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三、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蔡元培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主张大学具有科研、教学两项功能,应科研与教学并重,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深学问的研究为基础。这种大学职能论在洪堡“教学与科研统一”理念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而被称为“威斯康星精神”。因此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趋势之一为逐渐扩大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结合,为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和人才支撑。可见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趋势之二为政府规划大学科研向研究型大学集中。

三、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高校的主要职能

教学和科研是现代高校的主要职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从高等学校的发展上看其职能的完善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一般来讲主要有三个阶段。

1.教学职能阶段。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波隆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初的高校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只具有育人功能,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仅是教书育人。对于科研而言,只是部分教授结合教学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经费耗费不大的科学研究,而这种科研也大多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19世纪以前的高校以综合性地传授高等学问为己任,教学是此时高校的主要职能乃至唯一的职能。

2.科研职能阶段。科研职能的逐渐确定主要起源于德国的一些大学。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按照哲学家费希特提出的举办大学的两条原则即“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出了“教学与研究在国家保证的教学自由的前提下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创办了柏林大学。这被认为是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的主要社会职能和主要任务之一的标志。洪堡认为:教师不只是为了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有理由追求新知识,大学不但是现有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成为创造者。洪堡的办学理念,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迅速在英美及以后的全世界得以推广。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首先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其次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可见,蔡元培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主张大学具有科研、教学两项功能,应科研与教学并重,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深学问的研究为基础。[14]以上这些观点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相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教学科研结合阶段。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后,借鉴德国大学教育的经验,把“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付诸实施,从而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大学,并创造了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大学教育的一次革命,它以制度的形式,保证了科学研究与教学共同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

美国对大学教育职能的发展贡献,还体现在“威斯康星”思想的创造及实施中。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持威斯康星大学的范·希斯,明确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强调大学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知识传播、专家咨询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学不但是教学科研的中心,还应是社会服务的中心。这种大学职能论在洪堡“教学与科研统一”理念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而被称为“威斯康星精神”。[15]

(二)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定位

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就高校的教育者而言,应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综合体,正如198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毕晓普在他的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写到:“……教学,这是大学教师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非履行不可的职责,可以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是荣誉的,令人欣慰的一部分。教学的愿望是发自肺腑,不需要辩护,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文化义务,是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现代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人身上。”就高校自身而言,其发展的战略在于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即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同时这也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共同构建了育人环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在育人这个目标下看教学和科研承担的功能,才能找到教学与科研的最佳结合点。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功能是教化学生,侧重于系统地传播科学知识。然而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的源泉。高校是集科学与人才为一体的有机体。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推动科学的研究,科学研究创造的知识反过来支持人才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构成高校的整体环境。

2.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是高校的重要标志。科研为教学服务是高校科研区别于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标志,开展科学研究为教学开辟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同时,高校教学过程也离不开科学研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教学内容要求之广度和深度,对教学方法要求之灵活,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教学改革的首要话题。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研究知识,即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学术动态,一是要研究教学的效率,即研究学生心理,研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工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习创造的过程。[16]

(三)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法、美等国的许多科研院所都放在大学里,利用大学的人才、学科交叉优势,获得一些原创性科研成果。大学像河流,人才经常流动、知识不断更新;科研院所像水库,储蓄了大量的人才、设备等科研资源。综合性大学汇集了众多的学科,大学天然易于学科交叉,大学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年一茬,具有天然的人才流动优势。由于我国大学与科研院所结合的规模、层次等还不够。因此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趋势之一为逐渐扩大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结合,为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和人才支撑。

武书连等在《中国大学评价》中将中国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较,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类大学属非研究型大学。[17]由于科研难度越来越大,对科研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能由政府投入和组织较大规模的团体完成重大的科研项目,逐渐引导科学研究从“小科学”走向“大科学”。可见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趋势之二为政府规划大学科研向研究型大学集中。

(四)高校及其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活动的原因探析

虽然高校究其本质兼具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但事实上科研成果越来越成为人们评价大学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这是导致大学偏离教学、偏离学生、偏离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和困惑。高校及其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活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研比教学更容易判断和衡量。在成果价值的判断上,由于科研工作是有形的,它更容易测量和进行同行的评价,而教学效果则很难量化,因为教学效果是受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起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风格等因素影响的。

2.较高的声望能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和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科研是一所高校获得声誉和资源的重要乎段。教学活动也可以提高学校的声望,但其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教学的直接影响一般较少超过教室的范围,而科研的影响却可以很容易地超越校园,甚至国界。

3.科研是教师获得晋升的重要依据。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条件下,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教授,比专心上课的大学讲师得到的评价要高得多,获得的经济利益也更丰厚,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此外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就是科研成果的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投入到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便远远高于教学,这样就出现了科研搞得好的教授并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同样的道理,课讲的精彩被学生喜欢的老师科研上会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是比较多见的。

对于高校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现象,现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博克种有过精典的分析,他认为:“学者们一般认为研究比教学更有价值。因为教学对教师来说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研究成果是学者才能的集中表现,脑力劳动者把研究看得最高。教学与研究相比,仅仅是重复已知的事实,或重复别人的工作。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更重要的,教学不能马上在本校得到同行评价,更受不到别的学校的同行们评价。而研究则不同,成果一经发表,学术成就如同硬通货一样,能够被校际或国际同行们衡量和评价。因此,研究工作是教育行业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18]

(五)构建高校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机制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及高校领导和教师力图解决和协调的关键问题。高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有新的思维,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扩大与强化它们之间的结合点,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同时,在制定各项政策时,要尊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不同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的良性发展。

1.树立教学与科研有机整合的管理思想。高校要把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纳入一体,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研究环境,在教与学中共同提高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和创造者。[19]

2.以学科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学科作为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和基本组成单元,其研究的对象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对科学知识发掘、综合应用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和科研作为实现学科目标的手段,其建设过程也就是教学和科研在学科内的结合交融过程。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是以教学为主,学科发展能力较弱,有的高校甚至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国高校应该在学科这个载体内,根据自身学科资源状况和学科的发展要求,适当调配教学与科研在学科内的比重。充分发挥科研的职能,通过科学研究来带动学科发展、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组织结构,进而增强教学实力。[20]

3.鼓励高等教育体系多样化发展。当前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个人兴趣的实现或特殊群体身份的标志,而成为个人发展、谋生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部门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多类型与多层次就成为必然。从目前我国高校扩招的现实来看,即使是新增加的高校也过于趋同缺乏特色与各自的定位,我国是在高等教育还缺乏多样化的条件下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还没有为建立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做好充分准备,还缺乏对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形式的认同和接受。[21]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应有之义,在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过历史因素、政府政策、竞争因素等综合作用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合理的多类型大学,集中自身优势,进行各有侧重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就为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顺提供了前提条件。

4.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学科研评估标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评估标准过于单一,尤其是以评估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标准来评估所有高校。于是,许多大学在这种评估标准引导下,不顾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盲目攀比,片面强调“科研第一”,其结果是科研数量表面繁荣,而急功近利驱动下的科研质量并不高,同时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评估不只是鉴定与导向,还应该是激励与发展。用不同的标准评估不同的学校,也就能促使教学型、研究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不同高校从容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能使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层次上合理地发挥作用。[22]

5.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原来一般采用校一院一系一教研室的固定一维结构,科研组织则多数是在院、系内部建立。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单一的、刚性的基层组织形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不利于知识的更替及交叉,也不利于教师参加跨学院合作研究及承接大的科研项目。目前,国内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模式。

实践证明,建立教学、科研二维矩阵模式是比较可行的。这种模式中,按教学、科研两类任务对教师加以组织。一名教师既可以根据所承担的教学课程的类型和学科方向参与相应的教学组织,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课题,参与某个研究组织,教师属于哪个组织,可以根据承担任务的变化灵活组合。这种模式具有较大的活力和柔性,既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又有利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交叉、取长补短,优化教育资源。[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