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的内容与过程

研究的内容与过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温馨教室”的创新型管理层次化模式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为新世纪“温馨教室”的建设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操作方式和经验。更新班主任、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形成我校开展“温馨教室”的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特色。

以温馨为目标的班级管理层次化模式的实践研究

潘 群

一、问题的提出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在思想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主体作用。因而温馨的教室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及应试教育机制的制约,以及对班级这一学生学习集体本质和发展过程、规律缺乏应有的理解,现有班级管理模式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深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难以适应当代小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具体表现为:班集体管理模式的成人化、标准化,忽视学生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严重削弱了学生创新型个性的发展和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改革旧的班级集体管理模式,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班集体创新性管理模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集体教育的理论和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和理论至今还闪耀着现代教育的光彩。同时学习和运用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根据新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对学生集体本质及规律的新的认识基础上,不断创新班集体建设中和谐管理模式的方式方法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提出“班级和谐管理层次化模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试图研究和探索小学班集体建设中的创新型管理操作模式,以班集体的创新型管理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班集体在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以形成我校班集体建设改革的特色。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温馨教室”的创新型管理层次化模式的研究和实施过程。开拓民主新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人翁感,较好地发挥“温馨教室”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并促进其他各方面素质的主动提高。

(2)通过研究,积累“温馨教室”的创新型管理层次化模式的有益经验。为新世纪“温馨教室”的建设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操作方式和经验。更新班主任、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形成我校开展“温馨教室”的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特色。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结合实验、观察、经验总结和文献资料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具体则采用总体设计、分阶段实施和分层推进的策略。主要通过教师直接管理、师生共同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三个层次来构建实践研究体系,促使三个层次相互协同,体现学生自主创造性、民主合作性和发展渐进性等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价值取向的班集体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操作方式,从而促使温馨班级的成功创建。

四、研究的内容与过程

我们知道,“温馨教室”的创建不仅仅是指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以“温馨教室”的创建为载体,除了开展外在的教室优美的环境布置以外,重点开展了内在的和谐人际关系建设,而内在的和谐是需要长时间来营造的,因为这是人性的体现,需要有一个温馨的管理模式。本研究主要以下面三个层次的构建逐步实施:

(一)教师直接管理

在班级建立初期,由于班级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各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素质都存在着差异,师生互相不了解,班级还未形成管理核心,故先采取直接管理形式。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在班级建立初期,班主任是属于控制系统、班级则是被控制系统。所以我们既及时、不断地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校规等指令输送给班级的每个学生,又尽量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使班级学生能够领会、执行,又注意从被控制系统反馈回来的信息(包括班级学生平时的表现、性格特点和组织能力等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把有关指令通过班队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再次输入到被控制系统。通过这样的输入—反馈—再输入—再反馈的过程,逐渐使一定的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与此同时我们十分注意确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充分运用“第一印象”和“持久印象”的作用,依靠自己的较丰富的学识和组织能力以及对学生思想动向的了解,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从而便于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点,保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控制,使刚建立的班级尽快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的集体。

班集体本身具有一种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这是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除了树立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外,还注意抓好集体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建设一个温馨的班集体,为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奠定思想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实现,没有活动,集体就没有生命力。如通过演讲会、诗歌朗诵、智力比赛、故事会和拔河比赛等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互相之间的了解,特别是使每个同学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班集体的荣誉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集体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气质。

(二)师生共同管理

当班集体正确舆论初步形成、班干部骨干队伍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班级管理工作进入第二层次——师生共同管理阶段,这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以班队委为核心的管理机构,班主任的意志不再决定一切,除重大问题的决策外,一般性的班级日常事务,由中队长和队委承担办理。

在这个层次,班主任仍然是控制系统,而班委会既是班主任控制下的受控系统,又是控制全班同学的施控系统,含有双重功能。教师一方面不断地把有关班集体的指令输送给队委会和全体同学;另一方面又不断接收队委会和全班同学有关指令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而队委会则一方面接收教师的有关指令,同时又把这些指令输送给全班同学。在此同时,也收集全班同学对有关指令的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并把这些从同学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又输送给教师。

在师生共同管理这个层次,对于班主任,我们要求着重注意两个方面:

(1)选拔好班委成员。从智、情、意三个方面去选择和培养班干部,首先选择、培养理智型的,他们应是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出谋献策的;第二选择、培养情感型的,他们体贴关心同学,善于鼓动和激发同学的情绪;第三培养意志型的,他们善于督促、检查,做事果断。在队委会中,这三个类型的干部缺一不可。他们互相配合,使队委会的决策合情合理,并能贯彻到底。还有一点注意的是班干部成员并不一定要全部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那些在某个方面暂时还比较后进的但又属于上面三种类型的人也可以当班干部。因为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全班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师生管理的良好气氛。

(2)“放”和“收”相结合。“放”就是把班上的工作放给队委去做,班上的大事逐渐由队委会去决定,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因为让学生自己决定班上的大事,有利于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如果老师事事过问,干涉过多,就会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压抑感,不利于全班同学为班集体建设献计献策的“智慧火花”的迸发。当然,“万事开头难”,在这个层次开始时,不应期望他们一下子就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注意帮助队委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他们施展才干、增长才干。

(三)学生自我管理

当队委会成员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经验,逐步走向成熟,健康的舆论在班集体中成为主导时,班级管理就可进入学生自我管理的层次。

班级在学生自我管理这个层次,班主任是非直接控制系统,队委会才是直接控制系统。班主任把有关指令只是输送到队委会,再从队委会收集反馈信息,而队委会及接收班主任传送的指令,又把这些指令输送给全班同学,再从学生中收集反馈信息,并把这些反馈信息输送给非直接控制系统——班主任。

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我们主要采取:先是班干部由学生选举产生,队委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学期。办理的事务都由队委成员具体负责。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队委成员相对稳定,不会有太多问题。然后在干部队伍较成熟的基础上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轮换的时间为一个月。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让班上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担负一定的责任。老的队委在传、帮、带协助新队委的过程中,继续增长才干。逐步形成班级工作人人做、集体事情人人管的局面。凡进行各项活动,由队委会组织主持;参加各项比赛,班级日常事务(如安排卫生值日、检查红领巾和干部标志佩戴情况、办板报园地等)由具体负责的队委去组织。同学之间的矛盾关系,一般由各小队长负责调解,小队长调解不了则上交中队长,还解决不了再由中队长主持队委会集体研究;每两个星期,中队长向全班同学作班级工作小结,学期结束时,由队委会分工合作对班内每个学生的学期表现作初步鉴定,教师把队委写的鉴定作为学生期末思想品德评语的依据。

在这个阶段,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队委会搞好管理,引导队委会成员和同学打成一片,及时发现学生中的思想新动向,并分析研究,使班集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随着队委会对控制目标——班集体的感性认识理想认识的不断加深,班级的自我管理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五、研究成效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对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乃至日常生活中许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1)逐步使学生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逐步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自为。他们在班级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班级各层次的管理,并担任满意的角色,班级给他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

(3)逐步使班级充满民主空气,人际关系融洽。学习环境的优化使同学们在学习上有创新意识,各抒己见,班级成绩稳步上升。

(4)使班级管理逐步由班主任管学生转变为学生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人人成为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班主任的舞台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工作效益得以提高,班级成为温馨且学生久久留恋爱惜的“家”。

六、研究成功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小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扩展,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批判性思维迅速增强,但是自我调整、自我教育能力相对较弱。因而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心理矛盾、困惑的时期,同时也是创新潜能开发和人格道德形成的关键期。研究表明,“温馨教室”的创建过程中,教师对班级集体的管理,师生共同管理和师生自我管理三个方面相互协同,逐步体现学生发展渐进性、民主合作性和自主创造性等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格道德素养,“温馨教室”得以创建。

在此过程中我们着重注意做到以下四点:

(1)十分注意完善教师自身崇高的学术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确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成为他们钦佩和效仿的楷模。

(2)培养一支热爱集体,有较强工作能力、自身素质较好、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形成集体的核心,通过他们带动其他集体成员,沟通信息,协调动作,开展工作。作为同龄人,他们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一般地说,一批好干部可以带出一个好的班集体;反之亦然。因此,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使之形成坚强的集体核心,是班集体建设的一件大事。

(3)以科学的班级管理规范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维护自己的统一,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判断标准,这就是集体规范。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以此为依据,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全体成员的参与下,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合理的行为要求,并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训练,巧妙地运用形成规范的心理机制,逐步将管理目标转化为集体的价值观和集体的习惯与传统,进而形成训练有素的班风。

(4)以和谐的人际关系陶冶人。班集体和谐管理说到底是人心的管理。在一个班集体里,由于种种原因,人际关系难免出现种种不协调不和谐的情况。我们就及时发现和研究集体成员之间(包括同学之间、男女生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等)思想上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心理上的隔阂,尽快地加以调整,力求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分歧和隔阂,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上述研究,进一步创新、完善“温馨教室”的创建模式。

(作者系崇明县北堡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