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的分析介绍

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信息导向充分显示出信息的广泛存在和强大功能。美国《时代》杂志曾破例把个人计算机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显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行为广泛社会化的极大影响。

1.3 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

1.3.1 信息社会及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知识经济的勃兴,人们确信人类将逐步发展到信息社会阶段。回顾过去20多年人类发展历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信息革命带给我们的是全方位的变革,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这世界变化快,真让我不明白”,实际上当今时代事事时时都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奈比斯特说:“趋势就像一匹马一样,比较容易向着它已经奔跑的方向骑去”。无疑,以知识经济为显著特征的信息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无法抗拒的趋势。

1.信息社会的根本特征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社会”,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社会”,其中“信息社会”的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马丁曾经把信息社会定义为一个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信息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的方式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许多研究者还归纳出衡量信息社会的若干标准。一是技术标准:信息技术必须是社会关键的能动力量;二是社会标准:信息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整个社会要有广泛而强烈的信息意识;三是经济标准:信息必须成为关键的经济因素,是资源,是服务活动,是流通的商品,也是就业财富增值的源泉;四是政治标准:信息能够增强民主和自由,加强人们的各种参与和妥协。五是文化标准:信息具有文化价值。

如果用上述标准衡量当今社会,会得出一个无可争议的结论:我们的社会已处于信息社会发展阶段。由此可见,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化了的社会,或者说信息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社会信息化。它是对社会以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发展态势,向以信息、材料、能源并立的发展转变的一种描述和表征。社会信息化包括硬信息化和软信息化。所谓硬信息化是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全面推广;作为信息化的现实价值,所谓软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服务发展为标志的信息资源与社会活动的深度融合。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信息化问题。继邓小平同志倡导“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之后,江泽民同志又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重视社会信息化发展,是因为社会信息化具有强大功能:一是使社会发展空间高度拓展的激活功能;二是使社会发展因素充分组合的配置功能;三是使社会发展潜力全面发挥的诱导功能;四是使社会发展效益有效放大的倍增功能。

2.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信息社会具有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本书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来揭示信息社会基本特征。

(1)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据专家估计,20世纪40年代以来产生和累计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在此之前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信息量之和。19世纪以来人类知识信息每50年增长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长1倍,70年代以后每5年增长1倍。信息数量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使人们惊叹:我们已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2)信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信息产生于信息社会的各个角落,也服务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信息导向充分显示出信息的广泛存在和强大功能。“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大缩短了信息流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落”。美国《时代》杂志曾破例把个人计算机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显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行为广泛社会化的极大影响。

(3)人们的信息意识空前强化。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全社会都在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人们从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途径中去吸收和获取信息,主动去搜寻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形成了一种高度信息敏感性。人们对信息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信息的参与。信息需求的自觉和自发显现,充分说明了社会信息意识——对信息功能的认同意识,对信息来源的选择和开发意识,对信息内涵的同构和再生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加强。

(4)从事信息职业或半信息职业的人数超过从事非信息职业的人数。在西方人们把担任技术、管理事务的人员称为白领阶层,把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称为蓝领阶层。在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白领阶层人数已超过蓝领阶层人数。美国被认为有60%以上的人主要与信息打交道,而不是与物质资源直接联系。现在人们又把专门从事数据管理的人员称为灰领阶层,他们更多面对的是计算机终端的显示屏。所谓信息职业就是创造、处理、存储和分配信息的职业。主要包括:从事市场信息工作的劳动者(信息商品生产和销售),提供市场信息的劳动者(信息加工和服务),从事信息基础设施的劳动者(信息技术开发和操作)。据统计,一个多世纪以来,信息职业的增长率一直以超出社会总体职业增长率近一倍的速度持续增加。特别是到了信息社会,就业新机会往往就是信息职业的就业机会。因为在信息社会,无论信息职业、半信息职业或是非信息职业,信息都成为职业因素中的重要组成,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影响。

(5)信息经济成为现实。按照西方经济学流行的观点,当今社会信息交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倍乘因子,即社会净产值=各部门物质生产(人力+资金)投入总和乘以信息流量。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经济已成为客观现实,它建立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便捷的基础之上。信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非信息职业(现在已没有纯粹的非信息职业)让位于信息职业和半信息职业;理论、知识处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信息产业成为多数国家的“朝阳产业”。

1.3.2 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

1.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能否迅速提高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学习由不甚被重视的状态提升到支配生活的地位。传统社会的学习,只是人们整个社会生活中不被重视的部分,是作为人们工作、生产、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人们总是把学习看成是“虚”的,而工作、生产才是实的。认为学习只起“知”的作用,工作才是“行”,才是实践。学习与实践被分离和割裂。而在学习型社会里所指的学习,要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社会中人们普遍的需求,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起推动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对整个社会生活起着支配性作用,成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2)学习由阶段性转变为全程性。传统社会的学习主要是青少年的事。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的生活内容,学习阶段与工作阶段截然分开,学习与工作界限分明。在工作中讲学习是零散的、附属的,只能是配角,其支配性的观念是“首先是工作、有空暇时间才能学习”。而学习型社会中,虽然学习与工作也会有个大体上的划分,但其界限是模糊的。人们懂得,继续教育,工作中不断学习比之传统的正规教育(学习)更重要、更迫切。其观念是“首先是学习,不学习无法工作”。“学习自觉地贯穿于人生整个过程,必须实行终身学习。”

(3)学习由自在性转化为自为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过去也是人人都在学习的,那些未受过正规、系统教育的人,实际也在学习。不过,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在的。即是说是由于环境、生活所使然,是为适应环境的一种自然性活动。从个体讲,由于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当环境适应了,工作熟悉了,就没有了学习的需求了,普遍缺乏超前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而从管理者讲,往往只把学习作为口号,作为一种保障性措施。他们总认为学习对社会发展只能起间接作用,对学习的投入属于非经济性的,可以有很大的随意性、伸缩性。而学习型社会,则是一个存在普遍的学习需求的社会,是一个人人自觉学习的社会。既要在规范化、系统性的学习中自觉学习,更要善于以学习统帅工作。

(4)学习由非经济性转变为经济的直接动力。由于当代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最重要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的获得、发掘、使用,必须通过学习、培训、教育,因而学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由间接转变成直接。在学习、培训上投资的经济有效性,已成为当代大企业的共识。那种认为强调学习会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偏见,也日益为人们所抛弃。

(5)学习由注重经验性转向促进创新性。在自然经济社会里的学习,可以认为是一种经验型的学习,其内涵以经验性知识为主。工业社会的学习,与其规律性、机械性、大生产相适应,是一种模仿性为主的学习。而知识经济社会,即学习型的社会,学习与创新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是一种创新型、创造型的学习。而从学习的内容上去看,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展趋势:即由①既轻经验、又轻理论的阶段(自然经济社会),转变为②重经验、轻理论(工业社会前期)和③重理论、轻经验(工业社会后期),再发展到④既重经验、又重理论的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社会)。

总之,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

2.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接受教育。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人们提出的要求。

终身学习的价值理念导源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变革和重构。人类文明处于转型时期,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或者说是后现代转变,当代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由对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的依赖向对知识的依赖转变;经济的增长更加依靠知识的创新水平,依赖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知识经济和“知本主义”导致教育由社会边缘状态进入社会中心,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同时,知识爆炸和信息的集聚增量、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的转换加速,导致教育的持续性更加重要而迫切,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教育形成根本性依赖,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除了依赖具有国际知识创新竞争能力的人才,更要依赖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教育的全民性增强,促使建立一种能够给全社会提供教育和学习服务的系统变得越来越迫切。

终身学习是传统教育的观念、体系、结构、组织的终结者。关于终身学习,除了人们已经强调或者说已经比较明确的几点,如宣告了人生两段式,即学习和工作两阶段分离已告终结;学校教育终结性已告终结等之外,终身学习对教育的改造还有:

(1)现代教育体系说到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将改变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建立起能够提供和满足人的可持续性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需求的学习系统,真正地探索和建立起后工业时代的教育。学校依然是学习的重要场所,但它愈来愈显得只是具有基础性、过程性和一种形式性的价值。

(2)终身学习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的教育行政系统。教育行政部门将不只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它必须是能够统管和保障人的终身学习的组织运作的行政架构。适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需要,尽快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行政推进机构,是必要的行政运作环节。

(3)终身学习的发展将要求重新审视各级各类教育的职能。改变各级教育仅仅或主要是为上级学校培养输送人才的价值定位,按终身学习的理念确定起学校教育是为人的生命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变革。

(4)使教育化学校转变为学习化学校。学校与其说是为教而学的场所,不如说是为学而教的场所,它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由教育本位转向学习本位,就是说由传授为本转变为学习为本,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将更能够体现当今时代对学校的要求。

(5)要求以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为指导,整体性地重构各类教育,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为此,①要求打通不同教育类型的壁垒,真正建立起教育的立交桥;②加强社会教育系统的建设,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之外的多种学习形式;③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改变对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年龄限制,形成不受特定年龄阶段限制的开放式入学制度;④改变教育资源的学校垄断性和封闭性,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⑤建立学习信息提供网络,为社会成员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学习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⑥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非正规学习成果的正规教育认可制度,促进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的互动发展。

终身学习的发展宣告一种现代新的生命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诞生,同时表明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的产生,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改造作用:

(1)学习并且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是每个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选择。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学习将伴随并贯穿始终。没有学习活动相伴将不可能构成为现代生活方式。

(2)终身学习将促进社会文化、体育、健康、闲暇活动的整合,促进学习活动与职业活动以及社会、企业、学校、传媒等以学习为纽带建立连接,形成新的社会活动样态。

(3)终身学习要求整个社会学习化,这种学习化不仅表现在国家和各种社会组织必须为人们的职业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同时表现在为人们的生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而影响到社会组织结构及其行为的变化。

(4)终身学习特别是社会成员的后续性学习成果将改变人固有的阶层和层级状况,对终身学习成果的认可将被提高到制度层面和社会价值层面,从而影响到劳动人事制度和企业雇佣制度发生变化。

(5)社区建设包括城市小区的房地产开发把为业主配套提供学习服务作为重要目标,从而促使终身学习社区模型的出现,从而加速社会学习化,营销学习化,使学习走向生活,带动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正因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将伴随我们一生,所以为了能适应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要求就需要我们掌握信息检索的知识,从而能够从多方面,多渠道自主的获取各种所需信息,以便于我们学习。

1.3.3 信息素养教育及其意义

1.信息素养教育的含义

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的沟通与信息交换方式由过去的人际互动(human-human interaction)模式,变为以人机互动(humanmachine interaction)为主的模式。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为满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素养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息能力,所以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意识的指导与信息伦理道德的约束下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①敏锐的信息意识;②快捷的信息获取能力;③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④善于将信息技术和获得的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能力;⑤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开发信息的能力。目前美国从小学、中学到社区学院和大学都已将信息素养纳入正式的课程设置之中。信息素养是一个有时代性的、重要的教育议题,是未来信息社会考察一国人力素质和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2.信息检索与信息素养教育

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提高信息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需要。21世纪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时代,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而信息检索能力是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2)是终身学习的需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变动不断加快,出现了知识的“折旧”加速趋势,要求劳动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劳动者适应这种变化,尤其是职业教育,过去人们习惯上把它看作“终结”性教育,现在由于竞争加剧,职业变动频繁,迫使我们把职业教育看作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部分),也强化了信息检索教育的重要地位。

(3)有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买一本书,大到出国留学或买房买车这样的大额消费,如果掌握了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与生活有关的社会与市场信息,我们的生活不仅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生活成本也会比一般人要低,从而为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4)有利于缓解信息压力,有效解决信息污染。信息,无处不在的信息,虽然给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许多便利,但不可否认,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压力,尤其是,无处不在的“垃圾”信息,往往使我们无所适从,干扰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作出正确决策。掌握正确的信息检索技术,可以使我们有效化解信息污染带来的风险,缓解巨大的信息量带来的精神压力。

总之,学习信息检索知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习题:

1.名词解释:信息文献

2.简述信息与知识、情报、数据的关系。

3.信息的有序化整合及其意义是什么?

4.文献有哪些特征?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分类号、主题词、页码、文摘等分别属于文献的什么特征?

5.文献从加工级次上可分为一次、二次、三次文献。那么,《高等数学》、《焊接手册》、《中国机械工程文摘》这三种文献各属于哪个级次的文献?

6.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试述终身学习的意义。

9.试述个人信息素养的基本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