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社会的定义

信息社会的定义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信息社会的定义是2003年在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原则宣言》中提出的,即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信息社会的定义_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

“我们正在共同迈入一个潜力巨大的新时代,一个信息社会的新时代,一个加强人类沟通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生成、交流、共享和传播。如果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所有人都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在全球团结和各民族与各国家之间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一个崭新的知识共享的信息社会。我们相信,这些措施将开辟一条通向真正的知识社会的未来发展之路。”

(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原则宣言》,2003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不同领域的学者从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维度对信息社会展开探索,曾使用“知识生产社会”、“后工业社会”、“超工业社会”、“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等多个概念来描述这个人类正在或将要步入的社会阶段。至今为止,关于信息社会的研究仍没有形成公认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信息社会已成为当代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且其中的很多思想和理念开始逐渐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逐渐引起政府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信息社会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全新特征。

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信息社会的定义是2003年在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原则宣言》中提出的,即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这个定义从个人和社会的视角对信息社会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进行界定,揭示了信息社会所特有的内涵:

1.以人为本、包容性、全面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

发展信息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主张人的发展是根本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都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离开了人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无法实现。

同时,发展信息社会必须强调包容性,要使信息化惠及每一位普通民众,确保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机遇中获益,特别是要照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包容性还表现为承认多样性以及对个性化的包容。

此外,信息社会还强调全面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个人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潜力均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均衡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数字鸿沟依然非常明显。因此,必须逐步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信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信息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生存能力构成危害”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在信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要求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充分共享信息和知识、发挥各自潜力的需要,而且也不会对后代人的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实现人的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低碳化、环境友好将是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3.信息和知识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

历史的观点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使主要的生产要素发生变化和转移。在农业社会,在资源、技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工业社会,资源和资本的地位凸显;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信息社会的生产力结构中,技术和知识型劳动将起主要作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不仅将极大丰富,而且可以同时为许多人共享,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随着接受者的改变而改变,信息不仅可以多次使用而且还可以增值,使用的人越多,价值越高,并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即信息具有共享性、再生性和倍增性。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是信息的高级形态。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信息社会中,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生产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社会具有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四个表现特征(见图1-1)。

图1-1 信息社会的特征

1.知识型经济

知识型经济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知识型经济是创新驱动的经济形态,科技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知识型经济重知识、重人才、重科技、重环保,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型经济具有四大基本特征。

(1)人力资源知识化。人是知识的创造者,人力资源将成为支撑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型经济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逐渐提高,高学历、高技能的知识型劳动者占比也将逐步增大,人力资源呈现知识化特征。

(2)发展方式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知识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信息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节能环保、研发创新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3)产业结构软化。产业结构软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兴行业,软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服务化趋势;二是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整个产业过程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

(4)经济水平发达。知识型经济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上,是比工业经济更高级的经济形态,其主要资源基础是知识和人力资源,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资金和物质资源,生产力较为发达是实现知识型经济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科研与技术投入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2.网络化社会

网络化社会具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社会服务的包容性、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三个基本特征。

(1)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信息基础设施高度完善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普及,二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性能出现大幅度的提升。

(2)社会服务的包容性。在信息社会中,经济已经高度发达,社会包容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社会包容,就是让所有人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在信息社会中,数字包容是实现社会包容的重要途径。实现数字包容,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新的不平等;另一方面有利于缩小社会中原有的不平等造成的差距,变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3)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社会发展的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更加注重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发展质量,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

3.数字化生活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将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生活主要特征表现为生活工具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内容数字化三个方面。

(1)生活工具数字化。网络和数字产品将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生活用品的技术与信息含量越来越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终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扩散,其应用成本将显著下降,数字化生活工具将高度普及,由其带来的舒适和便捷将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生活方式数字化。在信息社会中,借助于数字化生活工具,人们的工作将更加弹性化和自主化,终身学习与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网络购物跻身主流消费方式,人际交往范围与空间无限扩大,娱乐方式数字化,数字家庭成为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

(3)生活内容数字化。数字化生活时代,人们的工作内容以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为主,学习内容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信息消费成为重要的消费内容,数字化内容成为多数人娱乐活动的首选。

4.服务型政府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创造了条件。信息社会中的服务型政府,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服务型政府具有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四个方面的特征。

(1)科学决策。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大力推进,政府信息沟通朝着网络化、交互化方向发展,政府获取信息更为及时、便捷和充分,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决策分析工具、模型的使用,有助于决策过程和方法的科学化,同时网络化方便了更多人参与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使决策民主化成为可能,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也将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2)公开透明。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多种信息公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信息公开网络,公众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政府提供的各类信息。同时,公众通过网络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可以促进政府运行更为公开透明,从而打造信息社会下的阳光政府。

(3)高效治理。各种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政府业务进行信息化改造,改变了传统手工办理的方式,将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电子政务改变了集权和等级制的金字塔政府结构,使得政府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促使政府治理模式从管制型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转变,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使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4)互动参与。互联网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公众(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政府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使政民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和多元化,有助于政民之间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促进决策民主及社会和谐。

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领域深入应用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所引起的量变不断积累并发展到质变的一种必然结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的推进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从发展进程上看,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会有一个较长的重叠期。从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信息社会特征充分表现之前的这一个阶段,称为信息社会的准备期(或过渡阶段)。当信息社会的特征有比较完整的表现时,就可以认为正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发展阶段划分(见表1-1)。

表1-1 信息社会发展阶段

注:在测算中,信息社会指数的标准值设为1,当指数小于0.6时,为信息社会的准备期;当指数大于0.6时,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期。

准备期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政治等各领域不断应用,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期和转型期。在起步期,信息技术开始初步应用到社会各领域,但尚未普及和深化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扩散,信息社会将由起步期进入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影响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图1-2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

发展期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的阶段,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可基本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测评,一般采用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是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值标准化处理,最终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以反映整体水平状况的一种测评方法。对信息社会的测评,也比较适用这一方法。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可作为测评体系的一级指标。由此层层展开,可以定量测度信息社会实现程度。

二级指标从逻辑方面充实一级指标内涵。首先,信息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知识,这里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储备、经济结构构成、经济发展方式四个维度考察知识经济的发展情况。其次,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网络化社会的形成基础,包容发展是网络化社会的建设目的。再次,人们生活深深刻上数字化烙印,数字应用是数字化生活的直接表现,支付能力是数字化生活的必要支撑条件。最后,通过主动公开信息、提升在线服务质量、鼓励公众参与,进一步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级指标从定量分析可操作性角度“表征”二级指标。先通过一致性原则选取相应统计指标,再以国际视野和发展眼光设定标准值,从而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出三级指标值。

信息社会测评指标体系构成及逻辑关系如图1-3所示:

图1-3 信息社会测评指标体系构成

信息社会测评大体可分为五个基本步骤(见图1-4):

第一步,确定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阶段;

第二步,选择代表性指标;

第三步,确定指标的标准值;

第四步,测算底层指标值;

第五步,逐级加权计算得到分类指标综合指数和总指数。

图1-4 信息社会测评步骤

在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时,一般采用的是最大目标期望值法。对于一些不易确定最大期望值的指标,则以信息社会建设的理想目标为参考进行研究确定,部分指标以国际现有最高水平为目标期望值。以实际数值除以目标期望值,就可以得到该指标的指数得分。指数值设在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实现程度越好。对于个别指标,如果实际数值超过标准值,则其指数选取最大值1。例如,本报告将手机普及率标准值设为100%,如果某地区(如上海)该指标值大于100%,则该项指标的指数值为1;如果某地区手机普及率实际值为45%,则该指标的指数值为0.45,其实际含义为该项指标达到了信息社会理想状态需求的45%。同理,如果一个地区的信息社会总指数为0.4,就可以说该地区信息社会实现程度达到了40%,也就是处于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