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是教师教育类课程重建的观察点,培养目标问题是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面临的一个实质性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教师教育中应当既重视教师的职业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又重视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一样,当代中国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实践能力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三、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自从1992年第4次高校工作会议以来,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又不能不看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困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运行的高师院校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尚未完成。在高等教育内的教师教育体制亟待改革,长时间以来积淀的人文教育薄弱、科学精神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缺乏教育实践能力等问题,还没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所有这些严重地影响着我们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影响着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深入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是高等学校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从当代教育发展的总体上把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工作的方向。教育思想是高等教师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任何改革都难以有真正的突破,它是高师院校思想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深刻复杂变化和相互作用的产物。国际竞争从冷战中的两极对立演变为以经济和科教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际关系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所有这些既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此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现代化第三次浪潮中出现了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倾向;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在经历了历史性的分离之后,正走向历史性的融合,世界经济形态也出现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的趋向,文化上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与融合,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主动地积极地适应这一特点,创造能推动上述变化的高质量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教育的发展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这一深刻的变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教师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正在受着当代正在形成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的深刻影响。1996年出版的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重新设计,这四种要求是: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这再一次说明了教育目的向着培养人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时代的选择,这一教育目的观的转变也制约着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

我国经济正处在深刻的转型时期,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师范院校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招生考试,毕业分配等各方面工作从按国家和省市主管部门统一计划运转,教师教育正从被动执行转向积极适应,教师教育本身早已不是一次性教育或终结性教育,教师经教师教育进入工作后即转向终身教育,因此,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基本性、终身性相对地突出出来,高校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住教育发展大趋势,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总览全局,境界高远,方向明确,高屋建瓴,才能有所前进。

(二)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是教师教育类课程重建的观察点,培养目标问题是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面临的一个实质性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上面讲过的当代人类社会各方面深刻变化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都要求我国高校对培养目标做必要的调整,以使高校培养的教师在整体素质上能顺应历史要求。同时,基础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于高校规定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学教育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在办学模式上,多样化正成为办学模式发展的重要动向;在课程设置上,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在酝酿,各地都出台了许多新课程,如心理健康课、理科跨学科研究课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心理指导受到许多中学的重视,成为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学教育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这种深刻的变化也制约和促进着高校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完善。中小学与高校的共生关系正在显露出来,并成为教师教育改革极具意义的观察点。

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时,必须具有高度的目标意识,充分了解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内经济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各地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调整、完善培养目标。这应当是课程改革不可跨越的环节。因此,当前高校在课程改革中都在花大力气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培养目标应当做什么样的修订,定格在什么质量上,并且以此展开课程改革的一系列工作,如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更新等。

总之,只有把握学生培养目标才能使课程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健康深入地开展。此外,这种培养目标的调整当前应特别注意人的培养与才的形成相结合。

(三)注重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

在教师教育中应当既重视教师的职业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又重视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教育。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是培养人,还是培养才,孰先孰后,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应当是肯定的,那就是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素质,应当在高校教师教育中受到重视,得到培养。

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结合是现代人应有的品质。人文精神是指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历史观,核心是价值观。在当今世界上过分强调人的工具理性,以至出现了科学文化受到了片面的理解,过分膨胀,人文文化相对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对我国的包括教师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都有影响。在高等教师教育也存在排斥人文文化,盲目强调科学文化的现象,片面强调高师职业特点对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应该接受现代人文培养的必要性。当然,同时,我们也应当全面理解科学文化,因为科学文化不仅包括了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追求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一样,当代中国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实践能力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理论正在被改造、丰富和发展,一系列新的教育理论成果以其与当代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正在成为新型教师必须吸收的基础的教育文化。日益深入展开的基础教育改革则又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并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交往能力、合作态度、管理水平等。因此,可以说,从国际上和国内的大趋势来看,现代高等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已证明了所谓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既是对教师教育学术性的自我否定,也是对现代教师职业缺乏认识,在逻辑上也是不通的。现代高等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已涵盖了未来教师作为人的形成和才的培养的所有方面,使师范生通过教育形成为21世纪中国所要求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建构以未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等教师教育的历史选择,也是我国高师院校在世纪之交开展的课程改革的立足点。

(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类课程重建的方向

教师作为专业包含专业精神、道德伦理、情感,包含专业理论、能力系统、教育理论和技能系统,包括研究态度和能力,包括评价知识和能力。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潮流是使教师教育类课程进入公共课系统的主导原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培养未来教师的公共课无疑应当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此,应增加能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多层次的专业课程,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特别是要建立运转良好的实习见习制度,为师范生提供在中小学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较长时间的学习机会。东北师范大学从和吉林省东风县基础教育的长期合作到辽源教育合作区的建立,积累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宝贵经验,为我国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做了有益的探索。这是2001年建立教育发展服务和教师发展学校思想提出的本土经验的支撑,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共同发展,不是英美国家的专利,这是时代的大趋势。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立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五)将变革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重要工作

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变革教师教育课程,建立各种学习共同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专业化和终身化重要途径的教师发展学校就是要坚持与基础教育改革互动,逐步地实施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这对于建设具有方向明确、理念先进、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联系实际,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切实提高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为目标。从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角度变革教师教育课程,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1.将变革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发展学校是跨越边界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要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动态的教育实践的状况,变革教师教育课程。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以教师发展学校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构建的基地。一方面,大学教师要沉到中小学实际,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效果进行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就是邀请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参与教师教育课程变革的讨论;

2.教师发展学校为高师院校提供教师教育课程的新主体、新内容

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要积极适时地吸收教师发展学校的优秀一线教师进入大学课堂授课、做讲座,让基础教育鲜活的经验激活师范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加深他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促进他们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实现教育研究、教学法等课程与实际的关联

在教师发展学校里,将参与和一线教师共同实施的行动研究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变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大学的双方要以研究项目为载体,以对影响基础教育改革主要问题的研究为突破口,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在职教师、师范生、大学教师为研究团队,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共同实施并修改方案,真正地解决学校教育情境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在用课题推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增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在教师发展学校里,大学教师可以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和一线教师共同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这十分有利于师范生真正理解和有效地学习教学法课程,有利于切实形成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4.建立师范生指导中心

实践知识作为教师知识构成的重要因子。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关照师范生的教育体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教学,学会为师。实践智慧也必须成为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发展学校作为高师院校师范生见习、实习的主要基地要实现传统师范生见习、实习制度的变革:一是延长见习、实习的实践,使师范生有足够的实践深入中小学实际,了解、体验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直接参与教学和管理的工作;二是大学教育学科任课教师全程参与见习和实习,并和教师发展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师范生指导中心,注重实际锻炼,情境体验,经验分享,理论对实践作用的发挥;重视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和学生对未来教师工作的反馈,并将反馈作为师范生指导中心研究的重要内容。

5.建设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这是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过去对教师培养重视得多,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从现代教育发展的高度审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致使传统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割裂,问题很多。例如:过于学术化,而这种学术又往往是陈旧的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课程脱离教育实际、脱离区域实际、脱离学校实际、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往往是以培训代替教育,以校外集中学习代替教师的自主发展,培训时是觉得效果不错,但是回到各自岗位,却往往变化不大;这种继续教育课程没有注意研究成人学习特点,缺乏教师主动的参与,缺少交流、分享和研讨。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就是要在实际上变革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促进教师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改进。

6.建立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基地的教育硕士课程

1997年9月,首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入学。十年来,教育硕士课程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还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既脱离学术前沿,又脱离不断变化的学校教育实践的问题。以教师发展学校为教育硕士培养基地,有利于完善教育硕士的课程,明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我国中小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师和教育管理的职业型人才;有利于根据我国基础教育需要增设专业学习领域,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解决教育硕士学员面临着突出的“工学矛盾”,调整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师发展学校里,在各方的努力下,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研究,教育硕士可以和导师、一线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和科研实践活动,包括考察学习、观摩教学、调查研究,还可以举办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等活动。

这类课程在教师发展学校中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将来的教师博士的部分课程也可以在教师发展学校内实施,这对未来优秀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六)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变革的操作问题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变革不能没有观念的更新和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不能没有教师教育课程专业化、一体化、终身化的宏观构想,而这一切都不离具体的操作。教师教育课程变革如何操作是一个十分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操作层次上要重视协同性、科研性和渐进性。

1.协同性

这是指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操作应该合理调动各方面力量,以使操作指向教学的整个系统,在指向某一个具体因素时,又能看到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

2.科研性

目前在全国高校展开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是在国内外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探讨和分析。这项课程改革实质上也是世纪之初在高校教学领域进行的一场意义重大的科学研究。离开了科研,我们将要重蹈覆辙,重复过去曾有的长官意志,简单片面的做法,重演过去曾有的走过场现象。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作为一重大的科研项目,有许多问题都需要做深入的探讨,如课程设置问题、学分制的问题、教学评价问题、教学内容更新问题,也包括建设教师发展学校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等问题。没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谈不上教学的改革实施方案的科学论证和可靠基础。

3.渐进性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包含办学理想创新精神、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调整等各方面。高远理想有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力量。改革的方向预示着教师教育令人激动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并不是现实的存在,只是未来的一种可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对我国高校的实际有充足的估计,既包括高师院校,也包括教师发展学校的物质条件、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管理水平,传统观念与思维方式等。不能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应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开辟通向未来的道路。

4.差异性

我国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各所高校的情况也不一样,在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方式、速度、内容等方面不应追求统一,不应追求大一统的标准化。从公共课系统走向专业课系统,走向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而专业化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高师院校应当既认识到全球的大趋势,看到国内改革的走向,又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开掘各自的优势,使差异变成力量,形成各具特色的开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