化期间,一般都要经历5个阶段。如果要防止更严重的慢性症状出现,当事人必须在48小时内接受专业人员的诊断及相应的干预治疗。

(3)人与环境互动的评估模型。威尔逊(Wilson,1999)提出理解应激事件与应激的评估模型。该模型重视理解应激及其影响因素,并且重视应激事件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在“非典”流行期间,研究者曾提出一个SARS应激反应的结构方程评估模型,包括三个因素:过度恐慌、防御反应和认知评价,这一模型与迈尔和威廉姆斯的三维筛选评估模型相似,但内容又有很大不同。这就说明在进行危机评估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应激情境与不同的应激反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些理论模型和方法并非一成不变。

2.危机干预的模式

一般来说,危机干预包括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按照阶段划分,将干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与策略;二是整合的倾向,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使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三是特异性发展的倾向,即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应激事件和情境作深度拓展,发挥干预的特异性效果。[62]

(1)按阶段划分,将危机干预划分为不同阶段

阶段划分技术是危机干预模式中通用的技术,不少干预模式都作了阶段划分。例如,林德曼(Lindemann)提出一个四阶段的干预模型。这四个阶段干预的主要任务是:(1)达到心理紊乱状态的平衡;(2)使短期治疗起作用;(3)促使当事人试图解决问题;(4)争取恢复平衡状况。近些年来有两种干预模型比较有名,这就是严重突发事件应激晤谈模型(CISD)和严重突发事件应激管理模型(CISM)。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ISD)作为一种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由米切尔(Mitchell)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用于缓解消防队员、警察、急诊医疗工作人员和其他处于危机事件(即创伤事件)的人员的应激反应。CISD意在通过减弱应激的急性症状来减轻创伤事件造成的不良事件后果,从而减少出现继发精神症状的风险。该模型也是将干预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其划分的阶段为:介绍、事实阶段、想法阶段、反应、症状阶段、教育阶段、再登入阶段。CISD作为一种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技术,必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其他方法相结合,包括后续的组织、社会系统的心理支持服务,必要时辅以药物,使早期症状有良好的转归。于是20世纪90年代,艾维利和米切尔(Everly&Mitchell)在CISD基础上又发展了紧急事件应激管理模型(CISM),目的是减少创伤性应激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其中包括CISD及其他一系列的干预策略。CISM则强调在危机中将家庭看作全面干预的重要成分之一,重视对幸存者家庭的服务,并概括了许多家庭幸存者所面临的应激阶段与时间线,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感状态,针对每一阶段提出不同的干预策略。CISM的作用贯穿危机的整个阶段,主要涉及三个部分:(1)危机前的培训,这一部分的目的是改善风险人群中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使他们对不利后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2)紧急护理服务,这一部分涉及任何的危机事件后所需的对个体、团体、家庭、组织的危机干预;(3)危机后的应对,包括提供个体、组织或社区恢复所需的服务。因此,可以看出,CISM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可应用于个体、小团体、大型团体、家庭、社区等的危机干预。针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多样性,涉及群体的广泛性以及不同事件的阶段性特点而言,CISM将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63]

在采用阶段性的危机干预模式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首先要注意结合心理危机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心理危机的发展包括四个过程:一是冲击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等;二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三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设法解决问题;四是成长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其次,在某种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期间,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亲友;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想吐露自己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此外,前面提到过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人们通常会出现焦虑、恐慌和恐惧等强烈的情绪反应,人们之间会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人们通过感染、模仿、从众等形成群体行为。这些心理现象和需要都为公共安全事件阶段性的社会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2)整合倾向,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

贝尔金(Belkin)等人提出三种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64]。平衡模式适合于早期干预,认为人在面临危机时,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自身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满足恢复平衡的要求。于是,平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以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适合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认为心理危机主要来源于灾难或创伤之后错误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人们对事件的错误的歪曲的思维是干预的重要对象,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通过校正错误的思维方式,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可以帮助当事人增强对生活中危机的自我控制;心理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引发的,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与确定与危机有关的内外部困难,帮助当事人利用环境资源、寻求社会支持并调整自己的应付方式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将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综合的模式,是很有意义的,这就是一种整合的危机干预模式。

(3)特异性发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应激情境作深度拓展

特异性发展模式主要是针对特殊的人群和特殊情境的干预。例如,戈登(Gordon,1999)提出针对那些经历了灾难性事件的儿童的干预措施,包括:提供有关事件本身的信息,强化正经历的焦虑与恐惧的合理性,鼓励他们在群体或个人场合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对年幼的孩子主要通过画画或玩耍来表达),增强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应对能力,提供具体的应对技巧以减轻应激反应。此外还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在学校环境中的危机干预等[65]

结合上述的三种危机干预模式,我们该如何将这些模式应用于公共安全事件的危机干预中呢?拿群体性事件为例,周海谦(2011)指出,遵循针对不同人群,整合多种资源,分阶段实施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可以按照以下6个步骤实施:(1)确定问题,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角度确定和理解其心理创伤问题;(2)保证事件参与者的安全,将其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低;(3)给予支持,强调与事件参与者的沟通和交流,使其意识到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的,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4)提出新的应对方式,干预者应帮助事件参与者认识到暴力等非理性方式并非摆脱困局的有效途径,认识到交流、协商等合理方式更有助于其问题的解决,化消极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和理性回归;(5)制定计划,干预者制定行动计划,按顺序、分步骤地逐渐降低参与者的情绪强度,并最终改变事件参与者的情绪失控状态;(6)获得承诺,帮助事件参与者进行事件解决过程的回顾,通过其观念的转变从事件参与者那里获得不再采取非理性方式的承诺[66]

总的来说,这部分主要探讨了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公众的心理现象,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社会焦虑、侥幸心理,到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从众、恐慌心理,最终由于频发的事件导致的习得性无助;公共安全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如何被传染、继而被放大为群体性社会危机并最终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这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为危机干预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