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资源共享

(三)资源共享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许多网络社区并没有满足人们知识共享的期望。在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网络社区中确立“共享”理念的必要性。正是基于当前网络社区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共享社区”的概念,并且“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共享社区”的理念,它意味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慧、经历、体验、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精神境界以及教育过程、成果等方面的全面共享。

第十四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社区模式构建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共享”为基本方式,以“社区”为共同体,这种“共享社区”,是新媒体时代高校的一种道德文化圈,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构建这样一种新模式,不仅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提出及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提出与特点

一般认为,“社区”(Gemeinschaft)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87年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原指那些具有某种文化共性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亲密的社会利益共同体。[1]该词英文译为Community,此词源自拉丁文“Communis”,意指同胞或共同的关系及感觉,具有“社群”的意义。日本翻译成“共同体”,便传神地点出了居住在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居民具有共同生活要求和认同感、归属感的这一特点。这种认同感、归属感,我们可以解析为人对场所认同与依恋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学者费孝通等人将其转译为“社区”。[2]

从“Gemeinschaft”到“Community”再到“社区”的转换演变表明了人们对于所谓“社区”之涵义的理解的变化过程,而追溯回顾这个变化过程则启示我们至少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区的本质属性:一是它的地域性,即具有一定边界(通常以居民能经常地进行直接互动从而能相互熟识为限)的时空坐落;二是它的社会性,即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存在和形成的功能上的、组织上的、心理情感上的联系。

作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区”同任何一个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一样,不同的学者总会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是最早对“社区”进行界定的社会学家之一,1936年他提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2)这些人口程度不同的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3)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3]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区”进行界定,到1955年美国学者希勒里发现在各种社会学文献中至少有94种社区定义;1981年,杨庆堃教授发现已增至140多种。

关于社区的研究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其研究成果涉及社区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对社区类型的研究,主要是在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这两个方面展开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区—中介社区。尤其在我国,无论是农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其结构性质还是传统性的,即使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特殊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而且由于过去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的强化和城市改造的相对滞后,使社区居民的同质性仍相当明显,形成了众多的所谓“都市里的村庄”。对这一社区类型的研究在我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无所不在的信息成为当今社会区别于此前社会的重要特征。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对人类的未来社会作了种种预测,认为未来社会的形态是信息爆炸、知识成为巨大财富的信息社会。人类社会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将产生质的变化,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所谓数字化生存。而电子社区,也称虚拟社区,将逐渐取代传统社区、城市乃至国家。

由新媒体技术所生成的虚拟社区,最大的特点是不受地域的限制,所谓河流、海洋、高山、城墙等等,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不再担任地域边界的作用,甚至连当今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也不过是一个历史概念而已。社区结构被网络重组,“社区”的概念不再受地理限制,不再限于邻里关系,人们在电子空间里通过精神交往形成具有共同归属感的新的联合体。“互联网络用户构成的社区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其人口结构将越来越接近世界本身的人口结构,……网络真正的价值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4]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结缘于电脑空间,并且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整个地球的社交圈子中,人们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等形成不同的身份群体,完全不受地理的束缚。人们的社会互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面对面的沟通减少,人际沟通间接化,人们通过电子邮递、通过网络来交流思想、观点,传递感情,人性异化,个人更加注重自我,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安全感差,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感,等等。可以说,网络成为当今社会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为人们提供了某种感情上的寄托与认同,由这种具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群所组成的虚拟社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地域社区。对这种新的社区类型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学者们注意到,今天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虚拟社区的形成和扩展,更重要的是由于虚拟社区网络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贡献他们的知识和获得他人知识的网络环境,在这样环境中的协作过程涉及大量在线知识的发现及协作者间的知识共享。但许多网络社区并没有满足人们知识共享的期望。影响有效的知识共享两个障碍是:寻找相关知识的困难;寻找能进行交互的协作者的困难。在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网络社区中确立“共享”理念的必要性。正是基于当前网络社区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共享社区”的概念,并且“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共享社区”的理念,它意味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慧、经历、体验、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精神境界以及教育过程、成果等方面的全面共享。它意味着多方间的关联性,通过多个个体之间的相互连接、接触和关联,形成一种关系网、一种道德圈。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里,“共”,既包含有多层次、多向度的联系,又体现了“共同”情结下与自然、社会、他人间共生共存的关系。“享”,则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及其过程不再只是规范与约束,而是共同体中更愉快生活方式的追求[5]构建共享社区模式,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再是受教育者“储蓄”知识、技能的过程,而是在表达与共享的“学习”中,个性化地表达自己对道德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得以评价,形成德育过程中彼此交流的共同体;同时也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功能无形间增大,极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基于以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提出的描述,笔者认为该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知识共享

这里所说的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它所要共享的知识更多的应当是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如大学生所必须遵从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等。此外,还应包括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品质自我提升的方法的传授。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每个主体都同时会成为教育者,告诉他人自己是通过何种途径、方式和方法取得某种良好品质的。这种共享不仅会直接地指导他人,而且会发生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二)生活共享

这里所说的生活,应当包括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与人生体验等方面。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的心灵和意义生活相对贫乏,人们有着分享体验、经历、情感的强烈愿望。共享社区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描述体验和分享体验的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相互倾诉、交流,在彼此体验和情感的共享中感受人生、体味心灵的美。共享中描述的体验是和鲜活的实际真实生活体验相紧密联系的。因此,共享社区必须关注那些不在场的因素,让它们同样发挥着对受教育者自身、对他人的教育作用。

(三)资源共享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的实践中,教育资源的利用实际上存在着三种状况:即“先有再用”、“先用再有”和“只有不用”。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信息传递正由历时传递转向共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失去了获得信息资源的优先权与垄断权,资源的开放性、交互性已成为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共享社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管理的封闭局面,通过新媒体载体的多样化、利用主体的范围拓展,充分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应有价值。在共享社区里,书本、报刊杂志、师生课堂讲述与对话、日常交往行为过程、网上教育资源、教师与学生的博客,等等,都成为开放性的资源,以供受教育者利用或借鉴。共享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目标实现的各种要素,都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过程共享

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情感、认知、行为等,只要这些体验、情感、认知、行为能够达到内容上相契合、心理上相悦纳,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真正成为共享的过程,这种共享也会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益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体验和个人幸福是一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幸福的获得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目标和价值体现,同时个人幸福的获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提高的动力和有效手段。共享社区提供了这样一种情景:大学生们在相互倾诉、交流的同时,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其中的幸福,体验其中的快乐,一起共享生活与人性中的美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每一种存在方式的美丽。正是这种积极、正面的共享式的过程体验,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愉快的共享情境中道德情感得到升华,从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构建的背景与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构建的背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新媒体,这个以“技术、共享、互动、吸引力”为关键词的概念,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变得顺达、快捷,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交流需求也因此而趋向多元化。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等的日趋多元,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高校学子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也逐渐独立与多元,其行为标准、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等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面临着这样一种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使得目前基于学分体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具有显著成效,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多元化沟通交流需求的基础上,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探求新的模式。近年来,学界加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其热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如表14-1所示。对新媒体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哪些影响;二是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上述研究中,对如何构建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却涉及不多。应当说,这些研究都是必要的,但如何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则是当前最为需要的。正是基于此,笔者提出共享社区模式的思考。

表1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重点[6]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提出的依据

“共享社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是基于以下四点认识:

1.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共识

思想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拓展,中国目前的文化现状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共存,高雅文化和庸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同时并存。这种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是社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体现。但是,任何社会又必须达成引领一切思想观念的共识,即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基于这种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共享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大学生的思想共识,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需要,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冲突体现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差异,比意识形态对立有着更深刻、更重要的内涵。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它以不同的文本形式表现出来,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健康的文本,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大都源自文化选择上出现的偏差。面对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应对:一方面要明确文化共生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健康进步文化之间的多元共存、相互尊重、兼容并包、相互交流互动和协同发展的文化业态,以包容的心态实现共同拥有、共同利用,进而达到精神境界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和而不同”,在积极吸收有益于本民族、本区域健康进步文化的同时,注意消除“文化裂谷”现象的产生,警惕背离主导性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共享社区是建立在主导性文化基础之上的,它为文化共生提供了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更好地承担起“化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3.基于新媒体时代的资源共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各种要素,都应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教材或者课堂教学主渠道所传递的知识,还包括来自于实践中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都属于资源范畴,也包括新媒体所传递的各种信息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新媒体载体拓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应有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因此,在这个资源系统中,各种教学资源、师生课堂讲述与对话、书本、报刊杂志、日常交往行为过程、网上教育资源、博客、播客等等,都成为共享性的资源,影响着受教育者,进而达到知识的共享、精神的共享、价值观的共享。

4.基于共享社区的理论基础

共享社区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1)“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和谐社会是一种“共识,共建,共享”的社会,这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人学领域的具体展现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更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他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经典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7]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马克思不仅对人的发展过程做出了系统的阐述,还指明了实现人的最终解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他将自由与道德、自由与正义、自由与社会形态紧密相连,试图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社会和谐境界。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蕴涵着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它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这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创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就是要创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跨界思维为理性向度,以教学、科研、服务学生为重点,以资源共享与整合为手段,使得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功能无形间增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2)多维博弈人性假设理论。以“理性经济人”、“社会人”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发展。事实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不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必然是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基础的。

多维博弈人性假设理论以人的有限理性为基本前提,提出“博弈人(Game Man)”概念,认为管理中的行为人的人性表现具有多维性,在特定管理场中,行为人会根据其他行为人的人性表现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从而形成管理互动。这里的“维”是指工作、生活、社交、爱情、家庭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正确对待和理解人的多维需求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承认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道德水平、不同的责任感、不同的知识水平,以及不同的潜在发展能力。教育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有的放矢,应当适合于受教育者的特定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为受教育者服务。

(3)集聚效应理论。按照经济学的理解,集聚效应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场中,对于需要的某项优势资源要积极的吸收、运作、整合和积累,即集聚资源;二是经济体要调整自身的优势格局,通过协同作用产生集聚效果。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知识管理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以网络社区的资料推荐和索引为例,如新帖一览、精华资料、首页推荐、搜索排序等,通过这许多不同方式的集聚组合,可以使特定的资料更容易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地位,并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形成正反馈效应。例如,打开“西祠胡同网络社区”主页面,可以看到较多关注的知识,可以成为精华被推送到胡同口,让每个访问者在一进入社区就看到,这种不断强化的优势就会集聚很多人的关注。这种效应使得组织中对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控制成为一种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创建共享社区,吸引、积累和配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要素,实现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精神境界、动态的教育过程、优质成果等方面的全面共享与互动。

(4)资源分享理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知识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延伸和拓展了侠义的自然资源的概念,提出了泛资源的概念。泛资源(Pan-resource)是自然资源概念的延展,是指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组分的集合,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政治资源等各种具有社会属性的资源。由于不同的社会主体都有对资源的享有愿望,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这些社会主体便构成了竞享元。竞享元是指泛资源所对应的广义主体。因此,凡对泛资源有分享需求的任何对象均称为竞享元。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指泛资源在不同的竞资源之间的分配,其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和资源分享。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

在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过程性的教育,这种过程性,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比如,一首积极健康的歌、一幅唯美的图画、一句扣动心弦的话语、一则动人的故事、一个崇高的榜样……,这些信息来自于不经意的鲜活的生活体验,都可能会产生一种真善美的感染力。当前,受传统大学教育学科体系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课程学习、社会交往及活动范围绝大多数有着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其形式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课堂教学以师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在场为前提。这种主要以文本知识和教育者单向传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师生的在场本身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样一个事实性条件如何运用,将决定课堂教学能否发挥应有的育人价值。正因为存在如此对在场性的苛刻要求,实际上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画了一个圈,很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往往就是这样失去的。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共享社区,教育信息传播即时、开放,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的跨越,这为突破时空限制的校外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有利于提高主体性,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

《全球主义者》杂志的杰里米·里夫金曾撰文指出:“在美国人看来,如果一个人是自由的、独立的,那他就不依赖其他人或他控制外的环境。这需要人有财产,一个人越有钱就越独立。”[9]而更加理性的人认为自由是指融入,一个自由人是能不断和他人互相依赖的人。一个人能进入更多的社区,他就有更多的选择,他就能过上完整有而意思的生活。共享社区,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由选择权,一定程度上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者知识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群体才能得以实现,通过专家、同伴间的互动,学习是与群体或者环境相互合作与互动的过程,个体与特定的社会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核心所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学习或者传递共同体经验与社会规范,从而不断地锻就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塑造自己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身份与关系。

(三)有利于集聚社会有限资源,提升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性

共享社区能够迅速集聚社会有限资源,使得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功能无形间增大,达到提升高校办学层次和水平、降低办学成本的目的。这既是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现阶段的教育公平,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就是要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都能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当前教育的实际现状是,大学生由于受到学校之间的差别限制,所受到的教育状况是不公平的。一般来说名校教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所在学校的学生,而不能够发挥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共享社区模式,不仅保障了各高校学生共享优秀教师的权利,为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而且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四)有利于引导正确的文化选择,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选择。文化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也关系到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要使文化选择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引导他们不断增强文化的鉴别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里,呈现给大学生的是思想文化盛宴,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外校优秀教师上的精品课,体会到不同大学的人文特色,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这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开阔社会人生视野,提供了可能。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结构与运行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组织结构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组织结构,从总体上分为核心领导、管理执行层和参与层三个层次,如图14-1所示。

图14-1 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组织结构

(一)核心领导层

指整个社区中定义前沿问题的人或者组织,是管理层思想领袖,可以是具有丰富经验、德高望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或者专家团,他们将引导整个社区的方向。

(二)管理执行层

负责整个社区的日常运作,可以分为信息协调员和新媒体支持服务人员,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毕业生党员为骨干,负责整合、编辑面向学生的相关信息。协调员一般由组织中受人尊重的成员担任,他们的任务是将先进的思想或者核心专家的意见进行分解、吸收外部专家以及与各领导协调工作等,并且对于整个社区中每天挖掘或者产生的新知识进行归并、整理。新媒体支持人员则负责系统的维护和更新等。

(三)学习共同体

由很多独立的学习小组所组成,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以大学生社团为单位,每个社团都是由一些有共同兴趣或具备相同专业背景的成员组成的,他们在基于新媒体的环境中进行自由的讨论,讨论的话题一般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关心的各种话题。每个社团内部都要选举出2~3名管理员,以学生干部、毕业生党员为骨干,负责整合、编辑面向学生的相关信息;他们是具有极强的意志控制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且具有一定说服能力的人,同时也是受大家尊敬的人;他们的任务是协助社区管理层的日常工作,审核其他成员的发言、引导学习共同体讨论的方向,以及整理这个共同体小组中各成员的成果等。原则上每个共同体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成员可以自由进出其他的共同体;集聚各种优势资源,共享共建各种资源,形成一个兼容各层级的学习共同体。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运行路径

(一)注重三环对接,共建社区和谐化

1.大力推进思想观念的对接,达成思想意识共识性

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在认识上要达成共识。资源的开放关键取决于社区主体和个人的认识。在传统意义上,社区组织所讲究的是上下级的关系,是纵向的,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则是受教育者的被灌输、被教育的关系。而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建立另外一种横向的结构,在这种结构里,各成员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不是隶属,而是唇齿相依、共荣共损。任何一个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为社区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形成社区共建共荣的共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和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沟通随之变得更加迅捷和广泛,各种思潮不断进行着冲突和融合,如:国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等等。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是对这些冲突和融合最为敏感、也是最能产生影响的群体。因此,共享社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实现思想观念的对接,达成思想共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一切社区行为的基础。

2.强化认知与行为的对接,养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常面临这样的难题:知行不一。为解决这样的矛盾,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认知和行为的对接与超越。共享社区是一个系统,为各个体提供了一定的约束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共享社区中,信息协调员通过各种途径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认知,并转化为个体意识和动机。同时,在这个社区大系统中,通过各种约束机制,促进认知与行为的对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的对接,使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动和行动习惯。

3.实现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对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虚拟社会给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新的工作方式甚至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凸显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窄、信息资源滞后的局限相比,新媒体具有最先拥有新信息、新资源和最先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气息等优势,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具时代性的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密切洞悉生活中的变化,尤其是要对那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予以格外关注,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加以整合,将其纳入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规范。因此,基于新媒体的共享社区建设,应该努力实现二者的对接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10]

(二)聚合优质资源,加速共享资源集成化

媒体化主要在于媒体技术的成熟,媒体技术之间的无缝链接。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通讯已然成为主流,各种各样的通讯媒体更加支持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集聚提供了物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有一个集中的过程,包括教材、教案、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的集中和分布式网络所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的汇聚。共享社区中的信息协调员,通过各种方法,将这些资源进行集聚再到集成,通过整合,形成优质资源。其次,学习经历资源的共享。如前所述,在这个共享社区中,更多是以学习共同体为主,合作与协作将做到优势互补。再次,学习体验资源的共享,在这个共享社区中,所有人都成为学习者和教育者,知识是在活动和互动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更体现了过程性。这种基于媒体化层面的资源集成更加具有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需要,使每个人都能在这样共享的环境中渐进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逐步形成崇高的政治思想素养。

(三)构建新媒体多元化平台,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扁平化

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个社区成员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可以划分为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大众传媒载体、谈话及心理咨询载体,在共享社区中都各具特点,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里,除了将这些载体进行科学整合,形成合力之外,还要进一步拓展新的思路。为此,需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新媒体为技术基础,构建多元化平台,畅通信息传送渠道,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化。例如,通过搭建微博平台,促进社区组织各成员之间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多层次、平等性的交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广泛开展网络舆情收集。再比如通过“心灵驿站”等讨论版的建立,搭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复杂的多元化背景下的80后、90后的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遇到郁闷、烦躁、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他们并不太愿直接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类似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在线心理咨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观、人际观,帮助排解心中的纠结。时尚新潮的QQ群共享或者讨论组,则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大众交流的即时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依赖的喜欢的场所。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为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真正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架起了一道真实的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这种扁平化的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共享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运行机制

“机制”又称机理,源于希腊文Mechane。原指机器的构造、各零部件的功能特性以及运转过程中基于一定机械原理的工作方式:后来,生物学和医学沿此类比,用于生理机制、病理机制等概念,表征生命有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变化过程中各器官的功能特性以及相互关联、作用和调节方式。“机制”一词,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之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一般用“机制”表示研究对象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关联性和运转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既可以用“机制”表示社会组织的内部构成、运动过程和运转原理;又可以用“机制”表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以及由此规定的作用原理和工作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运行机制,是由领导机制、教育机制、预警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组成的,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机制建设:

一、领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的关键

领导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的关键性环节。中共中央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高校党委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校长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而实际工作中,真正建立起这种健全的领导管理机制的高校并不多,只有党委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组织实施。这种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形成两条平行线,相互独立,难以渗透、融合,难以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新媒体时代,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共享社区模式的整体效能,就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真正形成党、政、工、团、学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一)优化组织结构,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精干、高素质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正常运转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目前,尤其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建设好一支稳定的党务干部队伍;二是建设好一支政治信念坚定、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三是从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入手,抓好以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会,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工作繁重,理论知识的更新受到较大的影响。部分教育者知识陈旧,科研信息滞后,不能掌握最新的政治理论成果;相当多的教育者对新媒体技术所知甚少,甚至赶不上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很多教育者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也了解不多。这些情况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运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建立一种对教育者实施继续教育的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前列。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积极选拔推荐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人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关键在于党政配合。高校党政领导应经常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学校各部门应制订、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任课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学校管理部门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习惯结合起来。后勤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只有各部门密切协作,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层级责任制

根据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在领导干部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中,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系统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关系,做到逐级落实,努力形成“党委领导、党政结合、强化行政、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这样做,就有利于高校党政领导驾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有利于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纳入党政领导的职责之中。

二、预警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的保证

预警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的保证。所谓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多种渠道,准确了解共享社区内的不同时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经济状况,分类储存不同信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预警信息数据库,及时分布各类预警信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通过BBS论坛、网上调查、咨询热线、消费信息等形式,了解学校学生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了解他们对社会热点、重大国际国内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的思想信息,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浏览其他网站BBS等形式,及时了解校外学生思想动态,为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参考信息。这样,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通过对校内外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实际困难,及时掌控网上存在的有益的信息、片面的思想观点和有害的社会认识以及它们可能对主流价值体系的促进或冲击,为共享社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及早提供应对策略,使不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及时得到解决,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健康发展。

三、调控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的手段

调控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所谓调控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者采用符合教育要求的调整方法,改善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教育环境,使其符合某种要求。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庞杂多样,良莠不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监控管理机制。他律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动作,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监控管理技术,建立信息进出校园网的“海关”,筑起信息防火墙,净化网络空间。自律主要是提高学生自觉、自愿的网络道德意识,注重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注重网络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我服务意识,规范网络行为,培养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在具体实施中,应坚持技术监控和人员监控并重的方针,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制定监控内容的标准,明确监控的对象或范围,这是实施监控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是实行技术监控与人员监控相结合,大力开发适应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监控软件,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监控员。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定计划和方案进行调节、修正、补充与完善,通过优化调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更加完善,内容更具前瞻性,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得力,方式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保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的基础

保障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机制的基础。所谓保障机制,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起保障作用的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联方式,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需要出发,当前应加强四个保障:

(一)内容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是以在校师生为主要受众,要把社区建设成为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真正发挥共享社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着眼高校实际,精心开设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网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思想和政治导向,建立专题网站,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引导,对错误思潮开展批评。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课件、讲义、案例、讨论题等挂到网站上,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进行答疑,把教学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上延伸到网络上,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焦点网络信息引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地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2.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频道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内容多样化,高校可以采取建立特色频道来满足内容多样化的需求:建新闻动态类频道,包括校园速递、信息快递、热点聚焦等,主要体现网站的教育性和导向性;建教育特色类频道,包括思想理论、经典书籍、时事经纬、党团建设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特色;建校园文化类频道,包括校园调色板、陶冶亭、网上沙龙、我的相册等,以青年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内容;建特色服务类频道,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辟就业指导频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辟勤工助学频道,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辟心理咨询频道,针对学生对名师的仰慕开辟名师个人主页等等。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栏目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征,在共享社区内精心策划各种交互式栏目,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社区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郁的社区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创办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上论坛、网页制作竞赛、网络文化艺术节等等。同时实现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其他媒体的整合,充分利用公众网络的资源,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或链接到共享社区上,利用外围的网络思想教育网站,就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学生展开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常规保障,当前必须加强以下两方面的技术措施:

1.加强技术防范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必须净化网络信息,必须对网络及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技术上解决网络管理的难题。网络信息的控制在于对信息的过滤、选择。面对有害信息的侵入,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如IP实名制管理是对网民进行有效管理的常规举措之一,目前高等学校已普遍采用了IP实名管理,做到了每台计算机责任到人,对用户的网络言论和行为形成了实质约束。IP实名制管理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互联网经济犯罪、政治犯罪、技术犯罪、文化犯罪和刑事犯罪的发生,有效规范了网络社会行为。尚未开展IP实名制管理的互联网管理机构,应当加快IP实名制的实施进程。又如内容屏蔽技术,是屏蔽非法信息网际传播的重要方法,有效抵制了非法信息的蔓延。网站自身屏蔽是网站管理团队应用技术手段对网站内部非法内容或关键字进行的屏蔽处理,是阻止非法信息网内显示的重要方法,保证了网站信息的清洁度。今后应继续要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2.建立一支具备社区管理能力和现代思维的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无论是指导思想的探索、制定、贯彻还是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改进,都离不开一支既具有过硬的思想觉悟,又具备相当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工作队伍。首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具有开放性的思维,能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相应地调整工作手段和方向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并应用新媒体技术,既锻炼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活跃而严密的工作思路,又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对他们要加强思想理论素质的培养,加强新媒体基本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是信息收集发布的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

3.物质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一定的投入作保障。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尤其要在经费及物质方面下大力度。经费的投入不仅要包括经常性的理论教育经费、宣传教育活动经费,还应包括实践调研、社会调查的经费;不仅要包括图书资料的经费,还应包括音像设备、多媒体等方面的经费;不仅要为教育对象提供各方面的经费,还要包括教育培训、学习的经费;不仅要有室内设备,还应包括室外活动场所建设的经费。因此,要从当代社会的实际出发,使经费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4.环境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环境保障,高校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提供环境保障: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多组织以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学术科技性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品位、多层次、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人的心灵,鼓舞人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他们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同时引导大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营造科学理性的法律环境。为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网络立法应注意以下问题:在立法时间上要坚持适度性,即当某种涉法的网络事实发生或网络关系出现而需要法律规范去调整时,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区内要依据网络环境和现实要求,尽快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整体协调性,即针对网络侵权、犯罪的立法要相对完整、系统、全面,自成体系,同时针对网络的立法要注意与原有的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相协调、相补充;在制定网络法律时要注意针对性和准确性,力求避免似是而非、含混不清以至难以实施。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行之有效的道德环境。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社会应该和现实社会一样,有相应的道德规范,不应把互联网看成是道德管辖之外的“真空地带”。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应是以电脑网络技术为媒介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准则,它既有对传统道德中优秀、合理部分的充分肯定、继承,又有对社会突变过程中产生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主动吸纳。当前,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规范已刻不容缓。为此,必须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上网时主动做到不乱闯禁区,不破坏网络系统等,自觉遵守网络规范。

【注释】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54.

[2]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71.

[3]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3.

[4]苗艳梅.关于社区及社区类型的研究述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5):39.

[5]石春梅.共享式德育内涵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71.

[6]统计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鉴于普遍认为以“新媒体”为题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章较早出现在2007年徐振祥的《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以上数据以2007年为起点进行收集,2010年的数据是不完全统计。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4.

[9]方禾.“共享社区”西方社会兴起.国际先驱导报,2005-8-25.

[10]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09(10):1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