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的潜在隐忧

大学生“就业难”的潜在隐忧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从失业的政治后果看,大学生失业率高居不下,必然导致如下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结果。例如,从2002年至今,中央有关部门累计发出了40多个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文件,明确了100多项具体政策。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潜在隐忧

如何解决青年人就业难这一问题,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作为代表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群体,他们应该是在社会整体就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的群体,如果他们的就业状况不充分或是失业状况较为严重,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则会比一般群体更长远、更深刻,也更隐蔽。

从大学生个体成长来看,大学生就业不充分或失业会阻碍他们向成年人的顺利过渡,轻则阻碍其社会化进程的速度,重则影响其社会同一性的完成,最终阻碍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和谐发展。

据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第四季度对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进行的调查,16岁~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者的69.7%。青年求职者已经成为主体,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的情况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另外,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失业人员当中,青年失业者偏多,35岁以下占53%。[22]从2004年起,这一比例逐年上升。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虽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的失业突出表现为结构性、摩擦性和自愿性失业。[23]除了结构性失业是由客观因素影响所致之外,摩擦性失业则是由大学生就业经验缺乏、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态不成熟、敬业精神欠缺导致的;自愿性失业则是因大学生对工作持观望和挑剔态度形成的结果。这些问题所反映的现象是:一些大学生未曾就业就已经失业了,而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与失业之间徘徊。他们既不能把精力完全投入工作,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不能充分就业,也不能持续就业。这些因素均推迟了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时间,无形中也推迟了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时间,进而既阻碍他们自立自强、自我担当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他们对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从失业的政治后果看,大学生失业率高居不下,必然导致如下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结果。首先,对家庭造成巨大压力、增加家庭负担。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着。

其次,较大数量大学生失业待业,政府为缓解巨大舆论压力,必然出台一些激进措施,尤其是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较浓的政策措施。例如,从2002年至今,中央有关部门累计发出了40多个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文件,明确了100多项具体政策。各地方政府也制订了大量的配套措施,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待业服务和失业登记,对零就业的大学生还设置了临时救助计划等内容,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来说是好的、积极的,但地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乏衍生出许多地方保护主义措施,最突出的就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这样的措施必然使一些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因无法解决毕业生的户籍问题,或因解决户籍问题成本太高而放弃对毕业生的录用,或毕业生因户籍问题无法解决而放弃本想从事的工作或行业等现象,使原本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

再次,为了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无奈之下,政府只能通过增加一些公共管理部门岗位来增加对少部分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殊不知,这样做虽然岗位增加数量有限,但相对于“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来说,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机构越来越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作风的现象无法避免,加之因多招人员所必须付出的行政性开支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引发群众的不满,最终对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

最后,大学生较强的维权意识推动他们在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容易走极端。今天已经走出校门和正走出校门的学生,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他们有很强的维权意识,虽然他们上了大学,但其群体特征与“新生代农民工”生于同时代,面临着很多相似的问题,有很多共同性。“2010年上半年在珠海三角区,以南海本田广场为代表的一些以加薪为目的的集体停工事件,产生了‘蝴蝶效应’,波及沿海其他地区。而富士康企业员工的连续跳楼自杀事件,震惊社会……这些事件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对和谐体面劳动关系的渴望。”[24]因此,青年(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就业中引发的负面情绪的问题,应引起社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从国家人才储备来看,大学生失业对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整体中最有朝气、最有活力和最富创造性的群体。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此,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思路。这一战略在十五大报告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5]

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仅是有效检阅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的“试金石”,而且也影响未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如果当下大学生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势必抬头,低层次的“下海经商”和无知无识的“上山砍柴”势必又成为新时期人们谋生的手段和途径,这样的局面,必然使人才强国战略受到严重抑制,最终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

【注释】

[1]夏杨、杨文静:《农民工薪酬为何高过大学生?》,《羊城晚报》,2010年3月17日。

[2]育路教育网,2011年3月18日 。

[3]《北京日报》,2010年11月27日。

[4]《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5日。

[5]《全国蚁族人数将超百万 仅北京就有十万人》,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6月25日。

[6]《蚁族再调查 三大新发现五成“蚁族”否认自己弱势》,《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10日。

[7]廉思主编:《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8]《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新浪财经网,2007年9月20日。

[9]2002~2009年数据根据劳动部、人保部新闻稿整理;1997~2001年数据来源凤凰网。

[10]《论职业世袭对青年发展的重大影响——两代青年就业方式的比较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5期。

[11]《南风窗·高校就业率水分几成》[EB/OL]. 2004,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85080.html。

[1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编著:《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1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4]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15]吕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构与误读》,《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16]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编著:《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7]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18]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页,第15页。

[19]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20]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21]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2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2001年上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报告》,2001年7月。

[23]资料来源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国际劳工组织于2004年12月~2005年3月联合开展的“中国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这是在中国开展的有关青年问题的首次较大规模的调查。

[24]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2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