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学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方法

研究学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方法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教材也是以知识结构作为构建教材结构的根据。

第二节 研究学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方法

每一门学科都是由一定结构组成的,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引导教师对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学科进行进一步地把握。

一、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下的学科教学策略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重视现实情境的创设;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一)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述,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比如当我们将一个圆形呈现给学生的时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想到太阳,有的学生会想到足球,有的学生则会什么也想不到,而仅仅将其看成一个圆形,这些不同理解正是源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

3.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或吸收;认知是学生用来组织经验世界的,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现实的;知识是学生与他人经验交流的过程,是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一些自己对待事物的看法。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观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二)其他观点

各学科教学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学生的各种学科能力。所谓“学科能力结构”,通常有三个含义:一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特殊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三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我们考虑一种学科能力的结构,应该从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学科的特殊能力是学科能力的最直接体现,要探索一种学科的学科能力,首先要揭示这种学科的特殊性,找出最能体现这种学科特殊性要求与特殊问题的特殊能力。比如,与语言有关的外语学科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其特殊的表现,这应该是外语能力的一种特殊能力。

第二,学科能力要以概括能力为基础。思维和智力活动有许多特点,概括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表现在教学实践之中。

第三,学科能力既是人类智力和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学科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它是学科教学和人类智能的合金,并表现在学生的身上。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知识树”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帮助的。但仅仅有形式上的序列是否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呢?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以后学习中有着重要影响。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只要对部分学生有用,就值得去做。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

不谈知识,未必就学得有趣!我们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工具,是思维方法,记忆方法,学习方法。更何况现实中更多时候的学习,靠的是意志、动机,而不仅仅是兴趣。当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知识链,形成了合理的认知结构,并能在这种认知状态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时候,知识就转化成为一种能力。沉淀下来的,便是能力、素养。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进而转化为其内在的认知结构,是符合科学理论的。

二、英语学科知识结构

(一)深入解读课程标准

外语学科与语文学科同为语言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而英语是外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它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应该与母语一致。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就是运用语言去做事情,去完成有实际目的的任务。《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语言教学大纲》指出:“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充分肯定了外语的交际性工具的本质。

外语学科还有着一些显著的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外语学科的教育价值上。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言技能脱离不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文化意识的反映,文化意识建立在情感态度之上,情感态度影响着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又制约着语言技能的发展。

img4

续 表

img5

知识结构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义务教育教材也是以知识结构作为构建教材结构的根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结构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贯彻新课标精神,强化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所谓“学科知识结构”(disciplinary knowledge structure),是美国心理学家、60年代美国学科结构运动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以结构的形式存在的,学科知识结构是指学科的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关系、关联程度、组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整体。教学的主任务就在于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知识结构”又指某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这个体系首先强调的是完整性,其次就是合理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元素(部分)的有序合理排列可使得整体效果大于部分效果的总和。所以应该十分注重各部分知识在完整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排列。

(二)明确把握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简明的知识结构不仅包含较大的知识量,而且隐含有巨大的对新知的主动联系、转换功能。学生对知识结构掌握得越好,知识就越容易实现迁移,学生“会学”的能力就越强,“我要学”的心情就越稳定、强烈,教育教学的质量就越高。认识到了这一点,可以增强“知识结构”教学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地在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上,而不仅仅是在某些知识点的摄取上动脑筋、做文章。当教学一部分内容,甚至教学一个知识点时,就会居高临下钻研教材,分析学生,不仅思考怎样让学生“学会”,而且还会进一步思考这部分内容、这个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它的作用,进而使学生达到“会学”这样的较高层次目标。这样,这部分内容,这个知识点不仅有了它本身的意义,还具有了潜在的、将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的对其他知识的主动联接、转换、同化、顺应等认知结构功能。

(三)构建英语知识结构的方式

知识结构的本身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教给学生。这就势必要打破旧的模式,在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抓住知识间的关系来钻研教材,研究每一知识和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已有知识怎样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从中悟出科学的方法。其中英语学习中常用的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列表法

列表法就是把并列性明显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成一个表格,它主要适用于平时教学。比如在学习有关交通工具的内容的时候,就是用列表法来揭示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img6

2.分类法

分类法就是把知识按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这尤其适合单词的教学和语言点的教学。比如在最后进行单词的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单词进行分类,有关水果的,实物的,季节的等等。在语言点的学习上,也可以用分类的方式,比如,有关复数形式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分类,有关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点也可以进行分类。

img7

3.图解法

图解法就是把知识间的纵向递进关系与横向并列关系,用一张知识结构图,把知识的主次、各自的位置、相互间的关系直观地揭示出来,它主要适用于单元结束后。这样从单元的整体出发,按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比较、归类、概括、抽象,将分散零碎知识系统起来,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能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英语知识结构图

img8

img9

4.纲带目法

纲带目法使知识主从关系明显,主要适用于复习整理时,也就是在单元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组建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同时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从整体结构出发,只教支离的事实和个别的技巧,其知识只能是零碎的片面的。学生在懂得并掌握了学科知识结构后就容易用结构去整体理解掌握其内容,就能正确的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学生掌握学科结构后,有助于对知识的更好记忆。专业结构好似纵横于记忆中的主要通道,它能使学生在联想中复苏强化记忆。事实上人能够记忆的内容不是无限的,但我们如果把最基本的原理与内容放进一个有结构的框架中,那我们的记忆便是有层次的、系统的、并能产生联想的。知识结构掌握得好,学生无论在学习和实际操作中都有相应的理论作指导,这样既是对实践的指导又是对理论的再强化,如此循环,其记忆由死变活,越记越牢。

(四)构建英语学科知识结构应注意

1.打破年级界限,建立分类知识图和经纬网络

我们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教研和课余时间,可以对知识进行汇总、分解与链接,以打破年级界限,将语音、语法、功能话题、阅读、词汇等,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重新梳理,使之形成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完整表象,将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知识建立基本的框架和经纬网络。

2.在枝节知识图中建立标注和知识链接

无论是哪个枝节的知识图,都可以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试题、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录音、录像片、网页、课件、计算机数据等与之相应的知识建立链接,为课堂提供可听可视的视屏资料,为所学知识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

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避免了各部分知识的混淆、重叠与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重点突出,便于课堂上使用,更大限度地提高知识建构图的利用价值,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英语学科的能力结构

(一)深入解读新课标

能力是指对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起直接稳定的调控作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对能力结构的明确表述。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晦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1.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标准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img10

图 课程目标结构

2.语言知识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3.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行动;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式和方法。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选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5.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乡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交际能力。

(二)英语能力结构培养方法

1.听说能力及其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英语听力教材大多篇幅较短,话题也相对直截了当。所以,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热身”(warming-up),广泛讨论一些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话题,先说再听,听完后再说,做完规定的练习后,做一些口头作文,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一些辩论。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背景知识的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英语教师的角色不要总是当“裁判”,而是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调控者。但是,作为语言教师,主要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上课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及时获得对学生的情况和需要的反馈信息。语言教学内容要有较大的信息量,具有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强,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使他们发现新的东西,并对其产生热情。这里有个矛盾,就是所学语言有限,不能要求过高。如果要求适中,学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而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个进步或成功也会激发起兴趣和动机。

2.读的能力及其培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吸收,是输入;说和写是产出,是输出。只有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输入得少,输出就少;输入越多,输出就越多。在我国这样缺少英语环境的条件下,要迅速大幅度地增加词汇量,要使学生产生语感,训练他们用英语思维,自由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大量阅读是这一条便捷的途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阅读。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有人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上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与学习方法有关,但多数是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等等)、词汇、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初中)和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高中),文化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训练上述阅读知识和技能,如有的语篇几乎每段都有一个现成的主题句,细节较有条理,以关联词为主的语篇标记也较容易寻找。

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应以英语知识(句法、词汇或修辞等)为重,又反过来为泛读打下语言基础;泛读课应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词汇量,培养一定的阅读技巧为主,又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乃至专业知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泛读技巧,主要是略读(skimming)、跳读(scanning)和整体阅读(global reading)等。

当然,只有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教课文必须从整体入手。这里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预习必须先整体理解内容;二是教师上课必须先从背景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说与之有关的背景知识,问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然后,有重点地讨论一些语法、词汇等知识点。

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的补充。尽量上几堂这样的专题课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这些也是语篇层次上的训练。它们与阅读理解密切相关。课堂上老师的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英语课文或做练习,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利,都有利于阅读素质的培养。

总之,阅读理解是一种活用语言的素质。影响阅读素质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量、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个性差异、阅读策略、环境因素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平时,适时测试。

3.写的能力及其培养

写和读同属语篇层次,但方向相反。写是一种输出。笔者认为,它的特点可用“生产性”(proauctivity)来表述。写的素材应包括各种文体,如信件、电报、议论文、日记乃至诗歌、小说等等。但是中学阶段应从最基本的书写开始,逐步由看图说/写话、较复杂句子的“连词成句”、造句过渡到语篇层次,并适当结合文体知识,如信件、日记、报告、故事等等。此时,教师应多让学生做些guidea writing,note making,outlining,summary甚至是cloze test这样的训练。这里还是要强调comprehensible input的重要性。一个教师或许可以教学生把语法题做得很出色,但写作是不能那么简单地教好的。也许大家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会写,或者写出来的几乎无法读通,有的人写起来水平一般,而有的人文采飞扬?关于这一点,语言心理学家雷纳伯格(Eric Lenneberg)曾经拿“游泳”来打比方:世界上不是有优秀的、一般的和很差的甚至是一点点也不会的游泳者吗?教师在教写作时,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group work,并在构思、遣词等写作前期准备中相互帮助,将不同等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学习小组里,进行评价时,注意过程的管理。教师着重帮助学生修改piagin现象,精心挑选写作题材,并适当结合以背景知识和阅读训练,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4.译的能力及其培养

翻译的素质包括口译和笔译。中学阶段许多教师都将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笔者认为,译不应该是最主要的手段,作为一种补充倒也必要。这是因为,在这一学习阶段如果过分强调译会使学生对它形成一种过度的依赖性。

5.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对“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涵义,语言学家们有许多分析。概括起来,交际能力至少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语言能力,即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有语法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第二是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指在预先未知的真实(不是课堂上模拟的)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的能力;第三是社会语言能力,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英语教学应强调语言的实践性,而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英语知识甚至是交际知识,并在交际活动中把英语知识和交际知识活化为语言交际技能,进而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应用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研究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去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素质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科学高效、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有创新的语言交际和语言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堂语言交际活动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而真正的英语交际活动应当由学生完成。当我们组织group work时,可以多组同时进行,然后再由一组或几组上台表演。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大胆进行语言交流活动。英语教师应尽可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其独立活用语言能力;开始时,要讲清语言活动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及时调整语言学习活动的难度;密切注意学生的语言活动,以便正确地进行评估;即使活动任务较难,英语教师没有必要的干预会挫伤学生的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当然,这不是说英语教师仅仅是被动地旁观,当学生遇到大的障碍或观点不一致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排除困难,及时解决争端。这时,英语教师是交际者的“心理支柱”,特别是对那些独立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学生利用英语进行表演时,英语教师评判其优劣,同时注意听学生表演的薄弱环节,便于以后分析讲解。

6.思维能力及其培养

创新思维教学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特征”,以发挥创造的潜能,引导创造的行为和结果。创新思维教学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英语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以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科学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进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

7.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培养

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加工、存贮与利用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较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学会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使课程结构合理化、多样化、信息化,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讲的课程结构创新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可谓得天独厚,它至少具有以下五个优点:

广泛性: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它运用的类型多样,涉及到学生关心的话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共享性:检索快捷,方便整合,且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即时性:网络上的材料鲜活,更新方便,可以为学生提供不断更新的最新相关资料,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个性化:不同英语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进度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另外,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

氛围化:多媒体功能及各种软件很便利地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英语氛围和歇息气氛,不仅便利于学习者学习英语,而且有助于他们习得英语。例如,英语广播网就可以让他们处在浸泡式的学习环境中。

(执笔人:王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