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性预期学派大师罗伯特·卢卡斯

理性预期学派大师罗伯特·卢卡斯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罗伯特·卢卡斯,出生在华盛顿州亚奇马。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落脚点在于其政策无效性命题。理性预期要求这些错误的存在不超过初始的使人感到意外的时间。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1937年9月15日—),出生在华盛顿州亚奇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创新及主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领域的“滞胀”现象,结束了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反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潮纷纷涌现。货币主义理论没有能够对经济衰退和失业等现象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卢卡斯的以一系列开拓性贡献引发形成的理性预期理论和学派在货币主义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完全不同于凯恩斯学说的理论。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经济衰退与失业,使理性预期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代了货币主义的地位,赢得了西方经济学界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场大革新。

1.理性预期的宏观理论

卢卡斯在为理性预期学派寻求更加紧凑而复杂的古典经济学式的前提而做的开拓性工作及以后的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中,为理性预期学派创立宏观经济理论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卢卡斯运用新前提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出清劳动市场理论。卢卡斯和拉平(1969)在《实际工资、就业通货膨胀》一文中首创了一个方法。他们认为,工人为达到其毕生的收入(亦效用)最大化的目的,总是不断地替换闲暇和工作。在现期实际工资上升而预期在将来会下降到正常水准时,相对于未来的闲暇,现期闲暇价格上升,从而更多的劳动愿意被提供;反之,当实际工资永久性上升,闲暇的现期和将来的价格一样,不存在相对价格变动,因此不存在由于闲暇在两个时期的替代而造成的现期劳动供给的变化。这个理论把劳动市场劳动的投入变动解释为理性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选择结果的就业波动。

卢卡斯为了解释古典学派所不能解释的一般价格水准对实际产量的影响问题,提出了“卢卡斯供给曲线”,说明价格和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分析中,卢卡斯假设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N个完全相同的厂商(以一个典型的厂商i为代表)所组成,选择厂商i来研究其供给曲线,假定所有价格有完全伸缩性,并迅速出清市场,而且卢卡斯把自然率概念引入产量决定,认为在既定微观经济结构中,由经济主体依据对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而产生的经济行为所形成特定的总产出、总就业量,就是“自然产出水准”和“自然就业水准”。此外,借助菲利普斯孤岛经济想象,假定厂商正处于不能进行暂态通讯的隔离的孤岛上,由于厂商i只知道自己产品的价格而对整个经济中的其他价格资讯不能及时掌握,在区分总价格上涨中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变动时,具有理性预期的厂商的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具有差距,使实际产量偏离其自然产出水准。

在均衡经济周期理论中,卢卡斯一方面借助于他和拉平共同创造的解释劳动市场周期波动的劳动力时空相互替代的概念及费尔普斯的孤岛经济想象,另一方面借助于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决策是理性的,它们能稳定地收集并处理资讯,在预测未来时,它们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对价格变动是长期还是短期做出判断。如果经济主体认为价格变动意味着其出售产品(实际)价格是长期变动,那么其不会改变产出。如果认为是短期的价格变动,由于闲暇和劳动之间的高度可替代性,即使价格的短期较小变动也会引起就业的较大波动。经济主体根据经验判断实际工资变动是由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准)引起还是由相对价格的引起。由于经济主体混淆总价格和相对价格的变动,所以如果一般价格水准未被预料到增加,单个经济主体根据过去的经验将一部分价格(工资价格)变动归结为一般价格水准(总工资水准)变动,将另一部分价格(工资价格)变动归结于相对价格(实际工资)变动。这样如果被观察的价格变动被认为是短期的和部分的实际工资变动,则就业增加,于是每个生产者决定增加劳动时间,从而使整个社会就业增加。反之亦然。而导致周期波动的未被预料到的一般价格水准变动根源在于货币(货币存量的变动),所以称其周期理论为均衡货币周期理论。

2.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卢卡斯对于理性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的主张与经济计量模型形成的主要贡献,是在批判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及其经济计量模型的错误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及理性预期的经济计量模型。

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落脚点在于其政策无效性命题。最初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的是卢卡斯和萨金特。这个命题建立在两个假说及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基础上的:理性预期假说(以及附带假说即资讯同等地被公众和货币当局所了解)、自然率假说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表示对围绕自然率产量的偏离取决于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间的偏差。经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不参与产量的决定,系统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根据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的观点,对于产量的自然率水准的偏离是由预期错误所引起的;高于(或低于)预期价格的实际价格促使人们认为相对价格已经改变,因此需要调整产量。如果人们具有理性预期并知晓与货币当局一致的资讯,那么,他们利用所拥有的有关货币当局的政策规则知识来形成对于未来价格的预期。因此,只要政策使用系统的货币政策,理性的经济主体能使他们对政府货币政策的预期同实际货币政策基本相符。当货币当局随机改变货币存量时,由于经济主体资讯不完全,导致理性经济主体预期出错,从而影响产量。理性预期要求这些错误的存在不超过初始的使人感到意外的时间。如果当局试图以系列的对于货币供给的正方向的冲击来使公众感到意外,公众会非常快地预期它们的政策以及它们对于价格水准所造成的后果,从而使政策变得无效。

卢卡斯认为,政府应放弃施行带规律性的政策,因为经济主体具有理性预期,政策有规律地施行,其规律性迟早会被经济主体觉察并作为决策的资讯依据之一,使凯恩斯主义政府相机抉择的稳定经济政策为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抵消,因此,政府不如放弃施行这种带规律性政策,而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它的自发调节作用,这样反倒能使整个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卢卡斯说:“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就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了。期望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卢卡斯在研究中不仅发现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某些缺陷,而且建立了克服这些缺陷的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卢卡斯的分析有别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型的地方在于:引入理性预期因素,将以前计量模型中结构参数从常数改为随机参数。在这种模型中,政策变动被看成是随机参数的变动,并从两方面影响经济体系,一方面改变经济主体的时间系列行为参数;另一方面改变控制体系的其他部分的行为参数,这种行为参数的变动方式主要依赖于政策变动方式。如果经济体系依照一种事先确定的、为人了解的规则而变动,则依据行为参数的系统变化值,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动就能预测出来。

3.理性投资理论

卢卡斯对投资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和普雷斯科特合作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一文中。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构造了一个分析竞争性行业的局部均衡模型。他们假设,行业由使利润贴现之和最大化的无差异厂商组成,生产所需的唯一投入是资本。由于实物投资存在调整成本,因此厂商的最优决策是使其实际资本存量缓慢调整到与其意愿资本存量相等。在该模型中,资本具有不变价格,对厂商产出的需求服从已知的马尔可夫过程。行业产出的价格取决于需求和行业供给,行业供给取决于资本存量。均衡实现时厂商选择的行业资本存量路线必须使由该路线确定的产品价格与厂商的预期价格相等。因此,该模型中的均衡是一种理性预期均衡。

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根据福利经济学定理考察计划者问题时发现,计划者问题的解所决定的行业资本存量的马尔可夫过程,收敛于一个唯一的不变概率,从而为构造相应的经济计量方程提供了依据。

这篇文章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预期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方法,这一证明方法在以后被广泛采用。

4.经济周期理论

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并在后来的一系列文章中对该模型做了一些扩展和补充。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分歧最大的一个领域。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源是什么?经济周期的性质即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需求方面,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供给冲击特别是生产率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关于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这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经济波动是由经济的内生力量决定的,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产出波动是外生冲击造成的结果。

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考察菲利普斯曲线的市场均衡分析框架。在卢卡斯之前,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曾分别指出产出与通货膨胀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货币政策不具有长期的产出效应。但由于他们采用的是适应性预期假定,因此他们认为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替代关系。卢卡斯发展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二者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为了理解不完全资讯的作用,先考虑完全资讯条件下市场的均衡。假定年轻人知道在他的隔离市场上卖者的数量即同龄人的数目,由于在每个市场上的现期名义需求相同,年轻人可以根据他所处市场上的名义价格推断出两个市场的相对价格。假设他所在“岛屿”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则意味着该“岛”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因为他在下期将购买商品的预期价格与年轻人的现期配置无关。假定替代效应占优势,则该“岛”每个年轻人供给的劳动相对较少,从而使该“岛”的产品售价上升。类似的分析表明,如果不存在货币供给增长的随机性,则货币量的波动也不影响实际产出。在完全资讯条件下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关系。

现在假设资讯是不完全的,根据市场出清假设,每个市场上的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当供给者发现名义价格较高时,他无法确定价格高是由于卖者少(第一种随机性)还是由于货币增长率高(第二种随机性)。他们的最优估计是,实际价格是名义价格的递增函数。这对两个市场都适用。因而在不完全资讯条件下,货币量的快速增长既产生通货膨胀又产生高产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但它并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所用。

在卢卡斯看来,周期的根源在于外生的货币冲击,周期的传导机制是资讯不完全。该模型的缺陷在于,由于模型假设经济时刻处于均衡状态,因此货币冲击造成的产出波动的持续时间将非常短,从而不能解释就业和产出的持续波动。为此,卢卡斯在《一个经济周期的均衡模型》一文中,引入了资讯滞后和实物资本两个因素,对初始冲击的持续影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资讯滞后说认为,即使是过去的相关资讯也不能完全为人们所了解,从而人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期,这样波动就会持续存在。现在,资讯滞后说已成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标准解释。

重要论著

《1929—1958年美国制造业中劳动力与资本的相互替代》(1964);

《最优投资政策与灵活加速器》(1967);

《调整费用与供应理论》(1967);

《实际工资、就业与通货膨胀》(1969);

《投资与不确定性》(合著,1974);

《经济计理政策评估:一项评论》(1975);

《纯粹货币经济中的均衡》(1980);

《论商业企业的规模分布》(1981);

《托宾与货币主义:评论文章》(1981);

优化投资与理性预期》(1981);

《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合著,1981);

《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981);

《资本缺乏经济中的最优财政与货币政策》(合著,1983);

《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984);

《经济周期模式》(1987);

《经济动态学中的递归法》(1989);

流动性与利息率》(1990);

《论效率与分配》(1992);

《有效就业保障简化模式中的效率与均等》(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