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亚经济论的研究过程与教材内容

东亚经济论的研究过程与教材内容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涉及东亚经济的教材数量不多,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就更少。东亚各经济体中,中国和日本是两个较大的经济体。“雁行模式”的确立与东亚经济体比较优势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东亚区域内的经济体面临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的经济发展受制约的问题。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起因就是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在汇率制度的安排上积累下来的问题。

东亚经济

项目编号:X08013

项目负责人:夏占友

项目组成员:赵旭梅、庄芮、冯鹏程、张晓静、张纪浔[1]、刘江永[2]

项目类别:教材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

成果形式:达出版水平的教材

关键词:东亚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FTA亚元

本项目自2008年立项以来,项目组在项目负责人夏占友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明确分工,并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对分担部分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潜心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预定目标,撰写出了24余万字的教材。

一、研究过程

全体成员均根据各自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领域、分章节认真搜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顺利完成了任务。目前,国内涉及东亚经济的教材数量不多,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就更少。本项目的特色是: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有研究生共同参与,并提出意见。此外,本项目研究对东亚经济体的分析不同于其他教科书,而是更多地注重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状况、社会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还在项目中期,发表了三篇论文,分别为《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东亚因素》(发表于《日本经济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与经验借鉴》(发表于《国际商务》2008年第4期)、《全球金融海啸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发表于《现代日本经济》,CSSCI 2009年第1期)。

二、教材内容

本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东亚经济。

第一篇关于东亚经济的发展历程,分为四章,以不同年代的东亚经济事件为中心展开论述。我们可以从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史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东亚各经济体中,中国和日本是两个较大的经济体。此外,既有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又有称为“亚洲四小虎”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还包括近年加入东盟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尽管东亚各经济体间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仍然可以从东亚国家现实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表现上找到一些显著的共性特征。由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多元化,东亚主要经济体相继形成了至少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东亚地区持续出现高速经济增长,“东亚奇迹”、“雁行模式”等成为关注的焦点。

“雁行模式”的确立与东亚经济体比较优势的差异密切相关。从二战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事实来看,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雁头、以“亚洲四小龙”为雁身、以东盟诸国和中国为雁尾的东亚经济雁行图景,在它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产业的阶梯式垂直分工体系。不难看出,各经济体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决定其在“雁行模式”中所处地位的决定因素。

从东亚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雁行模式”的确立无疑带动和促进了东亚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可以说没有“雁行模式”就没有“东亚奇迹”。在“雁行模式”自发形成的分工结构中,日本已成为成熟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已向中等发达经济体迈进,东盟诸国步入了准新兴工业国之列,中国正加速完成工业化进程。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传统的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特征的“雁行模式”逐渐式微,特别是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爆发后,“雁行模式”的弊端与缺陷不断显露,“东亚模式”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与挑战。当前,由次级债发端的金融危机使作为东亚经济体重要外部市场的美国出现经济衰退,对东亚国家作为重要出口对象的产品需求大幅萎缩,从而造成东亚经济体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这种情况下,东亚经济体需要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篇关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教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环境保护领域和金融领域东亚经济体加强相互合作的背景、动因、可行性和模式的选择,探求互利共赢的中国和东亚关系。

在东亚各国与地区中,除了中国和日本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很相似。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采取的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所以其产业结构相近,而且它们与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类似性,其出口产品大都为电子电器产品、石油产品、纺织品等。目前,东亚区域内的经济体面临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的经济发展受制约的问题。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让东亚地区的弱国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走向技术密集型,从初级产品的生产逐步走向中间制成品的生产,最终生产和出口高级制品是必要的。具体来说,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大的资本密集型国家,而且也是技术密集型国家。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国家,其劳动技术按照产业类型自西向东呈明显的阶梯状上升。中日合作可以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引进技术,制定符合东亚国情的产业政策,以东亚地区绝对优势的主导产业为切入点,逐级推进结构升级。

东亚地区产业合作还包括金融、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金融领域中,长期以来,保持汇率稳定一直是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政策目标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资料,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各国和地区名义上大多采用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如泰国是钉住一篮子货币制度,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度,菲律宾采用的则是单独浮动制度。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将其本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占本币名义汇率定价中的权数很大,以致形成了一种隐含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与美元关系密切,虽然保证了东亚各国名义汇率的稳定,但也使得这些国家受到美元与西方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深刻影响。美元兑日元欧盟各国货币的名义汇率走跌,东亚各国货币也同时出现了实际汇率的贬值。而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造成钉住美元的亚洲各国货币也随之大幅升值,直接恶化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条件。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起因就是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在汇率制度的安排上积累下来的问题。

对于长期以来一直为稳定本国汇率,促进经济发展而努力的东亚国家来说,在东亚地区建立货币经济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然而,东亚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比较差的,其限制很多,人员的流动限制更是严格,就是流动性最强的资本也受到各国的限制,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资本项目仍然处于未开放状态。并且,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这种限制进一步加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东亚地区目前并不满足建立东亚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此外,开放性是一个成功货币区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这方面来看,东亚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中国、韩国都较低,日本也很低,相反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特别高。东亚的金融市场除中国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之外,其余的都仅限于本国范围内,亚洲美元市场也不发达,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

目前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继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2008年美国华尔街次级债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区域内成员无法避免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建成东亚经济一体化、保持区域内各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当务之急。目前,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无从知晓,但在一体化建设中保持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就现在的情况看,日元和人民币目前都不可能取代美元,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已根深蒂固。尽管1998年金融风暴之后,东亚很多国家都放弃单一钉住美元的政策,采取了“一篮子”的钉住货币政策,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原则上,作为特别提款权之一的硬通货日元应该在东亚地区发挥能量,但是日元的不稳定,使得日元到目前为止对东亚区域内的金融市场稳定起到的作用不强。目前,在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除了各国采取“一篮子”的钉住货币政策,区域内应该建立灵活的预警机制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出现。除了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外,在区域内需率先建立法律框架,预防套汇投机等情况的发生。

在环保领域,目前,中日两国环境合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1994年两国政府签订《环境保护合作协定》,明确提出中日环保合作的互利互惠原则。同年,“中日环境合作联合委员会”作为两国环保合作的执行机构正式建立。该机构负责执行中日环境合作协议、审议规划合作项目、交流两国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1996年两国设立了“中日环境合作综合论坛”,为双方就两国环境合作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提供平台,以保证合作的顺利展开。同年,“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正式运营,为两国在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人员培训和公众环境教育以及环境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具体合作发挥作用。

此后,中日两国政府于1998年签订《面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合作联合公报》,进一步提出通过多边和区域环境合作的机制加强中日合作,如召开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和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建立东亚酸雨监测网、东北亚沙尘暴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展东盟与中国(10+1)环境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环境合作和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等。

2007年,中日双方签署两国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就重点开展黄渤海区域和长江流域等重要水域水污染防治、建设循环型社会、防止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防止海洋漂浮垃圾、防治酸雨及沙尘暴等合作达成一致,并且承诺支持中日民间绿化合作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推进日本民间团体等在华植树造林合作事业,在可持续森林经营方面开展合作。

中日两国在环保服务领域也有潜在的合作发展空间。日本不仅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在包括环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环境咨询、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领域也有着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与技术一样,对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保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将成为中日环保合作的重点。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两国在环保产业的合作和交流将不断推进、完善。合作内容不仅限于环保技术合作和环境管理能力方面的交流,还将涉及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环境需求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各项产业;不仅包括为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的狭义内涵,还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与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的广义空间。

第三篇阐述了中国与东亚的经济关系。教材通过分析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贸往来状况,把握新特点和新动向,以利于营造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国际环境。

三、教材特色及创新

本教材的特色在于:一是对东亚经济的论述和把握是以中国为中心展开的。在东亚经济的整体发展中,理解中国所处的经济地位,谋求中国与东亚各国共同发展的道路。二是教材编写中引用大量的外文文献,有助于理解外国学者对中国与东亚的经济关系的各种观点和立场。三是采用了最新的数据分析。

本教材的创新在于:一是从三个层面多角度分析东亚经济,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东亚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动向。二是教材的内容围绕如何促进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共同经济增长组织和展开。

教材选题为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原因之一。讲义内容与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吻合也是学生选择该课程的理由。

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成员长期从事东亚经济的研究工作,就东亚经济专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并且还参编了相关题材的多部著作;还经常参加、组织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外东亚经济研究方向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以把握该研究的新动态。

四、研究展望

项目组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与东亚各国经济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同时,还将与日本的大学联合成立“亚洲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全面开展实质性研究,弥补当前存在的不足。项目组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写出一部有关“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教科书,力争使其成为全国在“东亚经济”教学、教材方面的典范。

【注释】

[1]张纪浔为日本城西大学教授。

[2]刘江永为清华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