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社会是如何产生的?信息社会的分析介绍

信息社会是如何产生的?信息社会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贝尔认为以前所讲的“后工业社会”其实就是“信息社会”。另一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中,阐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并描述了信息社会来临标志的基本特征。

1.2.3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的新形态。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社会概念源自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基于对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特征,描述了从产业生产的阶段过渡到服务性社会阶段的新的社会阶段。1979年贝尔认为以前所讲的“后工业社会”其实就是“信息社会”。此外,1962年美国学者费里茨·马克卢普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虽然这个概念与其后的“信息产业”概念在边界范围上有所出入,但基本上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于1963年在《论情报产业》一文中提出了“情报产业”概念,认为产业结构变动类似于动物进化过程,与信息流动、知识创造相联系的信息产业在农业、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迅速发展起来而成为社会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推动社会前进。这与“信息产业”的概念也很相近。1977年,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马克·优里·波拉特在《信息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信息产业”的概念,并把“信息产业”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把信息劳务和资本提供内部消耗,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另外,波拉特还将信息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基本产业结构框架之中,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突出了信息活动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经济学家之外,其他领域的学者也对信息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1970年)、《第三次浪潮》(1980年)中,深刻剖析了科学技术、人类文明、组织社会的演变,他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人类将由工业社会达到信息社会,产生现代文明[13]。另一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中,阐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并描述了信息社会来临标志的基本特征。

信息社会与以前的社会形态相比,发生了一系列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信息、知识和智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3)信息劳动者、知识阶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