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辨析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辨析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实际上都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第五节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辨析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虽然是信息技术教育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是两者之间在概念的内涵上都把信息素养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内涵,而且从概念的外延看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另外从这两个概念发展的历史渊源来看,信息素养教育是在发展过程提出来的一种要求,目的是要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对于发展的一种反思,它的目的在于避免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以及人类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一、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术语来源

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中掀起了一股在大学、中小学以及成年人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呼声,而且这个呼声越来越高。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在教育技术领域中有一种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呼声。从学科的角度看,这两个学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而且这两个学科各自的提法也不一致,一种是媒介素养,一种是信息素养;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共同之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吗?本节试图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各自的历史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辨析,以寻找一种相互融合、创新的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二、“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辨析

1.什么是素养

在我国中小学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素养培养成为引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指针。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诸多素养,如“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技术素养”,也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素养呢?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中我们没有查询到有素养这样一个词。《辞源》(合订本)的特点之一是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尚且没有收录素养这样一个词,按照《辞源》的解释,这个词是比较偏僻的或者属于某个学科领域的专有词,所以没有收录。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解释“素养”:“平时的锻炼和教养”。不管是新闻与传播学界,还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所引用的都是英文literacy这个词,对于英文的literacy的汉语解释在《英汉社科大辞典》中是: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它将literacy education解释为“读写教育”。

在亚当·库珀和杰西卡·库珀编著的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对于literacy有这样一段描述:“10多年前,识字能力的概念和事实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曾是简单而可靠的。识字能力紧紧地同自由的、启蒙运动后的现代化理论综合联系在一起,人们将看作这样的一组因素中的中心变量:这组因素将现代的、发达的或发展中的、先进的社会和个人同世界上较不发达的地区和人们区别开来。”按照这样一个解释,实际上是说literacy是一个标志,是一个划分发达与不发达、进步与落后的标志。

该书进一步阐述:“识字能力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和公众参与、扩大和认识识别能力、捕捉机会以及行动定向等方面的贡献,社会科学家主要谈讨这几方面的问题。”识字能力成为社会科学家研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辞源》中是把它列为专业或学科术语,因为素养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运用得最多。

由于发现在发达国家中持续存在着文盲状况,使人们把文盲状况(有时甚至是识字能力)当作一个社会问题,当作20世纪后期对国家安全、经济生产率、国民福利和民主生活前景的一种威胁。美国以及西欧等发达国家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原有的识字能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内涵,比如说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等等。由此可见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实际上都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换句话说,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界认为应该增加媒介方面的能力,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认为应该增加信息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表面看在于具体所要求的内容上。

2.辨析“媒介”和“信息”

“媒介”是英文media的译名,意思是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如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呈现时采用的符号系统将决定媒体的信息表达功能;二是指存储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磁盘以及相关的播放、处理设备等。[13]

“信息”在信息论中是这样定义的: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受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

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信息是这样定义的:“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如书信、情报、指令)等。信息作为一个高度概括性和最大外延的概念,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由美国电讯工程师仙农提出的,信息只是系统内部确定程度(特殊程度、组织或有序程度)的标志,而不涉及信息内容本身。

“媒介即信息”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保罗·莱文森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对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所传播的内容。换句话说,媒介所能够传输的东西———比如看电视的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看的节目或内容”。[14]他试图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内容引向媒介,更多地关注媒介给人的影响。他有一句人们广泛引证的话:“媒介的内容好比是滋味鲜美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分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力。”[15]

马歇尔·麦克卢汉于1964年在《理解媒体:人体的延伸》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媒体是人的延伸,印刷品是人眼的延伸、无线电广播是人耳的延伸、电视则是人耳和眼睛的同时延伸、传声器是嘴巴的延伸、面对面的交流则是五官的延伸、电脑则是大脑的延伸。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是一种延伸,而每一项新的延伸,都会使人的各种感官的平衡产生变动。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技术的力量在于它把各种感官功能分离,由于由眼或耳的技术的扩展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新比例,给人们带来一个惊异的新世界。能不能就这样简单认为媒介素养就是秉承麦克卢汉的观点,力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培养人们学会一种利用新平衡的感官来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呢,而信息素养就是一种内容的培养和教育呢?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样简单,就像我们前边所定义的媒介那样,媒介的内涵包括信息,信息只是媒介内涵的一个方面。

总之,我们既不能只强调媒介的人体延伸功能,也不能只强调媒介的信息功能,应该把两者联系起来看。

3.“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历史发展

(1)“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等地区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在欧洲一般称之为Media Education(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则多数称为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张冠文和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把媒介素养定义为: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他们还指出:“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又提出了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16]实际上在他们的阐述里已经包含了媒介素养的基本内容。

1933年,作为媒介教育的先导,英国学者F.R.Leavis和D.Thompson合作出版了《文化与环境》(Culture and Environment)一书,提出了“文化素养”(literacy culture)的概念。“Literacy ”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即素养,如具备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它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

至20世纪70 ~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它的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家已经将媒介教育纳入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之中。我国的港台地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印度等也已经开始重视对青少年的媒介教育。

(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不同国家(空间)的不同学者和研究团体(人),在不同时期(时间),服务于不同需要(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界定。该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给信息素养下了如此的定义:“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在如何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中这一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17]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的定义:

“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18]

1992年Doyle在写给“全美信息素养论坛”的总结性报告中给出了定义,该定义在其后来的著作《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得到较为系统的阐述:

能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

能识别信息需求。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阐明问题。

能确定潜在的信息来源。

能形成成功的(信息)查询策略。

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技术访问信息源。

能评估信息。

能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组织信息。

能将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能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19]

这些内容可以说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也包括实施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

(3)“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异同比较

img48

从这两个术语诞生的年代看,两者之间相差将近50年,而这期间正是媒介技术得到大发展的时期,卫星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都从实验室走向了社会,这时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运用好这些技术的问题,所以在1974年美国学者就提出了信息素养的问题。而反观媒介素养的提出是由于当时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学者对电视和电影暴力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被誉为传播学研究的13大历程之一。由此可见,当时传播学界关注的媒介的社会影响,是对媒介的一种反思,在这样一个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素养的问题。所以一个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另外一个是在反思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两者的着眼点并不一样。虽然着眼点不同,但是我们从这两个术语的基本内涵来看,他们之间还是有着基本共同点的。两者都把信息素养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内涵,只不过强调的范围有差异,角度有变化而已。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根据《教育大辞典》对媒介的解释,媒介素养应该包括信息素养,而根据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又发现信息素养包括媒介素养,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事情。怎样才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呢,按照普遍认可的媒介的定义,媒介既包括载体也包括信息,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而且还可以相互转化,在考察媒介对人的影响时,信息可以转化为载体,我们从载体是人的器官的延伸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媒介;同样当考察符号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时,我们又可以把载体转化为各种符号,各种媒介实际上就是社会符号系统的标志。因此媒介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信息素养,因为不管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媒介和信息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媒介这个统一体。因此这样来分析的话,就可以把两者统一起来,把发展中的要求以及对于发展中的反思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明白信息技术既有促进学习的功能,同时它也有可能使人们沦为新技术的奴隶,沉湎于其中而丧失创造性,也会改变教育技术领域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网络上瘾,缺乏足够的方法和策略的尴尬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