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牛津大学日趋丰富的教育资源

牛津大学日趋丰富的教育资源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校800多年来,牛津大学始终重视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以及其他办学设施建设,教育资源日趋丰富。此外,牛津大学的博物馆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牛津大学的第一个图书馆建于1320年。这为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日趋丰富的教育资源

牛津大学之所以能培养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与其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分不开的。而这些教育资源既是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又是它的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建校800多年来,牛津大学始终重视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以及其他办学设施建设,教育资源日趋丰富。牛津大学现有173个图书馆,构成了庞大的大学图书馆服务系统。牛津大学现有的38个学院、6个永久私立学堂、27个学科分部、50个专业系部以及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牛津大学早在1602年就建立了博德利图书馆,比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还早150年。同类的研究型图书馆还有萨克勒图书馆(Sackler Library)和泰勒图书馆(Taylor Institution Library)。这些图书馆在英国及世界上都享有盛誉。此外,牛津大学的博物馆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中,阿什莫尔博物馆建于1683年,是英国第一座博物馆,比大英博物馆还早70年,现为英国第二大博物馆。其他博物馆,如科学史博物馆(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皮特·里弗斯人种学博物馆[42](Pitt Rivers Museum)、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等,在自然科学、艺术、文化等领域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此外,牛津大学还于1872年建立了克拉伦登实验室,与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齐名。一些学院和学科系部也都有自己的实验室。牛津大学的天文台、植物园、音乐厅以及歌剧院等其他设施也为大学增添了色彩。正如牛津大学前副校长考林·卢卡斯所指出的:“良好的实验设施、图书馆和所有其他高质量的东西,这都是做出一流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43]

(一)博德利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在牛津大学的庞大图书馆体系中,博德利图书馆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一个研究型的图书馆,拥有700万册藏书,400多名雇员。

1.博德利图书馆的建立

最初,大学获得藏书或物件常常是因为大学里的某个人如馆长或教授认为这些东西有用或值得拥有,或者因为捐赠人认为大学应该拥有它们。[44]博德利图书馆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牛津大学的第一个图书馆建于1320年。当时,图书馆位于大学的中心位置,靠近学生上课的地方。它是由伍斯特主教托马斯·德·科巴姆捐资兴建,但图书馆尚未完工,科巴姆就于1327年去世了。1488年,该图书馆被称为汉弗莱公爵图书馆,从而形成了博德利图书馆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汉弗莱公爵是国王亨利五世的弟弟,他曾将价值连城的281件手稿以及一些重要的古典著作捐赠给图书馆。

60多年后的1550年,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分道扬镳,建立英国国教,于是天主教在英国受到排斥。在这种情况下,汉弗莱公爵图书馆里很多有关天主教的书籍都被销毁或贱卖。按照英国史学家安东尼·伍德(Anthony Wood)的描述,一些书籍被宗教改革者拿去焚毁了,一些书籍被贱卖给了书商和书籍装订商,其他书籍则被宗教改革者自己收藏所用。[45]当时牛津大学本身很穷,根本没钱购买新书。于是,1556年,图书馆的桌子被卖了,房间被医学系给占了。后来,图书馆被默顿学院的院士托马斯·博德利爵士抢救下来,故得名“博德利图书馆”。1598年,旧的图书馆楼得以翻新,收藏了2 500册书,其中一些书是博德利自己捐赠的。博德利任命托马斯·詹姆斯担任第一任馆长。博德利图书馆于1602年11月8日开馆。[46]

2.博德利图书馆的发展

1605年,博德利图书馆印刷了第一本图书目录。1620年,又印刷了第二本图书目录,有675页。1610年,博德利与英国文具出版业者公会达成协议,英国每出版一册书都会赠送给博德利图书馆一本。这为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新的图书不断增加,原有的图书馆空间已难以容纳。于是,1610~1612年,博德利图书馆开始第一次扩建。1613年,博德利去世。他将遗产捐出,在博德利图书馆三楼兴建了英国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和美术馆。1634年,律师约翰·塞尔登(John Selden,1584~1654)向图书馆捐赠8 000多册书,使得图书馆在1634~1637年期间又进行了一次扩建。此次扩建,使得博德利图书馆的空间大了很多。之后,博德利图书馆又陆续收到了很多捐赠,例如,凯内尔姆·狄格拜爵士(Kenelm Digby)、威廉·劳德的捐赠等。博德利图书馆收集的馆藏主要是手抄本和图书,这吸引了欧洲各地的学者前来借阅。

博德利图书馆的一个传统是,无论是否是牛津人都可以借阅,但一度不接待本科生。1856年,图书馆才开始允许本科生借阅。博德利图书馆的另一个传统是书不外借。例如,1645年,就连国王查理一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也不得将书借出馆外。早期,前来借阅的读者还是比较少的。在1831年时,每天只有三四名读者。直到1845年,博德利图书馆才有了取暖系统,1929年,安装了电灯。

img44

约翰·拉德克利夫

到18世纪,由于牛津大学处于低迷状态,博德利图书馆的馆藏增长也放缓了。从1700年到1703年,图书馆没有购进一本书。然而,17世纪末18世纪初,牛津大学出现了图书馆建设热潮,但大多数新建的都是学院图书馆。其中,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最漂亮的是当时英国最有成就的医生约翰·拉德克利夫(John Radcliffe,1650~1714)捐赠建设并以其名字命名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该图书馆于1749年开馆。在很长时间里,拉德克利夫图书馆的读者寥寥无几。收藏的书籍杂而乱,图书馆管理员也不愿增加馆藏。到18世纪初,这种情况出现了转机。拉德克利夫图书馆陆续收藏了一些关于医学和自然历史的图书,并于1835年出版了第一本图书目录。

与此同时,博德利图书馆的馆藏开始恢复性增长。与英国文具出版业者公会签订的一系列协议发挥了实效作用。因此,到1842年时,图书馆只需购置手抄本和外国书籍,因为图书馆可以免费获得英国出版的任何一本新书。给博德利图书馆捐赠的图书和手抄本源源不断,捐赠的书籍达到1.8万册,其中包括300册1 500年前印刷的古版本(incunabula)和由法兰西斯·杜丝(Francis Douce)于1834年捐赠的393部手抄本。1849年,博德利图书馆出版了三卷本的图书目录,馆藏约有22万册书和2.1万部手抄本。

博德利图书馆不仅收藏图书和手抄本,而且还收藏绘画、雕塑、钱币和徽章以及一些稀世珍宝,包括具有科学价值、异国风情和历史价值的物件,例如来自牙买加的鳄鱼标本等。

1755年,庞弗雷特女伯爵(Countess of Pomfret)向博德利图书馆捐赠了古代文物阿伦德尔大理石雕像(Arundel Marbles),这是英国第一次开始收藏文物雕像。1860年,博德利图书馆又开始改建和扩建,以增加藏书面积。当年,拉德克利夫图书馆并入博德利图书馆,被重新命名为拉德克利夫之房(Radcliffe Camera,Camera拉丁文意指“房间”)。拉德克利夫之房收藏的医学和科学书籍后来都转到拉德克利夫科学图书馆(Radcliffe Science Library)。到20世纪初,拉德克利夫之房图书馆每天接待100多名读者。

3.新的博德利图书馆

到19世纪末,博德利图书馆的馆藏以每年3万册的速度增长。到1914年,馆藏图书册数已达到100万册。随着藏书和藏品的不断增加,博德利图书馆的馆藏面积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即使馆方挖掘其潜力,但到1935年时,馆藏面积已所剩无几。因此,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下,牛津大学决定为博德利图书馆建设配楼,设计馆藏量500万册图书。这座配楼于1940年完工,成为新的博德利图书馆。150万册图书被搬进了新馆。但古老的传统依然未变:这就是禁止将书借出馆外。图书馆六分之一的书为开架图书。1920年,图书馆对图书目录的编录系统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双图书目录,即1920年前的目录和1920年后的目录。从1960年至1963年,牛津大学对最老的汉弗莱公爵图书馆进行整修。从1985年起,博德利图书馆书目采用卡片式目录。1988年9月,目录储存在计算机上,可以进行网上查询。[47]现今,牛津大学建起了数字图书馆,所有的图书目录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并与全校的173个图书馆联网。

进入21世纪后,博德利图书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此,博德利图书馆于2005年9月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发展报告,主要内容是建设一个新的书库、对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一个新的人文学科和区域研究图书馆、对拉德克利夫科学图书馆和胡克图书馆(Hooke Library)进行翻新改造、建立一个新的医学图书馆以取代现有的医学图书馆并成立一个保护中心。[48]目前,这些目标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还在进行中。可以相信,博德利图书馆与其他各级图书馆将为牛津大学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克拉伦登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

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先后于1872年和1873年建立了著名的克拉伦登实验室和卡文迪什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传统大学进入新纪元”。[49]

1.克拉伦登实验室的建立

克拉伦登实验室是以捐助者克拉伦登伯爵一世(Edward Hyde,1st Earl of Clarendon)的名字命名的。它是英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共投资1万英镑。克拉伦登实验室位于牛津大学的理科校区,属于牛津大学物理系。该实验室由林德曼(F.A.Lindemann,1886~1957)实验室、汤森(John Sealy Townsend,1868~1957)实验室和马丁·伍德阶梯教室综合楼构成。实验室研究的主要方向有两个:一是原子激光物理,二是凝聚态物理。牛津大学的量子计算中心也设在该实验室。1840年建成的牛津大学电子钟,也称“克拉伦登干柱”(Clarendon Dry Pile),设在该实验室的门厅。

img45

克拉伦登干柱

18世纪初,牛津大学设立了实验哲学高级讲师职位,这个职位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物理学家的称谓。但是,这个职位在当时并非全职,其工作都由天文学教授承担。直到1839年,该职位才成为全职,由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1802~1865)神父担任。在沃克的倡议下,1850年,实验哲学第一次成为学位课程。1860年,实验哲学高级讲师职位提升到教授职位一级。但是,无论是罗伯特·沃克还是他的继任者罗伯特·克利夫顿(R.B.Clifton,1836~1921),都对研究根本没有兴趣。克利夫顿从1865年起就担任这个职位,一直到1915年才卸任。他当初是这样描述实验室的:这是一幢有着许多又黑又小的房间、弯弯曲曲的走廊以及想不到的墙角组成的建筑。[50]这也难怪他对研究不感兴趣。然而,克利夫顿用所获得的资金购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并对一些仪器进行了改造。1877年,在对牛津大学调查的皇家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克利夫顿提出物理学再增加两个教授职位,而皇家调查委员会则建议增设电学教授职位。后者的建议直到24年后才落实。1900年,曾在剑桥大学从事气体电子放电实验的约翰·西利·汤森最终被推选担任这一威克姆物理教授职务。牛津大学为他建造了第二个专门研究电学的实验室。然而,他退休时除了承担本科生教学外,没有在实验室里做出任何科研成果。电学实验室最杰出的成就是1913~1914年的X射线光谱学实验,由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莫斯利(Henry Gwyn Jeffreys Moseley,1887~1915)完成。这项实验的结果最终将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莫斯利本来有机会问鼎诺贝尔奖,但却英年早逝。1915年,当克利夫顿退休时,克拉伦登实验室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

2.克拉伦登实验室的发展

1919年是牛津大学物理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克拉伦登实验室的一个转折点。林德曼教授,即后来的彻韦尔逊勋爵(Lord Cherwell)担任了实验哲学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林德曼就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上任后,他立即从英国海军部和皇家空军那里获得仪器和资金在克拉伦登实验室展开研究。到1922年时,实验室里已经有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1888~1969)和艾尔弗雷德·埃杰顿(Alfred Egerton,1886~1959)两位高级讲师以及一名普通讲师。林德曼于1919年与其父亲一道开发了一种非常敏感的光电管用于探测来自恒星、星云和彗星的光。他与基利(T.C.Keeley)一起设计了一种新的静电计来测量光束。此后很长时间,林德曼并没有亲自做实验,而是积极组织筹措科研经费,为大规模开展科研奠定了基础。他建起了可与当时英国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媲美的物理系,主要研究方向是低温场、光谱学和大气物理。他还先后撰写有关同位素分离、化学动力学以及纯数学方面的文章(包括素数理论)。

林德曼科研团队的不少成员都是他在1933~1934年期间从德国引进的。其中包括来英国避难的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库恩(Heinrich Kuhn)、医学物理学家库尔特·门德尔松(Kurt Mendelssohn)、物理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弗朗兹·西蒙(Franz Simon)和匈牙利裔物理学家尼古拉·库尔蒂(Nicholas Kurti)等。根据从德国带来的氦扩张和绝热去磁技术,他们创建了牛津大学的低温物理学科。1928年,物理学家德里克·杰克逊(Derek Jackson,1906~1972)对核自旋做了第一次实验光谱测定。后来,他与海因里希·库恩合作,使用原子束研究多普勒效应带来的增宽。1938年,伯纳德·罗林(Bernard Rollin)和弗朗兹·西蒙发现了液氦膜,而门德尔松和约翰·当特(John Daunt)揭示了液氦膜的具体特性。

1939年,牛津大学投资建造了新的克拉伦登实验室。新的实验室大大扩展了教学和科研的空间,新增了设施,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都与战争有关:一是铀同位素的分离,二是用于雷达的微波装置。研究人员在后一项研究中发现了微波辐射源,掌握了使用这种辐射源的技术,从而开辟了微波光谱研究领域。阿瑟·库克(Arthur Cooke,1912~1987)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这项技术以及研究凝聚物质的低温和高磁场实验设施在英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克拉伦登实验室的激光研究也开展得相当早,其研究成果为激光的发展以及应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1940年之后,实验室的不少研究人员都参加了英国的原子弹工程,并于1943年辗转到美国。他们的科研成果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克拉伦登实验室,詹姆斯·格里菲思(James Griffiths,1908~1981)于1945年发现了铁磁共振,随后又开展了电子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研究。1951年,克拉伦登实验室第一次成功地取得核排列。20世纪50年代,该实验室又建立了高磁场实验室并进一步对核矩以及固态物理的其他领域进行了研究。这一期间,安那托尔·亚伯拉罕(Anatole Abragam)曾在实验室工作,他后来成为法国国家核磁实验室的主任。从1946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汉斯·冯·哈尔班(Hans von Halban,1908~1964)对核物理以及核取向进行了研究。1956年10月,弗朗西斯·西蒙被推选接任林德曼的职务,但尚未就职就去世了。于是,布雷比斯·布利尼(Brebis Bleaney)担任了实验哲学教授之职(1957~1976)。克拉伦登实验室不仅发展了固态和原子光谱学,而且用原子束仪器包括新型共振方法直接确定核矩。后来,激光的方法为原子光谱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包括非线性效果、多普勒自由光谱学、弱相互作用研究和固态物理。这些研究活动一直在米切尔(Edgar William John Mitchell,1925~ )的领导下得以继续拓展,他于1977~1987年间担任教授职位。他的继任者是1988年担任教授职位的考利(R.A.Cowley)。[51]

牛津大学的物理系是英国高等院校中最大的物理系,现有6个分部。其中,克拉伦登实验室拥有原子和激光物理以及凝聚态物理两个方向,包括林德曼实验室、汤森实验室和西蒙实验室。核物理、天体物理以及众多的教学实验室都安排在另一个与克拉伦登实验室大小一样的实验室里。理论物理和大气物理也都分别有自己的实验室。克拉伦登实验室在牛津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牛津大学实验室的典范。

(三)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

17世纪,牛津人的理想是将牛津大学建成一所包罗万象的大学。起初,图书馆不仅仅是藏书,还收集各种人们认为有价值或教学意义的藏品。这些藏品对于研究人类和自然世界极为重要,但牛津人对藏书和藏品并没有加以区别,因为他们认为无论藏书还是藏品都是学习的资源。随着知识的进步和思考的深入,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开始研究藏品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分类,最终对很多藏品重新分类和放置,因而有针对性地建立博物馆。从此,牛津大学的博物馆建立一发不可收拾。[52]

img46

阿什莫尔博物馆

1.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建立

阿什莫尔博物馆于1683年5月24日开馆。当初,建立博物馆的目的在于为私人收藏提供一个环境。其实,使用“museum”(博物馆)一词在当时的英语中也是新潮的。因为几年后,在1706年出版的《新单词世界》一书中才将它定义为“书房或图书馆;或是学者休闲光顾的学院或公共场所”。而“阿什莫尔博物馆”作为一个专门词条,被定义为“牛津城的一座整洁的建筑”。

收集藏品首先是由英国博物学家约翰·特拉德斯坎特(John Tradescant,1570~1638)开始的。他因在位于朗伯斯的家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品并向公众展出而远近闻名。后来,收集藏品并展出的工作由他的儿子约翰(1608~1662)接手。这些收集的藏品门类齐全,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从人工制品到自然标本,无奇不有。

半个世纪后,当这些藏品作为礼物赠送给英国著名的古物收藏家和政治家伊莱亚斯·阿什莫尔(Elias Ashmole,1617~1692)时,特拉德斯坎特所收集的各类珍藏品在规模上和高度上已达到了他所能收藏的极限,连阿什莫尔也不得不将这些藏品作为重要的科学资源转赠给牛津大学。这样,博物馆在牛津城宽街开馆,名为“阿什莫尔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收藏品;第二部分是化学实验室,供教学实验用;第三部分是本科生上课的教室。其第一任馆长是罗伯特·普洛特(Robert Plot)博士。阿什莫尔博物馆从开馆之日起,就对公众开放。

2.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发展

在18世纪,连接阿什莫尔博物馆各个组成部分的纽带开始松动,结果是标本藏品的学术意义渐渐失去,在博物馆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在这段时间,能够获得的重要藏品亦不多,只有1718年捐赠的阿尔弗雷德宝石(The Alfred Jewel)[53]、康沃尔郡的文物收藏家威廉·博莱斯(William Borlase)捐赠的矿物标本和古代文物以及库克船长(Captain Cook)在1772~1775年间的太平洋航行期间收集到的人种学文物。与此同时,一些馆藏品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腐烂变质现象。当约翰·邓肯(John Duncan)1824年担任馆长时,由特拉德斯坎特父子收集的动物毛皮完全都腐烂变质了,而那些易碎藏品也没有得到妥善保存,连放置藏品的箱子都没有。更有甚者,用于展示这些藏品的楼房也破烂不堪。

针对这种情况,在约翰·邓肯和他的兄弟菲利普·邓肯(Philip Duncan,1829年继任馆长)的领导下,牛津大学对阿什莫尔博物馆的馆藏重新进行了全面布置。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新的自然历史标本,将人工制作的新奇藏品摆在了次要的位置。此时,牛津大学决定建立一个新的自然科学博物馆,这就是今天的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样,阿什莫尔博物馆中的所有自然历史标本都转到了新的博物馆,但不少原始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展品却流失了。

1829年,古文物研究专家和考古学家理查德·科尔特·霍尔爵士(Sir Richard Colt Hoare)向博物馆捐赠了第一批考古类的藏品:即从肯特收集到的盎格鲁-撒克逊的古代文物。几十年后,博物馆又从当地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当代文物。另外,馆长帕克(J.H.Parker)还从罗马获得了一批文物。其余的文物都是由神父格雷维尔·切斯特(Greville Chester)代表博物馆从埃及和近东买来的。

1884年,阿瑟·埃文斯(Arthur Evans)担任馆长,博物馆的发展更具活力。埃文斯将人种学藏品安顿到新建的皮特·里弗斯人种学博物馆,将放置在大学其他部门的藏品都集中放到阿什莫尔博物馆进行管理。其中,很多藏品都是存放在博德利图书馆的钱币。

在埃文斯馆长的主持下,阿什莫尔博物馆一年里就从欧洲和地中海东部收集到大约2 000件文物。而且,一个更大的举措是收购英国鉴赏家查尔斯·爱德华·福特纳姆(Charles Edward Fortnum)收藏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青铜器和白釉陶器。大量藏品的涌入使得老的博物馆楼难以容下,于是埃文斯说服大学校方为藏品建设新的藏馆。新的藏馆的选址位于牛津大学美术馆(University Galleries)后面。牛津大学美术馆是一幢漂亮的新古典建筑,建造于1845年,里面收藏了大量美术作品。将藏品搬迁至新的藏馆是1894年完成的。1908年,考古馆藏和美术馆藏合并,形成了今天的阿什莫尔美术和考古博物馆。

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其他藏品部都是在20世纪陆续成立的。1961年,成立了单独的钱币和徽章部,即赫伯登钱币展室。1962年,成立了东方艺术部,收藏来自伊斯兰、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一流文物。

3.阿什莫尔博物馆与牛津大学的关系

阿什莫尔博物馆是牛津大学的博物馆,属于大学的一个部门,拥有自己的藏品和馆员。博物馆与大学的学科系和学院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少馆员承担着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任务。阿什莫尔博物馆的馆藏也是来自英国国内和世界其他国家高等院校师生们在牛津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教学和科研资源。

由阿什莫尔博物馆馆员开设的与藏品相关的本科生学位课程包括:考古学和人类学、古代和现代史、古典和古代历史、人种学和古典近东研究、古典学、艺术史、美术史、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土耳其语、伊斯兰艺术和考古学等。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论文的题目都与博物馆的馆藏有关。

以阿什莫尔博物馆馆藏为基础并由馆员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可以授予硕士学位)包括:欧洲考古学、世界考古学、景观考古学、专业考古学、希腊和罗马历史、古典考古学、拜占庭研究、楔形字研究、埃及学、艺术史、伊斯兰艺术和考古、现代中国艺术和文学等。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如果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论文也常常以博物馆的馆藏为基础并且由馆员进行指导。

进入21世纪后,阿什莫尔博物馆制定了新的远景规划,计划投资6 100万英镑建设新的博物馆;同时,对馆内藏品按照跨文化和跨历史时期的思路进行重新布置,建立教育中心和藏品保护中心,努力使世界一流的藏品拥有世界一流的馆藏设施,以满足牛津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54]

大学教育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因此,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处于何种社会环境,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大学必须面对的一个主题。牛津大学的培养目标,也经历了从中世纪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演进过程。在中世纪这样一个宗教占主导的时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宗教神学的影子,同时知识都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出于传播宗教知识和管理教会事务的需要,这一时期,牛津大学主要是为教会培养神职人员。当然,它也没有忽视社会其他领域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社会的逐步世俗化,西方大学的培养目标也开始朝着世俗化演进,在为教会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为其他行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相比较而言,牛津大学在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变化并不大,仍是为王室和教会培养有教养、有学识的统治精英以及为英国社会培养绅士。随着19世纪中期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宗教影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主导地位,牛津大学的培养目标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牛津大学作为一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在传承和革新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上。这无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综观牛津大学的学科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古典人文到文理并重的发展轨迹。应该说,作为特定时期知识载体的大学学科,自身并不能推动这种转变,而只能依托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大学教育的日臻完善来完成自身的嬗变。这种嬗变充分体现在牛津大学学科发展的每个阶段。在中世纪,牛津大学学科的古典人文色彩是由当时人们对特定知识的渴求和大学所传播的知识体系共同决定的。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牛津大学的学科开始被世俗化精神所浸染,有关现实生活的知识和学问逐渐进入其学科课程。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观念的束缚,世俗化的学科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整体特色。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牛津大学的学科逐步趋向科学和实用,在坚持文科的传统优势下,凸现出文理并重的特色。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一方面,牛津大学作为一所文理学科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拥有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实验室以及所有牛津人认为对他们有用和有价值的东西。这是牛津大学办学传统理念的一种体现。牛津大学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营造了一个优质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为确保卓越的教学质量和世界领先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使他们得以熏陶身心,时时刻刻都浸透在充满“智慧之光”的校园之中。凡是到过牛津大学校园的人,都会感受到那古朴典雅的建筑和自然美丽的景色与科学人文环境交相辉映,无处不散发着牛津大学的传统精神和文化底蕴,激励着牛津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发现真理。应该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正是牛津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

【注释】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4.

[2]Jasper Rose and John Ziman.Camford Observed[M].London:Victor Gollance,1964:59.

[3]徐辉,郑继伟.英国教育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24.

[4]Christopher Hobhouse.Oxford as It Was and as It Is Today[M].London:B.T.Batsford LTD.,1939:24.

[5]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卷)[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2—193.

[6][法]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9.

[7]Nicholas Tyacke.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IV[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29.

[8]W.R.Ward.Georgian Oxford:University Politic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58:8.

[9]E.G.W.Bill.University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Oxford:A Study of Henry Halford Vaughan,1811-1885[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1.

[10]罗兹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s)是由英国商人和殖民者塞西尔·罗兹先生于1902年在牛津大学设立的奖学金,主要面向英联邦国家、西欧和北美国家的学生,每年评选一次,奖学金的数目随着罗兹学者学习的专业而不同,每年大约为4万美元。(可参见本书第五章)——著者注

[1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英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72—273.

[12]Brian Harrison.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VIII[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722.

[13]Brian Harrison.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VIII[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729.

[14]“A水准”,全称“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简称GCE A-level),是英国的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的中学以及苏格兰部分私立中学高中阶段的毕业考试,1951年正式设立。A水准阶段学习时间为二年,学业完成后即参加考试。A水准考试成绩常被英国的大学作为录取考生的条件之一,因此也被看做是大学入学考试。实际上,英国不少大学在录取时除了看考生A水准考试成绩外,还要加试。由于英联邦和前英联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孟加拉、巴基斯坦、加勒比海的自治领地、塞浦路斯、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斯里兰卡、喀麦隆、新加坡、津巴布韦、马拉维、直布罗陀、文莱、新西兰、马耳他、南非、尼泊尔和印度等都采用或借鉴了英国的中学教育体制,因此A水准考试成绩被世界很多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所承认。

[15]Oxford:University of Oxford Corporate Plan 2005-06to 2009-10.[OL].

[16][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17][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梅义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19.

[18]单中惠.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29.

[19]徐兵.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6(6).

[20]Charles Edward Mallet.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I[M].London:Methuen & Co.LTD.,1924:192-193.

[21][美]E·P·克伯雷.外国教育史料[M].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87—188.

[22][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M].符明娟,陈树清,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26.

[23]单中惠.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33.

[24]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A History[M].London: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84:31.

[25][英]G·R·波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2.

[26]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7.

[27]单中惠.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45.

[28]Charles Edward Mallet.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III[M].London:Methuen & Co.LTD.,1924:349-351.

[29]John Henry 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114.

[30]Eric Ashby.Technology and the Academics[M].London:Macmillan,1936:9.

[31]英国科学促进会由威廉·弗农·哈考特(William Vernon Harcourt)于1831年创建,是一个学术团体,其宗旨在于促进科学发展,关注科学问题以及加强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精英化和保守性的皇家学会不同,该团体是开放性的,欢迎任何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加入。——著者注

[32]Jack Morrell.Science at Oxford 1914-1939:Transforming an Arts Universit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1-2.

[33]Brian Harrison.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VIII[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140.

[34]Brian Harrison.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VIII[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142.

[35]Brian Harrison.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VIII[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729.

[36]威廉·涅尔(William Kneale,1905~1990),英国著名逻辑学家,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院士、怀特道德哲学教授。

[37]Brian Harrison.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ol.VIII[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756-758.

[38]Oxford Undergraduate Prospectus 2010Entry,University of Oxford.

[39]Oxford Graduate Studies Prospectus for Entry in 2009–2010,University of Oxford.

[40]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407249[OL].[2009-8-14]

[41]英国高校科研评估考核分四级。其中,四级(4*)最高,定义为科研质量在原创性、重要性和严谨程度方面世界领先;三级(3*)次之,定义为科研质量在原创性、重要性和严谨程度方面世界一流,但比世界顶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二级(2*)再次之,定义为科研质量在原创性、重要性和严谨程度方面得到世界公认;一级(1*)为倒数第二级,定义为科研质量在原创性、重要性和严谨程度方面得到国内认可;最后一级为不分级(unclassified),其科研质量在原创性、重要性和严谨程度方面低于国内公认的水准。

[42]皮特·里弗斯人种学博物馆由英国军官、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皮特·里弗斯(Augustus Pitt Rivers,1827~1900)于1884年创建。博物馆最初的2万件藏品都是由里弗斯捐赠的。现今,博物馆藏品达50万件。

[43]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109/1141597195.shtml.[OL].[2009-8-15]

[44]John Prest.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xford Univers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236.

[45]http://www.ouls.ox.ac.uk/bodley/about/history[OL].[2010-2-18]

[46]http://www.ouls.ox.ac.uk/bodley/home[OL].[2009-8-15]

[47]John Prest.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xford Univers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267.

[48]http://www.ox.ac.uk/gazette/2005-6/supps/1_4743.htm[OL].[2009-08-15]

[49]殷企平.英国高等科技教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32.

[50]http://www.physics.ox.ac.uk/history.asp?page=HistoryLong[OL].[2010-2-18]

[51]http://www.physics.ox.ac.uk/history.asp?page=HistoryLong[OL].[2009-08-16]

[52]John Prest.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xford Univers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236.

[53]阿尔弗雷德宝石是9世纪末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装饰品,于1693年被发现。由于该宝石是在阿尔弗雷德大帝统治时期制造的,故被称之为阿尔弗雷德宝石。

[54]http://www.ashmolean.org/about/historyandfuture[OL].[2009-08-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