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管理阶段的分析介绍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管理阶段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目前,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管理策略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主题。从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组织知识的研究较为丰富,其中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究表现突出。

1.4.4 知识管理阶段

信息资源管理克服了信息的技术管理阶段只重技术因素的作用而忽视经济社会人文因素的缺陷,使得信息管理活动取得了长足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信息资源管理与前两个阶段一样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表现在:①仅关注显在知识尤其是记录型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另一类十分重要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②仅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对获得这一成果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却视而不见,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生产)过程纳入管理范畴,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③仅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致使它难以将信息升华为知识,从而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④仅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未能将信息看做一种资产,以资产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信息,从而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知识管理正是在克服信息管理固有的缺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并试图增强组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它关注重要的思想、创新、关系及对新思想新观点的开放态度、行为模式、能力以及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支持群体、团队和个人的学习。知识管理重视团队成员的联合并鼓励经验和知识的共享,尽管知识管理也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员工之间的交流,但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

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并能够以易于利用的方式提供信息。以一种典型的知识产品——ERP软件为例,它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系统,体现了某种特殊的业务流程顺序与处理方法,但其价值却是人的联合、信念、关系及共识。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在所有的知识管理实践中,信息系统(IS)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其成果最容易以技术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最早的知识管理实践便起始于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但其初衷还是解决信息过载问题。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由D.英格尔巴特研制的超文本/群件系统,R.阿克森和D.麦克拉肯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都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多媒体工具,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流。20世纪80年代后,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的发展对知识管理的产生发挥了较大作用,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知识获取、知识表达、知识库系统、知识工程这样一些在知识管理中广为应用的基础性概念。

知识作为组织资产的重要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但当时还未开展真正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一词出现于1989年。为了给知识的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框架,美国一家公司进行了一项管理知识资产的试验项目,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文章开始见诸一些著名的学术刊物,知识管理的著作也相继出版,知识管理的概念开始受到关注。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知识管理迅速推广。1989年成立于欧洲的国际知识管理网络(The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Network,IKMN)于1994年在网上建立主页。之后,美国的知识管理论坛(Knowledge Management Forum)和其他一些组织与出版机构也纷纷加盟该网络,使该组织一度成为知识管理界的旗手。与此同时,许多大公司意识到管理和利用知识资源对增强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纷纷实施知识管理,有关知识管理的各种研讨会及其他学术活动十分活跃,推进了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管理策略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主题。在技术方面的研究中本体技术是讨论的重点。从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组织知识的研究较为丰富,其中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究表现突出。在知识管理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ERP、工程设计以及电子商务领域[32]。从技术上看,知识管理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以知识库为中心的知识管理阶段;以小范围知识社区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以社会计算、动态知识及其表现为代表的新的知识管理阶段。目前Web2.0在知识管理、社会网络和语义学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必将促进基于语义网的知识管理的发展[33]

本章内容提要

第1章为本教材的导论章节,介绍了信息的概念、特征、分类,并从信息链的角度分析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等相关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将信息化和信息社会作为信息管理的社会背景,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信息管理的概念、对象、目标和任务,分析了信息管理的多重视角,结合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阶段对信息管理流程作了简要介绍;最后讨论了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阶段,对不同阶段的产生、阶段特征、管理任务、内容和方法,以及阶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察。

本章重点

1.结合实际的应用领域,认识和理解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管理研究及实践的多重视角,及不同视角的特点;

3.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及方法;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本章其他参考文献

[1]陈耀盛.试论信息管理的本质与范围[J].图书情报工作,1998(1).

[2]党跃武.简论信息管理和信息管理学[J].情报资料工作,1995(5).

[3]马费成,陈锐.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一)——从技术角度的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1).

[4]马费成,陈锐.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二)——从经济角度的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

[5]马费成,陈锐.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三)——从人文角度的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3).

[6]马费成.信息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从信息源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J].情报科学,1998(3).

[7]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第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王崇德.情报科学原理[M].台北: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1991.

[9]王万宗.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10]谢阳群.信息化的兴起与内涵[J].图书情报工作,1996(2).

[11]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岳剑波.论信息管理学的进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3).

[13]周晓燕,孙青.国内外信息管理研究的流派与研究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

[14]Braganza.Rethinking the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 Hierarchy: Towards a Case-based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4(24).

【注释】

[1]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2]C.E.Shannon.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BSTJ,1948,Vol.47.

[3]L.Brillouin.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heory[M].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1956.

[4]N.Wiener.Cyberbetics and Society[M].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0.

[5]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6]А.И.米哈依洛夫,等著.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徐新民,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

[7]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3):193-198.

[8]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26-27.

[9]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第3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240.

[10]张勤.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路径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4):23-27.

[11]严怡民主编.情报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12-14.

[12]谢阳群.信息化的兴起与内涵[J].图书情报工作,1996(2):36-40.

[13]张文娟.信息社会概念溯源——背景产生发展[J].情报科学,2007(7):1006-1010.

[14]А.И.米哈依洛夫,等著.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徐新民,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

[15]卢泰宏,等.信息资源管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10.

[16]岳剑波.论信息管理学的进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3):20-28.

[17]郑海燕.社会信息学: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J].国外社会科学,2000(3):13-18.

[18]Christine Taylor Chudnow.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the Government.Computer Technology Review,2004,24(8):144-159.

[19]万里鹏.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范式及理论缺失[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36-41.

[20]D.A.Marchand,F.W.Horton.Infotrends:Profiting from Your Information Resources[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6.

[21]粟湘,郑建明,吴沛.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6(5): 691-696.

[22]马费成,望俊成.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述评(I)——价值视角[J].情报学报,2010(5):939-947.

[23]马费成,望俊成.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述评(II)——管理视角[J].情报学报,2010(6):1080-1086.

[24]宓浩主编.图书馆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5]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6]卢泰宏,等.信息资源管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27]刘丹,等.信息资源管理的演进[J].国外情报科学,1994(2).

[28]陈光祚.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导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29]卢泰宏,等.信息资源管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30]D.W.King.Key Papers i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3:1-3.

[31]马费成,望俊成,陈金霞,胡超.我国数字信息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共词分析透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4):438-443.

[32]刘志辉,苏娜,张志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进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10):91-94.

[33]J.Davies,Lytras Miltiadis,A.P.Sheth.Semantic-Web-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J].IEEE Internet Computer,2007,11(5):14-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