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意识知识的测量的分析介绍

无意识知识的测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间接测量的思路是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隐性知识影响了后面测量阶段的任务操作。熟悉感是无意识知识的自动加工产物,它对刺激的反应方向只有一个——作出肯定的反应。在包含测验中,受显性知识影响的控制加工和受隐性知识影响的自动加工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第三节 无意识知识的测量

一、间接测量

隐性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程序性的知识,即隐性知识的使用过程是无意识的。早期关于隐性知识的测量,研究者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间接测量的思路是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隐性知识影响了后面测量阶段的任务操作。

在间接测量的实验中,被试通常要完成两个阶段的任务: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学习阶段,被试通常要完成一项如组词、寻找词语读音或字形的规律、诵读及猜字谜等,这个阶段被试并不知道他们在后面的实验阶段会使用到现在学习阶段所经历的;在测验阶段,被试进行一些看似和前面学习阶段作业无关而实际有关的任务,两者在词语的语音、语义或形状上存在某种关系,测验的指导语不给被试任何测验任务与学习任务之间关系的暗示,也不要求被试运用前面学习阶段的经验,只要求被试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事实上,测验任务与学习任务之间隐藏的关系却会影响被试的测验成绩。[14]

(二)加工分离程序

加工分离程序的研究思路是假定大多数作业同时受到无意识知识和意识知识加工的影响,研究者用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包含和排除),让意识知识和无意识知识的作用方向相反,从而达到把意识知识和无意识知识分开的目的。

雅各比的一个关于人名的实验中,在学习阶段,让被试读一个由普通姓名组成的名单。在测验阶段,把呈现过的普通姓名(旧的普通姓名)、若干名人的姓名、没有呈现过的普通姓名(新的普通姓名)混合在一起。让被试完成对每个姓名进行名望判别的任务,同时告诉被试他们先前读过的第一个名单都是普通人的姓名。如果被试在名望测验中认出的姓名是在前面学习阶段名单中出现过的,那么他们就能肯定这不是名人的姓名。如果被试对姓名感到熟悉,但是又不记得是在前面学习阶段名单中见过的,他就会把这个旧的普通姓名误当作是名人的姓名。这就是无意识熟悉感(隐性知识)的作用。因为有意识知识的控制加工能对刺激的反应进行选择——作出肯定的或者否定的反应。熟悉感是无意识知识的自动加工产物,它对刺激的反应方向只有一个——作出肯定的反应。[15]

加工分离程序的实验程序依据测验方式可以分为启动型和再认型两类。启动型的加工分离程序是被试在学习了一个单词后进行包含和排除测验。在包含测验中要求被试用学习阶段学过的单词完成补笔任务,如果想不起来,就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单词进行补笔。在包含测验中,受显性知识影响的控制加工和受隐性知识影响的自动加工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显性知识的作用使被试能够回忆起来用学过的词完成补笔任务。有些词虽然不能回忆,但是因为启动效应产生的隐性知识也会使被试用以完成补笔。在排除测验中,要求被试不用学过的词补笔,这样就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作用对立起来。如果被试能有意识地回忆一个学过的词,其会把这个词从反应中排除出去,若其仍用学过的词补笔,则是隐性知识在起作用。

再认型的加工分离程序的实验程序是在学习阶段连续呈现两列单词,把呈现过的单词和没有呈现过的新单词混合在一起,然后进行测验。包含测验的要求是称所有呈现过的单词为“旧”词,没有呈现过的单词为“新”词。排除测验要求被试只称第二列单词的词为“旧”词,第一列单词中的词和未呈现过的新词为“新”词。就第一列单词中的词而言,显性知识影响的控制加工和隐性知识影响的自动加工在包含测验中的作用结果是一样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会使被试对单词作出“旧”的反应。在排除测验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作用相反,如果被试能够回忆一个单词是在第一列单词中出现过的,则他会作出“新”的反应,如果他不能回忆但是感到熟悉,则会作出“旧”的反应。

雅各比认为,加工分离程序的逻辑可以用以下数学公式表达:

img7

其中PI为包含测验用学过的项目完成测验或认出学过的项目的概率,PC为通过受显性知识影响的有意识控制加工完成测验的概率,PU为通过隐性知识影响的无意识自动加工(受随机概率影响)完成测验的概率,PE为排除测验用学过的材料完成测验或把第一列单词的项目反应为“旧”的概率。综合(4-1)和(4-2)则可得到:

img8

将(4-3)代入(4-2)可以得到:

img9

那么特定研究中的纯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img10

PB是用没有呈现过的目标项完成测验任务或虚报的概率。

三、直觉的测量

直觉是在我们还未对一些事物进行意识表征之前,就可以预知事物的图案、意义及结构等的一致性信息。[16]直觉是在意识之外的感觉并进入到个体的觉知中,知觉的无意识性、流畅性及不可能通达性明确地表明这种人类所拥有的难以捉摸的认知能力,其在本质上是隐性知识,是人们利用隐性知识进行判断的认知过程。[17]

当前主要采用三种范式对直觉进行研究。

(1)两组三项组合任务(dyads of triads)。美国学者鲍尔斯等通过同时呈现两组三项词,其中一组中的三个词具有语义一致性(coherent),即有第四个词与这组三个词都有弱的关系,而另一组中的三个词不具有语义一致性(incoherent),实验要求被试先给出答案,如果被试给不出答案,则要求被试判断哪一组的三个词具有语义一致性,并进行信心自评。实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即使不能给出答案,但他们也能在判断中体现出他们知道哪一组具有语义一致性,同时他们的信心自评得分的高低与判断的正确率是一致的。此外,鲍尔斯等为了确定直觉现象中的思维无意识性到底受何因素影响,他们对两组三项组合测验进行了调整:操纵联想词和三个测试项目间的意义联结。他们将测试项目组分为意义会聚和意义分离两种。

(2)滑铁卢格式塔趋合任务(waterloo gestalt closure task)。与前面两组三项任务相同的是,鲍尔斯等同时呈现一个趋合的格式塔图片和一个不能趋合的格式塔图片,实验要求被试认出图片所描述的客体,或者让被试判断哪一幅可以知觉出一个现实的客体,并进行信心自评,实验的结果与前一个实验结果类似,表明被试能靠直觉进行趋合的判断。

(3)线索积累任务(accumulated clues task,ACT),其实是两组三项组合任务的一个变式,累积线索任务中只有一个测试项目组,包括15个单词,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联想词。实验时,逐词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说出一个与上述呈现的词都有关联的词(即答案)。实验的结果表明,被试通过线索词中线索的积累,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高、低直觉的被试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上基本上一样,所不同的是低直觉的被试需要更多的线索来帮助解决问题。[18]

后来博尔特等对鲍尔斯的两组三项组合任务和滑铁卢格式塔趋合任务这两种研究范式进行了改进:①鲍尔斯等在前两个实验范式中,在刺激呈现阶段,均是同时呈现两组词或两幅图,而博尔特等在刺激呈现阶段只呈现一组词、一幅图,然后让被试判断;②在判断阶段,博尔特等是先让被试作判断,然后进行信心自评,最后让被试输出答案是什么,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被试在判断时确实是利用直觉进行判断的,如果被试在答案输出阶段报告出答案,则认为被试在判断时可能使用外显的知识或能力,这样相对鲍尔斯等的研究,更能保证判断阶段使用直觉的可能性;③博尔特等采用信号检测和反应时作为一个反应的指标,他们将击中率与虚报率的差别作为直觉指数,如果直觉指数显著高于0,则认为实验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假设;④研究采用了更为宽松的标准,如在格式塔图片中,如果正确客观物体名称是“tea pot”,被试回答为“coffee pot”或者“pot”都认为是正确的反应,在词汇一致性判断中也采用了较为宽松的标准。[19][20]

除两组三项组合任务、滑铁卢格式塔趋合任务和线索积累任务三种研究方法外,英国学者特恩布尔和伊万斯等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研究了直觉,爱荷华赌博任务主要是给被试四副扑克牌,其中有两副是好牌(good cards),另外两幅是坏牌(bad cards),让被试在这四副牌中作出选择,结果在选择中,被试会更多地选择好牌,但他们却不能报告出为什么,这体现了隐性知识对个体任务判断的作用。[21]

四、新手—专家差异法

研究发现,人类专家并未刻意进行广泛搜索或推敲,如德·格鲁特早期的研究工作以及切斯与西蒙以后进一步的工作都证明了下棋高手有别于蹩脚的棋手主要在于他们经过几秒钟的观察后能够正确再现较大的棋位,而不是比差棋手进行更为广泛的搜索。这种现象表明,专家有别于新手的行为中,隐性知识起了关键作用。

研究者们开始考虑采用新手—专家差异的方法来研究隐性知识。这一方法是让专家和新手同时处理某一领域中的问题,看他们的实际操作有何不同。[22]新手—专家差异法的步骤如下。

1.编制初级量表

在编制量表时,先比较专家与新手在处理某些问题上的不同表现。比较的方法可以是问卷调查,可以是访谈,也可以是完成任务。在访谈的过程中,访谈是半结构性的,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和工作有关的,通过比较,了解专家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专家们所具有的隐性知识的基本轮廓,在此基础上形成处理事情和完成任务的脚本。每个脚本都是一个和工作或任务有关的情景或事件,然后给予在这一情景或事件中不同的处理方法。几个脚本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初级量表。

2.测试

使用初级量表在专家和新手中进行测验,计算两组人群的相关,基于隐性知识与经验有关,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原则,所以将那些分辨率较高的项目留下,剔除那些分辨率不高的项目,这样便形成了正式的量表。

专家—新手比较的研究有三个共同要素:①选取某一特定领域内相对的专家及与之相对应的新手;②给专家和新手呈现一组相同的任务;③对两组被试如何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专家和新手比较的研究方法为认知心理学家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专长的认知过程提供了合适的范例。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重点关注专家与新手的行为差异,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专家的领域知识对造成这种差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这种研究主线并不试图对专家所拥有的领域知识进行全面提取,也没有刻画某一领域的专家所拥有的详细的知识结构,因此,这种研究对专家所拥有的特定专业领域中的隐性知识关注较少。

【注释】

[1]〔美〕杰夫.威克利,罗伯特.普劳哈特.情景判断测验:理论、测量与应用[M].柳恒超,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

[2]漆书青,戴海琦.情景判断测验的性质、功能与开发编制[J].心理学探新,2003,88(4):43.

[3]M A McDaniel,E B Finnegan,F P Morgeson,et al.Use of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 to Predict Job Performance:A Clarification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4):730-740.

[4]S J Motowidlo,M D Dunnette,G W Carter.An Alternative Selection Procedure:The Low-Fidelity Simul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0,75(6):640-647.

[5]J A Weekley,C Jones.Further Studies of Situational Test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679-700.

[6]J Hedlund,G B Forsythe,J A Horvath,&W M Williams.Identifying and Assessing Tacit Knowledge: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al Intelligence of Military Leader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3(14):117-140.

[7]N Leonard,G S Inseh.Tacit Knowledge in Academia:A Proposed Model and Measurement Scale.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139(6):495-512.

[8]J A Hedlund,G B Horvath,S Forsythe,W M Snook,R C Williams,M Bullis,Dennis and R J Sternberg.Tacit Knowledge in Millitary Leadership:Evidence of Construct Validity(Tech.Rep.No.1080)[Z].Alexandria,VA:U.S.Arm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Behavoral and Social Sciences,1998.

[9]张凌.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4.

[10]张凌.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53-56.

[11]冯明,廖冰,程颖.中国公务员内隐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3:33.

[12]冯明,廖冰,程颖.中国公务员内隐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3:34-35.

[13]冯明,廖冰,程颖.中国公务员内隐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3:36.

[14]李莉.内隐知识[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3:54.

[15]Larry L Jacoby,Jeffrey P Toth,Andrew P Yonelinas.Separating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Memory:Measuring Recollec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93,122(2):139-154.

[16]K S Bowers,G Regehr,C Blthazard,K Parker.Intuition in Context of Discovery[J].Cognitive Psychology,1990(22):72-110.

[17]李莉.内隐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1.

[18]Bowers K S,Regehr G,Blthazard C,Parker K.Intuition in Context of Discovery[J].Cognitive Psychology,1990(22):72-110.

[19]Annette Bolte,Thomas Goschke,J Kuhl.Emotion and Intuition: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on Implicit Judgments of Semantic Coherenc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4):416-421.

[20]Annette Bolte,Thomas Goschke.Intuition in the Context of Object Perception:Intuitive Gestalt Judgments Rest on the Unconscious Activation of Semantic Representations[J].Cognition,2008(108):608-616.

[21]Cathryn E Y Evans,Karen Kemish,H Oliver.Turnbull.Paradoxical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the Iowa Gambling Task[J].Brain and Cognition,2004(54):240-244.

[22]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