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课程教学的三个前提性问题

改革课程教学的三个前提性问题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向学校“购买”课程,社会向学校“购买”学生。因此,课程改革无奇迹,要回到基础,把握基本方面,研究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在长期的改革过程中逐步推进。他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士,老年时自己不能生孩子,但仍然可以为孕妇接生。助产士的工作就是为孕妇接生。教师的作用则是为学生思想接生。

四、改革课程教学

1.三个前提性问题

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事,但又是最容易忽视的事。大学生产两种产品:课程、学生。学生向学校“购买”课程,社会向学校“购买”学生。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学习一门一门的课程,每门课程都达到及格以上,学校则发给其毕业证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依靠课程的改革来实现,而每一次课程的改革,如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创新课程、个性化课程等的提出,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课程如此重要,学校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校长办公会、学校的各种研讨会,很少讨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认识的误区之一是,课程建设和改革是老师们的事,是教师学术自由的范畴。诚然,每门课程的教学、讲授是老师们的事。但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现状、思路、走向,是需要学校关注的,学校负有引导、推动课程改革的重大责任

课程建设无奇迹。课程建设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设施等诸多方面,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采取运动的方式,通过一次学习、一次研讨、几次活动就能解决课程建设的问题。这是因为,现在教师都是从原有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之下成长的,要学习新观念,运用新方法,需要一个学习、适应、探索的过程;教育教学的周期长,效果检验滞后,对一个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判断、认可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课程建设需要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参与,教师的认识水平,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不平衡的,在改革过程中需要依靠一部分教师走在前面,探索经验,从而带动全体教师。因此,课程改革无奇迹,要回到基础,把握基本方面,研究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在长期的改革过程中逐步推进。

课程建设要确立新观念、高标准。对我国本科教学质量、课程建设的评价,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本科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很差,一无是处。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本科教学质量很高,甚至超过美国的本科教学质量。其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对教师的评分、毕业生的就业率,等等。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本科教学中,多数教师教学认真,多数学生学习刻苦,部分教师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总结我国几千年来前人运用的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探索适应新的时代、我国学生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本科教学的观念,基本上停留在知识教育、知识学习上。我们的大学仍然是“一本书大学”(一门课程,一本教材,教师上课讲教材,学生下课看教材,期末考试考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几十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的环节,忽视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而是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将知识分解,逐节讲授,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了事;上课满堂灌,没有讨论,没有交流,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居高临下,缺乏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因此,课程建设中,一定要确立新观念、高标准。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那么,在教学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索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关于学生学习,至少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学习包括知识性学习、非智力方面的学习、学习方法的学习、学会学习等方面。知识性学习包括事实的学习、原理的学习、逻辑的学习等内容。非智力方面的学习包括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等方面。学习方法的学习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如选择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批判性学习、再生性学习等。学会学习是元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更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指帮助人学会学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性学习上,还要关注学会做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等。

其次,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一直在对学习的规律进行不断探索,如,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就是重要的学习规律。这种探索随着哲学、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而深化。在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习是自主构建、相互作用、不断生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包括教师的讲授)本身没有意义,是意义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相互作用构建而成的;教学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再次,明确课堂讲授对学生学习的特定作用。关于教师讲授的作用,苏格拉底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得十分清楚。他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士,老年时自己不能生孩子,但仍然可以为孕妇接生。助产士的工作就是为孕妇接生。教师的作用则是为学生思想接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学生知识思想的形成完全靠自己,谁也代替不了。正如助产士不能替孕妇生孩子一样。但在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助产”、“接生”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苗,燃烧则是他们自己的事。

根据以上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认识,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建构情境。学生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增强学习的效率。教师讲授中,要以真诚的态度打动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感染学生,以丰富的智慧吸引学生,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撞击另一个灵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灵魂撞击的情境。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位研究《易经》的台湾学者和我谈起他教儿子学习《易经》的过程。他首先问儿子,你知道诸葛亮吗?儿子说知道。又问,诸葛亮聪不聪明?儿子说聪明。接着问,你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聪明吗?儿子说不知道。这时他告诉儿子,诸葛亮聪明是因为学了《易经》。听到这儿,儿子马上说,我也要学《易经》。他回答,你不行,你怎么能来学《易经》?《易经》很难学。此后,儿子老跟在他后面要求学《易经》。一段时间以后,他说,那你试试吧。他开始教儿子学《易经》。由于兴趣调动起来了,儿子学习进步很快。可见,兴趣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要通过阐述意义,激活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早就把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论述清楚了。思想和知识都属意识范畴,但思想包含了自我,包含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思考的方法很多,例如,在给定条件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自己去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联想,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知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积分时,先让同学们计算大学四年各种开支加起来,父母花了多少钱,这一算同学们大吃一惊,也加深了对积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思考,等等。

督促鞭策。人都是有一定惰性的,特别是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放松自己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负有对学生学习的督促鞭策责任。例如,提出预习、复习,阅读课外书籍的明确要求,并进行检查;关注课堂纪律;对学习进步,特别是对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共同探索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等等。

教学方法的核心是针对性。教学中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的状况、需要、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我在《武汉晨报》的倾诉栏目看到一则故事。一个男孩,身高1.8米以上,名牌大学毕业,在外企工作,武汉户口。一次,这个男孩腿摔伤了,到小区的诊所包扎,看上了给他包扎的女护士,想和她谈朋友。这个女护士家在农村,没有大学学历。女护士开始不愿谈,在男孩的追求下,谈了半年。半年以后,女护士坚决不谈了。这时,男孩很苦恼,自尊心也受到打击。因而找记者倾诉。记者听完男孩的倾诉后,找到女护士,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谈了。女护士的回答是,“我需要面包的时候,他老送我鲜花,这样吃汉堡长大的城市青年靠不住,不能托付终生”,并对此做了解释。女护士说,我家在农村,要供养父母,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所以我想把诊所盘下来经营。正当我为此求人时,男孩电话来了,说“我想你,爱你……”当我在公共汽车上,挤得汗流夹背时,男孩的电话还是“想你,爱你……”他对我需要的面包毫不关心,老是送我鲜花,我现在需要的是面包呀!看完之后,我马上联想自己上课的时候,是不是学生需要面包的时候,老送鲜花;需要鲜花的时候,老送面包呢?从而警醒自己,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备课先备学生。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在这一方面,孔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对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性格、状态不一样,孔子的回答方式是不一样的。典型的例子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是孔子针对性教学的一个典型范例。面对“听到就干起来吗”这样一个问题,冉有平日做事退缩,所以孔子说,“闻斯行之”,要给他壮胆;子路的胆子很大,勇于作为,所以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要压压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探索教书育人的方法。教师要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如何教书育人,笔者曾组织研究生对教师中教书育人做得比较好的进行了深入采访,在受访的基础上,总结出八种方法,这八种方法如下。

起于知识。科学和道德的最大关联,在于讲实话,帮助人类弄清各种各样的真相。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道德,才是最可靠的道德。为此,教师们在讲授专业的同时,应力求“扩展专业的内涵,将之与广阔的生存空间相连”。

启迪精神。结合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观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的反省精神、合作精神、献身精神等。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反观自身,在自省中提高”,“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启发学生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去完善自我”。

渗透美育。“懂得美便懂得丑,懂得丑便有羞恶之心。”“美育可以潜移默化,使人眼界放开,心胸扩大。”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结合科学教育进行美育,挖掘科学中的艺术价值,让学生的精神在美的意境中升华。

行为互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习惯的养成,严谨治学态度和作风的培育,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靠实践,靠行动,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营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这主要体现在欣赏学生、鼓励学生、营造学生主动发现自己价值的氛围。

以悟导悟。教师要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学生只有经过体验、感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为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止于境界。科学和道德的结合,起于知识,但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只有到了觉悟、理想、境界的层面,才能真正融合起来。这种境界是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性的文化精神,教学中要努力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学是教师的生命历程,让我们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教学,对待我们的学生。

3.改善教师发展制度

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决于教师水平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巴黎发布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3]改善教师发展制度,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十分重要。我国高校开始建立教师发展中心,重视教师的发展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所采取的教师发展方式,基本上是教学发展和科研发展分开来进行的,是一种分离的发展模式:通过教学比赛或者公开教学观摩课、教学讲座和教学讨论会、教学咨询、介绍性课程等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与技巧。有些大学还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或“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利用和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评价、质量调查、教学技术服务等,为大学教师提供改进教学方法和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对于科研发展,则主要通过学历进修、科研会议或者一些人才计划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技巧。而且,我国大学教师发展呈现出一种以科研能力提高为主的模式。有调查显示,64.48%的高校把“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27.95%的院校将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首要目标,而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作为首要目标的高校仅占2.58%[4]。这种模式使得教师注重提高科研能力,而轻视教学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也是很不利的。

我们要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教师发展,建构融合式的教师发展模式。对于职前教师来说,要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相关的教学课程、教学训练和相关的研讨,并让研究生以助教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他们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提升自身运用本学科科研和自身研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技巧。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一项做法值得借鉴。为了研究和科学指导在读博士生准备未来的教学,美国成立了“科研、教学与学习整合中心”,这是一个由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等数所大学参与的合作研究中心,重点从事博士生的教学职业培训项目的设计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生教育,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新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达到了很好的结合。而对于在职教师,要求其以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趋势、方法和思维等为基础,开展课程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其科研为基础的教学能力。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所资助的“连接”项目(Project LINK)就是一个典型。这是一个由四所英国大学中的建筑环境系合作开展的项目。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并传播教学与科研方面有尊重“连接”的实践。经过三年的实践,这个项目获得了很多优秀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学科课程和教学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国,不同大学之间的同一学科也可以合作开展类似的项目,各大学可以单独提出并实施类似的教师发展计划。通过改革教师发展制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注释】

[1]赵中建.癸未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22

[2]刘献君.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6):32-36.

[3]明轩.《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概要[J].教育发展研究,1999(3).

[4]梁玉兰,等.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