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结构的基本理论的分析介绍

知识结构的基本理论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结构的基本理论据统计,一位化学家要读完现在一年内发表的化学文献,若每天读8小时,共需48年。蛛网型知识结构是国外经济管理学派提出的模式。由日本学者提出的“T”型知识结构是一种适应性较强,在现代社会有较广用途的知识结构。在“T”型结构中,竖杠是指专业知识,横杠是指一般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这三部分构成了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主体。2.就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 知识结构的基本理论

据统计,一位化学家要读完现在一年内发表的化学文献,若每天读8小时,共需48年。在这种信息爆炸的年代,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信息都容纳进记忆仓库之中。爱因斯坦曾举例说,他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多少,但这没关系,他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上找到答案。对一个人来讲,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则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与组合方式,也是各种知识在知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互相协调、比例恰当,具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系统。

1.知识结构的几种模式

人才规格不同,其知识结构各异。国内外人才研究者提出了各种知识结构模型。

宝塔型知识结构。宝塔型知识结构把基础理论知识形象地比喻为宝塔的底部,然后从下往上依次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宝塔顶部是主攻目标或从事的职业目标。这种知识结构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广博性和宽厚性;二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精深性;三是强调主攻目标的明确性。

蛛网型知识结构。蛛网型知识结构是国外经济管理学派提出的模式。此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为蛛网中心;第二部分是把专业知识相近、直接与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蛛网的结;第三部分是把离专业知识较远,间接影响专业的基础理论、一般知识作为蛛网的外围。其主要特点:一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核心地位;二是侧重于广泛知识的互相联系,强调发挥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这种知识结构模式比较形象、直观,易为人们所理解,尤其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图解,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直观缺陷,以随时调整不同知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保证专业知识的核心作用,使人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取营养,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才干。

幕帘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指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组织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将依其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一些差异。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对其成员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求是,具有财会、安全、商业、保险和管理等知识。而对企业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个人来说,要求掌握上述知识的比例是截然不同的,从而组成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与组织整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它对于大学生的启示是,在未来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所选职业类型在整体上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要了解所选职业类型在整体上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的要求,而且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岗位在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及具体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后的适应性。

“T”型结构。由日本学者提出的“T”型知识结构是一种适应性较强,在现代社会有较广用途的知识结构。在“T”型结构中,竖杠是指专业知识,横杠是指一般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其特点是既强调基础知识的宽厚,又强调专业知识的精深。这种知识结构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比较合适的知识结构。

飞机型知识结构。我国企业界人士翟新华,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针对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提出了飞机型知识结构。机头部分是宏观经济理论,机身部分是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实践经验,机尾部分是微观经济理论。这三部分构成了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主体。然后还需要两翼部分,即外语和数学。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它把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活动经验作为主体,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一种新颖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模式。

2.就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讲了一段极为深刻的话,他说现在的学生一进大学即分系、分专业,由于急于求成,急于专业化,学生仅学到限于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将来毕业后适应性较差,换一个方向(更不要说换专业)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怎么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呢?大学教育的根本一点,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基础知识面拓得尽可能宽一点,这样,学生就有了“后劲”。这段话应当说是很有见地的。随着社会产生,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大学生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确定方向,或是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都离不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不仅关系到是否能进一步发展,是否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而且关系到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否尽快适应、胜任工作。同时基础理论的学习,还有助于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又是工作中必备的优秀品质。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认真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特别是有关专业最基础、已被普遍运用的理论,决不能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大学生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拓宽知识面并不是什么都要学,而是科学地有选择地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自己的精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首先要学好必修课,把基础打牢固;其次尽可能多读些参考书,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当代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再次就是学些同本专业发展相关的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精深的专业知识。大学毕业生是将要从事较强专业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专业特色,也就不称其为科技人才。所谓精深,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要在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深度,既有对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等量的要求,又有对本专业国内外最新信息及与其专业邻近领域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并善于将其与本专业领域紧密联系起来的质的要求。

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一定的经济与管理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目前大学生不少在高中阶段就开始了文理的分班学习,文科班的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理科班的学生不学地理、历史。而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又只在本专业知识范围内学习,即使学些其他学科内容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普遍存在知识面太窄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加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交替使用,还可以促进整个大脑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大容量的新技术新知识的储备。本世纪以来,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剧增。据统计16世纪各种新发现、新发明不过26项,17世纪106项,18世纪156项,19世纪546项,20世纪前半叶961项,而仅20世纪60~70年代短短10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就已超过了过去2000年的总和。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也大大加快。从1727年照相术的理论提出,到1839年的首次应用,期间经历了112年,19世纪电话从理论到应用经历了56年,20世纪初的电视则经历了11年,到了20世纪50年代太阳能电池从理论到应用只用了2年时间。科学杂志的数量也按指数规律激增,自1665年第一本科学杂志《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出版以来,1750年的科学杂志仅有10种,19世纪初为100种,1900年达10000种,现今已达到35000种。学科数目发展迅速,最初的学科只有很少的几门,后来向专业发展,出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随着实验科学的不断深入,传统学科开始分化到19世纪上半叶发展到很细的程度。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出现了一些综合学科、边缘学科。现代科学的出现,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使科学发展出现了一体化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