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话类双语节目《国际双行线——我要创业》

谈话类双语节目《国际双行线——我要创业》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欢迎收看国际双行线。(旁注)主持人汉英双语开场,简单、直接地进入嘉宾介绍这一环节。中国南京人,今年29岁。(旁注)唐越,一个有着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经验的中国青年,回国创业,敢于冒险,却不失理性和中国人传统。他代表了一批成功自主创业的有留洋背景的中国青年。一年以后,公司关闭,他进了美国最大的企业之一——通用电器,任职雇员。

第三节 谈话类《国际双行线——我要创业》

主持人:[汉]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国际双行线。[英] Welcome to our show!今天我们台上这几位嘉宾,都有点相似,都很年轻,而且都是男性,那我先请他们自报一下家门。给我们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你们都在哪里工作,多大岁数,好不好?请这位先生,请。

(旁注)主持人汉英双语开场,简单、直接地进入嘉宾介绍这一环节。节目设置的嘉宾不仅仅是选几个中国人和外国人那么简单,嘉宾有权威性和代表性,通常是引导一种观点的典范。嘉宾之间既有共性又存有不小差异,思想表现上显得错落有致,参差互补。

唐 越:[汉] 我姓唐,叫唐越,英文名叫……中国南京人,今年29岁。我去年创立了一家公司叫e龙,elong.com。

主持人:[汉] 观众席上有很多观众听了e龙以后都“哇”了一声,你在那个公司的职位是……

唐 越:[汉] 我是e 龙公司的创始人,现在也是e龙的董事长,并且也是e龙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旁注)唐越,一个有着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经验的中国青年,回国创业,敢于冒险,却不失理性和中国人传统。他代表了一批成功自主创业的有留洋背景的中国青年。

(旁注)一个带着激情与梦想来华创业的叛逆的英国青年,代表了一批英美文化浸染出来的这个年龄段的西方青年人。

主持人:[汉]好,谢谢!

Byron :[英] OK , 我叫 Byron Constable,是“互动行销”公司的创始人。我们公司是三年前创办的,现在有60多人。

主持人:[英] 谢谢!欢迎来参加我们的节目。

主持人:[汉] 刚才那两位嘉宾都是两大公司的创始人,这位嘉宾,您也是……

王 林:[汉] 我不是公司的,我是……哦,咱们是同行,《北京青年报》的要闻版的编辑,我叫王林。

(旁注)一个按照传统就业模式创业的青年——纯粹本土成长、记者身份,仿佛与自主创业这个话题关系不大,代表中国新文化背景下熏陶出来的传统知识青年。

主持人:[汉]刚才你说你是29岁,[英] Byron 你多大了?

Byron :[英] 31岁。

Byron :[汉]32。

(旁注)主持人双语并举,提问从中国嘉宾迅速过渡到外国嘉宾。

主持人:[汉] 32,那这两位嘉宾他们年纪都比您小,而且现在都是各大公司的创始人,您是不是听着觉得有点刺激呀?

王 林:[汉] 不刺激吧,我觉得这很正常!

主持人:[汉] 怎么讲哪?

王 林:[汉] 我……我认为做……做媒体,可能将来的机会可能更多,你行业不同,他的机会出现的时间可能不同。

(旁注)主持人设置了“交锋”的玄机,提问略显生硬,但抓住了三位嘉宾在创业上的重要差异提示观众。

主持人:[汉] 所以你现在很满意自己的工作。

王 林:OK!

主持人:[汉]好,谢谢!欢迎你来参加。

主持人:[汉]我也给观众朋友介绍一位我自己的朋友,他的名字叫……他跟这两位先生很相似,都在创建自己的公司,那我们记者特别去美国采访了他,让我们来看一段他的生活的小片子。

(旁注)国外实地采访,全面服务于要讨论的话题,这是现场观众的一种“视线”的延伸。

短片VCR画外音:[汉] ……一个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乡村的青年。11岁时,格雷格在父亲办的小商店里打工,每天挣20美金。18岁那年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岁上大学,21岁退学。在此之前,他成立自己的第一家计算机公司。一年以后,公司关闭,他进了美国最大的企业之一——通用电器,任职雇员。10年以后,他出人意料地结束了工资优厚、生活安逸的雇员生活,再次做起了自己的老板,公司的名字叫……

(旁注)VCR轻松的音乐垫底,突出人物的活力与个性

(旁注)国内、国外、棚内、棚外相连接的手法更加突出“国际”与“双行”的特色。

格雷格:我小时候,特别想当音乐家,但是当音乐家没钱。幸运的是,我后来选择了计算机,这个行业很赚钱,但这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给自己干,我就是想多要点。

记 者:[英]想多要点自由还是多要点钱?

格雷格:[英] 都想要。钱多了,自由也多了。

画外音:[汉]格雷格第一笔生意是他在通用的老板给他的,这笔生意让格雷格赚了一大笔钱,他立刻买了一幢他喜欢的房子,他的办公室就在这座房子的二层,他有十几个员工,分散在这个城市的各个地方。他们一星期或半个月见一次面,更多的交流和工作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这一天,格雷格约了一个客户见面,但是等了许久客户没有来,电话里说有事不能来了,格雷格说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格雷格:[英]我最大的压力是……现在我得对许多人负责,不仅仅对我的家人有责任。对其他家庭也有责任,我得保证每个人都有活做,能继续为我工作。我得保证他们在做完手中项目的时候,我能立刻找来新的项目,这样他们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一个项目。将来我怎么也得从这些事情中解脱出来,找一些人替我做这些事,我不应该总停留在这个阶段。

画外音:[汉]格雷格最大的苦恼不是没有生意做,而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因此失去客户,这些矛盾解不开时候,他常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格雷格:[英] 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找到最合适的人来做项目,我付高薪给他们,以便能留住他们。除此之外,公司也得挣钱,维持运转,吸引更多的客户。我喜欢乡村,我不喜欢大城市

(旁注)格雷格那种纯粹基于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而创业的动机把“自主创业”这个充满挑战与辛酸的话题变得轻松自然,使谈话节目现场气氛一下子灵活宽松了不少,为现场谈话奠定了色彩基调,可以使节目现场预热,让嘉宾和观众自然地进入状态,打开话匣子。

画外音+音乐:[汉] 格雷格喜欢乡村,喜欢马,喜欢音乐。如果你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打手机都找不到他时,他肯定在喂马,或者和朋友在音乐室里唱着歌,喝酒。格雷格有个愿望,他要……公司做得非常出色,然后卖掉。

(旁注)主持人从短片过渡到现场,衔接很自然。

主持人:[汉] 可惜啊,格雷格今天不能来参加我们的节目,因为他要带他的女儿和他的两只猪去参加一个表演。那格雷格在我们这圈朋友里,大家都挺羡慕他的,觉得他有点传奇。他没有大学文凭,而又在这么年轻时做了自己的老板。[转换成英语问] Byron,我知道英国人跟美国人有很大不同。

(旁注)主持人双语迅疾转换,比较着去问英国的Byron,这一美一英两个创业青年之间冲突欲起。

Byron :[英] 对,我们英国人很牛。

主持人:[英] 像片中美国人那样,退学创业,你肯定不会这么做吧?

Byron :[英] 但实际上我就是这么做的,我以前自我感觉特别好,不愿意听老师唠叨,我最烦的就是听老师在课堂上讲怎么做生意。

(旁注)遗憾的是,这段视频只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由于美国的格雷格没有到节目现场,可能产生看点的“冲突”火种就此熄灭,没有下文。

主持人:[英]这么说你跟他有着相似的经历。

Byron :[英] 非常像,只不过我比他更有闯劲儿。

主持人:[英] 你比他更强,那么你也没有完成大学的学业?

Byron :[英]是这样。

主持人:[英] 你第一次自己做生意是什么时候?

Byron :[英]我18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了,那时我正在上大学,没钱跟朋友一块儿出去玩儿,一块儿喝啤酒,所以我得让自己兜里有更多的钱。我决定开个门脸儿,卖……特别好玩儿,卖古董皮箱,给那些来伦敦的日本人。

主持人:[英文插话]是真的古董吗?还是旅游纪念品?……就想着挣钱了。

Byron :[英]那我就不管了。其实就是好玩儿,也想认识其他做生意的人,想看他们是怎么做生意的。

主持人:[英]你的这个生意做了多长时间?

Byron :[英] 大约三个月左右吧。

主持人:[英] 怎么这么短呢?

Byron :[英] 因为日本人不到伦敦来了。

主持人:[英]是不是你把假货卖给了他们?

Byron :[英] 可能吧,所以他们就去别的地方了。我18岁的时候做过一个梦,那时我还在英国,我梦见自己能说中国话。真的,不骗你。在这个梦里还有好多中国人。

主持人:[英] 没准儿你上辈子是中国人。

Byron :[英] 有可能,我把这个梦跟我妈妈说了。我说:“妈,我要学中文”。她立刻给了我一巴掌,说:“别傻了,英国人不说中国话。”

主持人:[英] 怎么会这样呢?

Byron :[英] 英国人有个传统,我们从不学其他什么东西,除了你知道(已经有的那点东西)。

主持人:[英]所以你属于标新立异的,比起那些传统的英国人来说。

Byron :[英]是的,而且我很执着,我偏要看看这事能不能成。

(旁注)主持人点明Byron的特点,不受传统束缚,是一个叛逆的英国青年。

主持人:[英]你主要啊是想证明自己?

Byron :[英]是的,我想看看这事到底行不行,如果有人跟我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我就要试试看。

主持人:[英]OK.

Byron :[英]所以我先在伦敦的一家中国餐馆打工,我还在那儿学会了炸豆腐

主持人:[英]这是个很好的开始。

Byron :[英]对,那时我想如果我到了中国,又找不到工作,至少可以去餐馆打工。

主持人:[英]我听说你还有一手绝活儿,令人赞不绝口。

Byron :[英]对,就是变魔术。以前我管这叫,但现在我把它称做生意工具,或者说生意技巧。

主持人:[英]生意技巧?

Byron :[英]对,生意技巧。

主持人:[英]“生意技巧101……魔术”。

Byron :[英]没错,这很实用,当你和一个公司掌握实权的人谈话,而他又没有很多时间听你谈时,最重要一点,让他能够记住你,不然下次你打电话来的时候,他已经忘记你是谁了。

主持人:[英]你为什么不试试,吸引一下在座各位的注意力,向观众朋友展示展示你的技巧。

Byron :[英]可以,我只需把外衣脱下来,要吸引注意这很容易。

主持人:[英]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会决定是否把它播出去,掌声鼓励。

Byron :[英]我曾用过的最简单的一个技巧,是在向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不知道哪台摄像机在对着我,向人递名片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当你去拜访别人时,你的名片通常是你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我经常这样递名片,这边的观众,那边的观众,可能会看得比较真,揭穿我的把戏。

(旁注)主持人及时抓取细节——请嘉宾现场表演递名片魔术,一来活跃现场气氛;二来表现Byron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与客户沟通的技巧。潜台词告诉我们:技巧与信念也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因素。

(旁注)嘉宾谈兴很浓,高潮迭起,这与主持人双语快言快语的激发不无关系。正是主持人灵活、快速的双语应变能力使原本充满挑战和辛酸的创业话题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主持人:[英]坐在边上的观众把眼睛闭上,假装什么也没看见。

Byron :[英]你递名片的时候,先拿出黄色的这张,然后这么一弹,把这张白色的递给他。他突然看到这张,哇!(颜色)变了,他会翻来覆去地看,想这太奇怪了。

主持人:[英]太棒了,再来一遍,再来一遍。

Byron :[英]好的,我来一遍慢动作的,这样你们就不用再编辑了。[笑声]

主持人:[英]太棒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但这确实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相当不错。

Byron :[英]要是演砸了我就脱衣服。

主持人:[英]我们可以把这一段跳过去了,然后你来到了中国大陆,那是什么时候?

Byron :[英]是三年半以前。

主持人:[英]你来这儿是为了创业吗?

Byron:[英]不是的,我是由一家香港公司派过来开办分公司的。特别没意思。有人问我有没有能力自己在中国开一家公司,那时候我还不会讲中文,所有人都说,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开公司是不可能的。当我听到“不可能”这个词儿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得做这件事。

主持人:[英]所以你到中国来,再一次做“不可能”的事。一句中文也不会说?

Byron :[英]对,不懂中文。我犯的最大错误是因文化差异而起的。我的英文名是Byron,我请人给我起一个中文名字,他们就给我起名叫“白人”,白色的白,人民币的人,当时我不是冲着“人民币”才叫这个名的。对我来说这个名字念起来很容易,所以我这样介绍自己,我是白人,很多人就会回答说,我是“黄人”。我就想,哇,很多中国人的名字都是一样的。我还琢磨过,但没弄明白。

(旁注)Byron初来乍到,一个小误会正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亮点。“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双语谈话节目中,是双语谈话节目主持天生的优势,充分利用它,节目一定好看。

主持人:[英]现在你知道了,学点儿中文非常重要,如果你要在这个国家工作的话。

Byron :[英]对,我怎么也忘不掉这个错误,所以我就改名叫康博了。

主持人:[英]康博,是个很不错的中文名字,很有意义。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

Byron :[英]“互动行销”。这是个新领域,可能很多人还不太理解。

主持人:[英]你以前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Byron :[英]没有。

主持人:[英]你对这个特殊领域毫无经验,又几乎不会讲中文,那么对你来说创业肯定很艰难了。

Byron :[英]你还忘了,我没有钱。

主持人:[英]那么你到底有什么呢?致使你认为你可以创业,除了你要做“不可能的事”这一点。

Byron :[英]我只是相信在中国这件事肯定得做,如果我觉得有什么事是必须得做,而又没别人做过,我就认为不管别人做不做,我要做。

主持人:[英]这么说你很有眼光

Byron :[英]其实我知道我做不了,但我知道我可以找到能做的人。我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一半在于在这个公司工作的人,另一半在于这个公司的一些蠢人们,他们坚信这事肯定能做成。所以技巧和信念,共同推动一个公司走向成功。

主持人:[汉]唐越,你是哪一半?他刚才说这个公司有一半的人是要有一个信心,有一个远见,这个事情一定能做成功。另一半的人是真正去做这件事的人,你是哪一半?

(旁注)至此主持人和外国嘉宾互动长达6分钟,双方很合拍,也很投入,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主持人似乎完全忽略周围的人,在这样一个“群言性”谈话的场合,主持人长时间陷入与英国嘉宾英语对话氛围中,对于大多数不懂英语的中国观众和嘉宾而言,是一种冷落。此时,主持人进行双语调控,即及时调节控制双语的比例,非常必要。

唐 越:[汉]我是两者都是吧。

主持人:[汉]什么时候创建的这个公司?

唐 越:[汉]公司是去年7月1号创建的,距现在大概10个月左右吧

主持人:[汉]你在做这个公司之前是做什么的?

(旁注)主持人立即用一个“推进式双语转换”汉语接过Byron的话头,递给唐越,“你是哪一半(即哪一种创业者)”自然引出唐越创业的经历。

唐 越:[汉]在这个做之前,我在美国华尔街做投资银行。

主持人:[汉]做了多久?

唐 越:[汉]投资银行可能做了5年。

主持人:[汉]那在做投资银行之前哪?

唐 越:[汉]在美国读书和打工。

(旁注)而接下来的遗憾是,主持人对唐越一味跟进式追问,没有完整、细致的计划将对话上升一个层次。主持人给嘉宾一个问题,不是要得到一个简短的答案,而是要将嘉宾带入一个更为深入的对话境界,因为观众永远希望可以深入了解嘉宾不为人知的信息或故事。提问有深度,节目才有吸引力。

主持人:[汉]再之前呢?

唐 越:[汉]在中国读书。

主持人:[汉]再在之前呢?[笑声]

唐 越:[汉]这个……我在这个中国南京长大。

主持人:[汉]所以你在美国的华尔街上拼搏了5年。

唐 越:[汉]对,工作了5年。

主持人:[汉]5年的时间,那你在离开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

唐 越:[汉]我主管我们公司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部。

主持人:[汉] 那你手下有多少员工哪?

(旁注)至此,主持人一直没有从刚才与Byron对话快言快语的英语语境中走出来,无法摆脱之前与Byron交流的心理速度和言语惯性,频频打断或质疑,语速和节奏仍很快,与唐越沉稳、温和、内敛、缓慢的语速不合拍、不和谐。唐越对于主持人的提问只简单回应几句,没有精彩的情节展开。可见,主持人在中外两位嘉宾之间无意识、无针对性的双语转换,导致她没有去适应中国嘉宾的言语习惯和审美习惯。唐越应答不积极,和主持人的互动削弱,没有精彩的故事,难以出现交锋和亮点。

唐 越:[汉] 手下……华尔街并不是一个人海战术的行业,所以我手下大约有二三十个员工吧。

主持人:[汉] 现在手下有多少员工?

唐 越:[汉] 现在手下接近400个员工吧。

主持人:[汉] 400个员工?

唐 越:[汉] 对,对。

主持人:[汉] 那就是说在一年多以前,你只是一个二三十个人的老板,现在一下子变成400个人的老板,你觉得自己行吗?

唐 越:[汉] 我觉得我有能力将这个公司从3个人的公司,在10个月前创始到一个400个人的公司,我觉得我就有能力管理这个400个人公司。

主持人:[汉] 那你觉得你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跟你的同仁不同,能够今天做这个400多人公司的老板哪?

唐 越:[汉] 第一个,你对未来要有一个非常坚定的看法,想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事情。 Byron先生说一件事情,有人对他说这件事impossible,他一定要去试试。而我想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这种impossible,因为我不会做这种impossible的事情。我只要做,那样事情就会是possible的,就是……

主持人:[汉] 刚才我们片中的这个主人公说到,他创业一方面是为了钱,一方面是为了自由,

因为他觉得钱能给他带来自由,你觉得你创业最重要的是为了什么?

唐 越:[汉] 我想,在中国,大多数人出于我们知道的传统的教育可能并没有这个luxury,追求那种自由。其实很多人也想,我也愿意大一或高中一毕业,我就不读书了,到一个……去滑雪去,去做摇滚乐歌手去。今天确实很多中国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每个人,你也想去追求一个完全的世俗所谓的成功,也是很有局限的。对如何在一个自由和一个传统社会所认为的成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汉] 所以你创业是为了找这个平衡点?

唐 越:[汉] 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做我自己最喜爱做的事情,而我今天非常凑巧的是我做的我最喜爱的事情是如何去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主持人:[汉]你觉得你每天都在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唐 越:[汉] 我觉得我每天都在试图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笑声及掌声]

主持人:[汉]那王林你在《北京青年报》做了多少年了?

王 林:[汉]10年。

(旁注)此时,主持人双语穿梭,让两嘉宾王林和Byron之间有了交流。可见双语调控现场的能力较强,能迅即抓住一些差异和冲突点,使节目有起伏变化。

主持人:[汉]10年。[转英语]10年, 对Byron来说一定不可思议,因为他不断地换工作,周游世界各地。[再转汉语]你能不能给Byron解释一下,怎么能在一个地方一呆就呆上10年?

王 林:[汉]坐在办公室,然后愿意工作,然后再回来领钱,然后再去。事实是这样。

Byron :[汉]有稳定的生活。

王 林:[汉]在我毕业的时候,大概是90年代初的时候。毕业的时候,可能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一个职业,就是做一个记者。当时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句话,说什么是记者呢?记者就是坐在那个历史剧场的最前排,然后他在看着一幕一幕这个历史的话剧在上演,这么一些人。这个说法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就选择了这个。我觉得是这样:人,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特制的,可能是上帝安排的。他可能是在某一个行业里头弥合得最好,吻合得最好。如果每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一个职业的话,不要随便去动它,比如说我选择了做传媒,我个人认为除了这个努力以外,也需要一些天分和一些天生的一些素质。[主持人插话:所以你觉得你非常有天分。] 我觉得弥合的非常好啦,我觉得这可能是,可能是生下来就应该做这一行。因此我就干这行,我不愿意转行。

(旁注)主持人没有纠缠于创业的概念和成败,而是打开一个新角度,让网络媒体挑战传统媒体,抓住王林和唐越同一工作性质不同领域的冲突,步步紧逼,接下来的几轮冲突对话很吸引人,但是从整体看,易让人失去重点和焦点,将主题模糊化。王林是“我不做老板”的典型代表。但是在后来的交流中,主持人把王林定位在“坚守传统媒体的媒体人”,将主题偏离到从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比较上。

主持人:[汉]那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好像这个传媒界最近被这个网络创业大风也吹得有一点,有一点摇动。有一家报纸我记得报道说曾经有80%的业务骨干都去到了一家网络公司,担当他们那边网络内容的编辑工作,你有没有被这种风吹过?

王 林:[汉]当然,这个……社会上,我就在风口浪尖,每天都在风口浪尖,什么风都可以吹,首先要吹到我,然后才能吹到在座的各位。我觉得是这样,网络现在的问题是它刚刚开始,可能势头很猛,但它也在震荡,现在确确实实是非常高的一个震荡期。我不否认现在网站很多人都在挖做新闻的编辑,但我觉得再等两年可能会更好。

主持人:[汉]有一句投资方面的话,就是说越大的风险才能得到越高的回报,那么往往在这个非常颠簸的时候,很多人愿意投身进去,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时候虽然危险大,但今后的回报也特别大。

王 林:[汉]中国人有句话,在麻将桌上有句话,就是说先赢是纸,后赢是钱。[笑声和掌声]

主持人:[汉]你的意思是不是觉得唐越现在在挣的是纸啊?做的是纸啊?

王 林:[汉]应该这么看,就是说如果说一个创业,我想大家都在创业。如果说结业的话,我想大家都二三十岁,应该再过二十年才买单,那样大家再来评分创业成绩如何才最好。[掌声]

主持人:[汉]唐越,你觉得你现在是在做纸还是在做钱呢?

(旁注)主持人激发善谈却不健谈的唐越自我评价。

唐 越:[汉]做纸和钱都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最主要的原因是假如每个人都坐在这都等待有某一个东西二年之后,三年之后成熟了,这个东西永远都不会到来,这个社会之所以往前发展,就是永远有的人敢于去想一些新的东西,总有些人敢于做新的东西。而我们就是少数去尝试这些东西的人,所以刚才王先生也讲到,他是站在风口浪尖上,每天被各种各样的风去刮,而我们就是产生这些风的人。[掌声]

王 林:[汉]我的这个特征,可能是我的内容本身充满了刺激,他每天活的都不一样,每天要碰到完全全新的事情。我刚才说了我的刺激是在于我永远能在第一排,去目击这个世界上都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的一篇报道能改变这个人的命运或者说帮他呼吁如何如何,传统媒体的力量就在于此。传统媒体现在唯一我觉得能够强大,还能够超越他们的威力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干预力比他们高。我指的是新闻这个领域,这个某种意义上也是自己的一种成就感,或者说是一种刺激。那我去年去南斯拉夫,我觉得那也是一种刺激,我去的时候2天以后南斯拉夫才宣布停火,那么到那个地方你目击他们在战火中的那种生活也是一种刺激。今年年初我们去东帝汶,去做中国的维和部队的采访,看着跟越战片一样,我觉得那也挺刺激。[笑声和掌声]

(旁注)一个说自己是“每天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一个反驳说自己就是“产生这些风的人”,互不相让的辩才表现出中国文化浸染下的绅士风度。很有看头。

主持人:[汉]所以你在过自己最希望过的生活。

Byron :[英]我能问一个问题吗?如果有人给他2000万美元,说,好现在你来开一个互联网公司,他的反应会是什么?

王 林:……

主持人:[汉]你看,王先生,是2000万美元,让你去开一个网络公司。这是他的问题。

(旁注)Byron插话很及时,让节目回到主题上来,刺探王林对创业的真实态度,达到了收拢话题的效果。对于Byron突如其来的英语提问,同传翻译不及时,嘉宾王林没有即刻反应。

王 林:[汉]他说让我2000万美元去开网络公司,问题是我不太懂网络这块。[笑声]

主持人:[汉]所以2000万美元对你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吸引力。

王 林:[汉]如果给我2000万美元让我去目击世界上所有新闻热点,让我去跑的话,那我会很乐意。

(旁注)主持人迅速进行现场口译,汉语及时补充弥合现场交流空白。

主持人:[英]Byron 是不是有人给了你2000万美元,所以你开了一个互联网公司?

Byron :[英]不,我想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买辆法拉利,然后再去开一家公司,我问这个问题是出于好奇。[笑声]

(旁注)接着,主持人立即转换成英语反问Byron,Byron的回答却是买一辆豪华轿车。现场笑声不断,高潮迭起。

主持人:[英]唐越刚才说了他创业的动机,你创业的动机是什么呢?你的目标是什么呢?钱,自由?

Byron :[英]绝对不是钱,我的理想是对世界有影响力,我最崇拜的人不是著名的商人。

(旁注)正是这个双语及时转换,使得中国人和西方人眼中的价值观差异再次发生有意思的碰撞。

(旁注)主持人让Byron讲述自己的偶像——中国魔术师陈灵苏,意图是好的,故事叙述生动,但有点儿跑题。主持人没有打断他,而是逐渐引导他回到主题上,时间上应该还可以压缩。

主持人:[英语插话]谁是你最崇拜的人?

Byron :[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魔术师,他叫陈灵苏(cheung lingsoo)。可能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他。在英国,他是最著名的中国魔术师。1892年他离开中国,游历世界,到了英国,他变的戏法很神奇,并因此成名,而他的结局很悲惨,我说说他的故事。这个戏法很简单,他站在舞台上,他的妻子拿一把枪,在枪里放一颗子弹,她走到观众中间,让一个观众向陈开枪,而他能把这颗子弹挡回去。问题是后来陈灵苏有了外遇,他太太知道这事以后,她再次走到观众席中的时候,就在枪里放了一颗真的子弹,把他打成了碎片。

主持人:[英]你是因为这个才崇拜他吧。

Byron:[英]对,我想是吧。但是这样你可以非常出名。

主持人:[英]你的目标就是要对别人产生影响力,而不是赚钱?

Byron:[英]不,钱对我不是很重要。有一句名言,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如果你有影响力,人们会永远记住你,你令他们欢喜,你让他们悲伤,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主持人:[英]我觉得你有潜力成为职业魔术师。

Byron :[英]是的,但问题是大多数职业魔术师都很穷。

主持人:[英]但是刚才你说你不是为了钱工作的。

Byron :[英]是,但是我妈妈总在我耳边说这些。

主持人:[英]你不会做职业魔术师,是因为这个职业挣不着钱,但你又说你创业不是为了钱,这里头有点矛盾。

Byron :[英]我希望能像大卫·科波菲尔那样,既有钱又有影响力。

(旁注)主持人英语游刃有余,对西方语言方式很了解,与Byron的对话多了几分默契。她不断向Byron发问,如连珠炮地追问出他“创业的动机”;主持人语言节奏非常快与Byron快言快语的英式发音节奏很合拍,两人对话有推进感,在听觉上也很紧凑。

主持人:[英]这么说你确实想挣钱。

Byron :[英]你知道,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把一切都抛至脑后。

主持人:[汉]唐越,听起来在做CEO好像这个生活很辉煌,名字也很响亮,有没有不顺的时候?因为我觉得你的经历听起来太顺了。

唐 越:[汉]没有,一定是有不顺的时候。

主持人:那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最黑暗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在你这个一年多创业的一段时间里。

嘉 宾:[汉]我们从一个月之内,公司从50个人发展到一百三四十个人的时候,在一个高速竞争的行业中,那么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大家在做同样的事情,由于速度之快管理上必然出现混乱,必然在公司的定位中出现不明确的时候,那个时刻自然也就是公司的员工,公司的每一个人对于公司的未来是否有信心的时候,这个也是真正决定了一个公司的领导者和公司的决策者是否能够坚定往下走的时候,而我们非常欣慰的是我们跳过了那个阶段,今天我们公司比以前任何一刻都更为坚强。

主持人:[汉]那个时候到底有多黑暗,我想知道一下?

唐 越:[汉]我每次出差,总是要打开我的网站看一看,不管出于某种原因e龙网站一起不来,我非常的害怕,觉得网站会永远起不来了。就觉得公司确实会失去了。

主持人:[汉]你让我想起了英特尔公司的总裁……他曾经说过,[英] 忧患与生存同在。

唐 越:[汉]我与忧患同在。

王 林:[汉]刚毕业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吧,我有一年失业。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大学毕业就失业这当时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所以家里头也没办法,那时候可能是我最黑暗的时候,那时我大概一个月……

主持人:[打断、插话]那时候你没想到创一下业呀,一年的时间。

王 林:[汉]只能是给一些媒体写一些稿子,挣一点稿费。最惨的时候是一个月我大概挣了25块钱,那是最惨的时候。

主持人:[汉]那个时候怎么不想去做点小买卖,多挣,比25块钱多挣一点。

(旁注)主持人打断嘉宾过早,急于拉回到主题上,探听他关于创业的选择。

王 林:[汉]哦……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去办照,但我想,这个创业怎么去理解。我得承认传统媒体不太关注创业者,它更关注成功者。但我不能理解,就我接触到的可能也是我个人的一种偏好,我接触大量的辉煌过,然后急速地又衰落。原来有一个很厉害的一个公司,叫巨人集团,就是史玉柱的公司,那个史玉柱我很熟,而且在他辉煌的时候,我去采访他没有采访得到;当他完全失败的时候我去采访他,然后我和他谈了2个小时。

主持人:[汉语插话]他们失败的时候,接受你采访的时候,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王 林:[汉]我觉得对于我来说采访一个失败者比采访一个成功者更具有挑战性,更刺激。就是……

主持人:[打断、插话]更刺激?

王 林:[汉]对,因为,因为我,我,我大概我能够总结出失败者,中国的企业的失败者,有一个相对来说是共同的一个毛病,就是……

主持人:[打断、插话]是什么呢?

王 林:[汉]他们认为在一个行业里成功了,然后他就可以做所有的行业,这是第一;第二,他们认为,他们是打工的出身,他们是技术人员,一旦成功了,谁都可以去做老板,这又是第二个误区。不是所有人都能当老板的,不是所有人……

(旁注)主持人试图引导嘉宾谈谈自主创业之艰难。谁知嘉宾思路还是没有跟着主持人思路走,主持人的插话无效。(如文中所标识的)多次意义不大的插话,打断嘉宾。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说,“谈话的首要规则是听,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谈话者,你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好的听者”。主持艺术一定是倾听的艺术。主持人要让给嘉宾、观众一个空间,他们才会还你一个精彩的世界。

主持人:[打断、插话]那你觉得唐越能不能当老

王 林:板?

[汉]因为我跟他第一次见面,我没办法去评价一个我第一次见面的人。我只听他的

主持人:经历。

(旁注)节目让王林作为比较中立、客观、理性的第三方观点出现,这样的设计给人客观、宽容的感受,不会给观众一个圈套感,说教感。

[汉]那唐越觉得他刚才说的失败的那两点

唐 越:你同意吗?是不是一个企业家的通病呢?[汉]我觉得非常认同,特别是第二点,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很多失败者

主持人:确实他们从来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唐 越:[汉]那你有局限性吗?

主持人:[汉]我也有局限性。

唐 越:[汉]跟我们讲讲。

主持人:[汉]但我可以通过招来别的更好的人来弥补我的局限性。

唐 越:[汉]那你跟我们讲讲你的局限性是哪些方面?[笑声]

主持人:[汉]我今天的局限性可能是在于互联网这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中,我并没有时间去学我想学的东西,这一刻就需要曾经做过这些事情的人去帮助我去完成这件事情。我从来没管理过1000人的公司,我从来没有管理1亿美金销售额的公司,我从来没管理过一年有5000万美元预算的公司,这一刻假如正常时刻我可以学会,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没有那个时刻,所以这就是我的局限性。我就找来最好的人,曾经做过这些事的人帮我管理,所以这点我能认识到我自己的局限性,我能愿意把这个让出去,这点就是优点之处吧。

主持人:[汉]局限性也是你的优点。

主持人:[汉]那我们刚才也听了台上几位观众讲了他们创业初期的一些故事和他们的一些沉浮,那我想,不知道在场观众朋友们是不是有些人非常向往唐越和Byron他们这种创业,这种在风尖上的生活,是不是有些人会更向往像王林一样扎扎实实在一个公司做10年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这种生活方式。

观 众:[汉]我想问一下唐先生,当你想去创业的时候你考虑最多的是什么?

唐 越:[汉]我想最多的就是我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可能和大多数人不同,你想的太多的话,这件事情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就把你自己想的觉得不应该去做这样的事情了。所以我决定创业,我就花10分钟20分钟,决定去做了。

主持人:[汉]那我不知道这小伙子是不是问这个问题,自己也想像唐越一样去创业呢?

观 众:[汉]我想将来也许我会吧,将来时机成熟了,我想我会做自己的事业的。

主持人:[汉]准备像唐越一样?

观 众:[汉]我想会做的比他还大。[笑声和掌声]

观 众:[汉]那我问王林,因为我知道《北青报》在咱们年轻人的心目中那是无冕之王之王,我想有您这优越的地位,您肯定不愿意去创业吧?

嘉 宾:[汉]如果说你理解的创业是我没有做因特网,可能是我确实不了解现在最流行的www.com对我有多大诱惑。我慢慢儿去摸索它,对吧,但是你要说,我觉得这个创业怎么去理解的问题,我有这方面的天分,我没有经营的天分,我自认为我不可能是老板,我不做老板,我就做一个踏踏实实做一个技术人才,技术专才,我认为这也叫创业。

观 众:[汉]就是刚才王先生说了很多他工作中刺激的事情,我想创业这种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它是一种非常刺激和精彩的生活方式,我想问你在你的工作中最刺激最精彩的事情是什么呢?

Byron :[英]我的工作就是到各个公司说服他们去做那些他们不相信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把一只大象刷成粉红色,那就是我要说服客户去做的事。

主持人:[英]何不试试劝说一下王先生呢?他认为他做不了企业家,说服他,让他认为自己行。

Byron :[英]好,你知道,这需要几个步骤。

主持人:[英语插话]给我们讲讲几个步骤?让我看看你如何?

Byron :[英]第一步,他应该先收钱。当然我想起我去年做的最刺激的一件事,我被邀请出席china.com组织的一个会议。每个出席的公司,都用普通的固定格式介绍自己,而我当时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我们决心做得与众不同。于是我先向各位做了通常格式化的介绍,然后在最后结尾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封电子邮件,说我被邀请去北京的西山,音乐的声音变得很大,我在讲台上脱掉上衣,我的同事们走上来,把一辆山地车交给我,我于是赤膊蹬着山地车,从讲台上冲了下来,真富有戏剧性。

(旁注)节目过半,主持人无论是双语转换还是双语调控都很积极,因此,节奏感在节目的前半部分较好。一个话题到唐越那儿就显得理性且智慧;到了Byron那儿节奏就快起来,一问一答机智幽默;问到王林时节奏稍缓。正是在双语建构的冲突中,三位嘉宾之间碰撞出不同的魅力火花。主持人给人以双语自由驰骋之酣畅感,双语节奏变化较多,嘉宾们交锋频率较高,让观众在东西方创业观的交流中,愉快轻松地进行成熟、理性、开阔的思考。至此,中外文化差异在嘉宾交流中毫无痕迹地流露出来,对于自主创业的认识,观众有一定收获。

(旁注)主持人一段小结,转入节目的另一部分——关于“学生自主创业”的子话题。如果说三位主嘉宾已经是成功的典范,是过去式,那么三位学生创业,就是进行式。播放VCR,中国大学生创办公司的故事讲述,延伸出一个“学生创业”的子话题。

主持人:[英语插话]真富有戏剧性?

Byron :[英]是啊。

主持人:[英]至少你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Byron :[英]我确实说的很多,我在我公司里的职位是CSO,也就是“首席说书官”。[笑声]

主持人:[汉]台上三位嘉宾给我们讲述创业的故事,人们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有一批年轻人他们虽然年纪比你们小十来岁,但是他们的抱负却不小。那么让我们一起随着我们的摄像机去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的生活。

短片VCR画外音:[汉]这是一家由几个学生创办的公司,名叫学实创联。公司设在离北京大学不远的一座简易的宾馆里,公司的办公室只有一间,既办公又会客,与客户的谈判也在这里。他叫肖枫,是这家公司的执行总经理。这是他自己挑选的一张颇为气派的办公桌,桌上最醒目的就是这只酒杯,他说他喜欢有情调的生活。这天他很得意,因为他签成了一份协议。

肖 枫:[汉]从大二开始的时候,就有了强烈的那种(创业)意识。第一家公司它是一家大型IT产业的一个分公司,专门做校园这块,我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他感觉非常好,我们签订合同。他投资十万设立这样一个分公司,我们帮他全权运作,但是这公司运作的时间并不太长。也许是第一次开公司吧,除了那些新奇的感受以外,但是更多的是残酷的现实,例如资金的问题,财务管理的问题,你怎么协调好分公司与总公司关系的问题。第二家做的时间比较长一点,一年,差不多吧,一年。后来转到第三家,第三家就是我现在在的这家,因为现在第三家刚刚做起来吧,如果再失败的话,我可能不会再在大学生创业这块,我要冷静考虑半年,甚至一年,甚至我要考虑是不是退出这个市场。

画外音:[汉]肖枫去年从北大毕业,直接就当起了总经理,他说他就喜欢给自己干,给别人打工没劲儿。这天本来约好了与一家国际咨询公司谈合作意向,但对方似乎热情不高,会谈取消了。不过没关系,决不会让自己闲下来的肖枫决定去一家网络公司闯闯,运气不错,又签了一份协议。

肖 枫:[汉]我善于看到一个最有前景的东西,我认为它最有前景,而且事实能证明,它是最有前景的东西。我能把它分析得很透,能很好地把它开发,能把它做得更大更好。我认为我具备这种眼光吧。将来我自信能上MBA教案。

主持人:[汉]这位就是我们刚才在屏幕中看到的肖枫,大家欢迎。[掌声]

(旁注)出VCR故事主人公到现场,设计初衷很好,现场的交流带来一些滑稽的喜剧效果。似乎在提醒年轻人创业幼稚、冲动和不切实际的一面。

主持人:[汉]肖枫,这是你第三次创业?

肖 枫:[汉]应该是吧。

主持人:[汉]前两次都有点挫折,是吧?

肖 枫:[汉]我认为挫折吧,可能就是,和人的一生(紧密联系),每个时代应该都有的。

主持人:[汉]失败是成功之母。

肖 枫:[汉]应该是这样。

主持人:[汉]所以这一次创业我还是挺佩服你这种坚强的毅力和决心的,能成功吗?这次。

肖 枫:[汉]我有自信。

主持人:[汉]跟前两次创业最不同的是什么?

肖 枫:[汉]前一次和两次我们做的就是像唐越他们做的那样,但是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非常大的、就是非常系统的、有益于国家的、社会和民族的那样的事情。

主持人:[汉]所以你前两次想做的事情是唐越做的事,结果让他做了。

肖 枫:[汉]差不多吧。[笑声]

主持人:[汉]你抢了他的机会。[掌声]

主持人:[汉]那你这次创业这个公司主要是做什么的呢?

(旁注)主持人第一次问肖枫公司是做什么的?

肖 枫:[汉]我们这个公司就是说,刚才就是说,大家可能也看到了,就是说我们这个公司就是别人没有的,别人没有想到的,我们想到了,而且我们把它实现了。

主持人:[汉]嗯。

主持人:[汉]到底是什么?

肖 枫:[汉]我认为一个人创业,一定要把这个创业行为融合到社会,融合到这个民族和融合到国家当中去,就是,我认为就是说,你要给这个大环境,就是说……输送一种,就是说,那种,一种因素吧,我认为就是说……

(旁注)主持人第二次问他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主持人:[汉]观众朋友听明白了吗?我好像还是没听明白他到底做什么?

(旁注)主持人第三次问肖枫公司到底做什么?

肖 枫:[汉]我认为就是说……

主持人:[汉]你到底在做什么?

肖 枫:[汉]说白一点,我们就是在生产公司。

(旁注)主持人第四次问他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主持人:[汉]是不是人们所说那种孵化器,是这个概念吗?

肖 枫:[汉]我们的主要一块业务是这样的。

主持人:[汉]你帮人家组建公司,是这样吗?给人家出谋划策。

(旁注)主持人还在“耐心”猜测肖枫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肖 枫:[汉]是,有这么一块。

主持人:[汉]还有呢?

(旁注)主持人不惜时间引导肖枫说出公司是做什么的。

肖 枫:[汉]就是……但是我们也在不断地,我们培养人才和收集项目。

主持人:[汉]唐越,我不知道你听到他现在要做的这个孵化器,生产公司这个业务,你对他有什么评价?你觉得他能行吗?

(旁注)主持人仍在“耐心”追问肖枫公司在做什么。几回合下来,主持人终于明智转向,转问嘉宾对此作何评价。

(旁注)VCR短片记者已经采访了肖枫,主持人现场也追问了肖枫,至此嘉宾和观众仍不知道

唐 越:[汉]这个我首先并不是很清楚他具体去做什么。

主持人:[汉语插话]你也没听懂。

唐 越:[汉]据我的理解,一个孵化器的含义,就是说你需要带来两个最重要的资源,第一个你带来资本,第二个你带来经营经验。他们有一个非常强的团队,这些团队曾经组建过创建过一些非常成功的公司,这样子他们才能为一个创新的种子公司起到帮助。所以我想假如说你这个公司确实具有这些因素的话,你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孵化器公司。

主持人:[汉]你觉得你具备这两大因素吗?

肖 枫:[汉]我们具备,我们……就是……我们的经营团队,其中有我,而且就是……

(旁注)肖枫到底是做什么的,那么,主持人问肖枫一连串“低层次”的问题,其目的何在?十分钟过去了,主持人还纠缠于肖枫答非所问的细枝末节上,节目的节奏推进变得十分缓慢、无趣。

(旁注)当发言者有虚张声势的嫌疑,主持人应有判断,趁早打断、结束他的发言,或换个角度从另一方面引出话题。主持人一味地追问,反倒显得没主见,缺乏变通。

主持人:[汉]团队很强壮,那他说的第一点资本资金呢?

肖 枫:[汉]资本就是说首先……,我认为资本可以分为两种就是经营和经验,起码说从学实创联公司这一块我们认为我们是站在前沿的,但是我不敢说我们是最优秀的,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发现对手,应该是这样。

主持人:[汉]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对手,所向无敌,目前为止。

肖 枫:[汉]哦……这是你说的。[笑声和掌声]

主持人:[汉]这是我的理解。

主持人:[汉]王林你是记者,碰到这么有勇气的一位小伙子,不知道你有什么疑问没有?

王 林:[汉]最近我经常买那个体育彩票[观众笑]。所谓的创业不是时髦和流行,这有点像农村种西瓜,这茬儿的西瓜好卖了,明年大伙都去种这个西瓜,结果明年的西瓜砸手里了。

主持人:[汉]你觉得你在种西瓜吗?[观众笑]

肖 枫:[汉]我认为我在种西瓜的同时,我在做更多……更多其他重要的事情。

王 林:[汉]因为他非常年轻,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勇气来说,你是一流的勇气,但是……

主持人:[汉语插话]来我们都给他鼓鼓掌,勇气可

王 林:嘉!

[汉]但是勇气之后需要技巧和天才。我知道你在做划时代的东西,但是划时代需要你有天才,这我也知道,但是你还没有运气,还有一个创业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韧性。

(旁注)主持人的归纳语过于简单,容易误导观众:注重创业者过于自信、有勇无谋的品质。

(旁注)记者王林的客观评述和肖枫极主观的评价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主持人出面引开话题。主持人将问题抛给Byron,是Byron终于以西方特有的幽默方式轻松结束了这一轮冗余的对话。

肖 枫:[汉]我认为这两点我们都具备。

王 林:[汉]那你就能得到体育彩票的头奖。[笑掌和掌声]

主持人:[汉]Byron,你有什么问题问肖枫吗?

Byron :[英]没有,我就是想告诉这位先生,我觉得那个西瓜特别好吃。[笑掌和掌声]

主持人:[汉]我们观众朋友里还有一位朋友是来自视美乐公司的,视美乐公司,视美乐公司好像是第一家学生创业,然后成功地吸引到了国内风险投资的公司,是这样吗?

王 科:[汉]我想到底是不是第一这个很难说,因为据我所知,很多学生在大学里面就创立了他们的公司。

主持人:[汉]怎么在毕业之前就这么着急地创业了呢?

王 科:[汉]我并不着急,当时我已经在欧洲一家银行工作了半年,原来已经签了合同,毕业以后去那里工作,当时……

主持人:[汉语插话]那你怎么放弃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去创业?

王 科:[汉]因为当时看到这个机会以后,我感觉就是我的热情已经,前面的阻力已经无法阻挡我的热情。我愿意放弃一切去努力把它做好。

王 林:[汉]我觉得跟其他的学生公司相比,这个视美乐公司还是比较顺利的,拿到了第一笔的风险投资资金。我想你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下,你觉得是什么,这个公司的什么吸引了它的投资者能让你比其他人更顺,能进到这笔风险投资呢?

王 林:[汉]我觉得作为一个投资商,任何一个有钱的人,他要去投资一个项目,他最先看到的就是你能不能给他回报。

主持人:[汉语插话]你能够给他回报?

王 科:[汉]投资商他看的主要是两点,一个这个产品是不是一定有市场,就是一定能不能赚钱;第二点是不是有壁垒,就是你能做别人能不能做。

主持人:[汉]好,那我希望你越做越好。

王 科:[汉]谢谢!

主持人:[汉]谢谢![掌声]

(旁注)对于创业成功者代表王科的采访较简单,主持人欠缺有力的归纳总结,没有从这个正面的案例中深化一下主题。

主持人:[汉]我们还有另外一位同学,也是一个学生创业家,可是他的经历却没有像视美乐的这位同学那么顺利,这位同学就是施瑞明,大家欢迎!

施瑞明:[汉]大家好!

主持人:[汉]我知道你们创建的一家公司叫索澳,是吗?[汉]对,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吧,可能你介

施瑞明:绍不太清楚,我们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

主持人:[汉]你是多大岁数?

施瑞明:[汉]我今年21。

主持人:[汉]开始是为了什么去创办这家公司的?

施瑞明:[汉]那就讲讲我的经历吧,那估计是在我刚上大三的时候,那时侯可能唐先生正在创办他的e龙,应该热火朝天。

王 林:[汉语插话]所以激励了你?

施瑞明:[汉]我们当时就想,是不是可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技术公司,去做网络,但是阻力还是非常大的,我可以总结四点,这是我这一年来……

主持人:[汉语插话] 老在想的四点。

施瑞明:[汉]对。

主持人:[汉]你跟我们说说。

施瑞明:[汉]第一点是我们没有固定的产品;第二点就是资金方面的,一下筹不出来这么多钱;第三点就是对个人的将来的发展的问题的思考,要成立公司的话,一种可能是你休学,去全心全意去投入这个公司,大家都要考研,大家都要出国,可能想法都很多。

主持人:[汉]你们既想考研,又想出国,也想办公司,还想当老板,还要当个好的学生,挺难的。

施瑞明:[汉]对,非常难

主持人:[汉]鱼和熊掌都想要

施瑞明:[汉]当然不能兼得呀,第四点就是关键是公司的运作操作缺乏经验,总结这四点以后呢,所以我就觉得,难,很难。

[汉]那你当时在公司担任的是什么职务,是不是老板?

(旁注)用现场案例现身说法,嘉宾讨论解读,指出学生创业的盲点,使得节目更具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嘉宾王林没有从自身来谈青年创业热,毕竟他没有亲历亲为的感受。是否可以打开思路,谈谈媒体对学生创业热的看法?可惜主持人在提问之前并没有想到,正是嘉宾从这位观众的问题中总结出“媒体该负责任”,但一句带过,也没有深入下去。

主持人:[汉]首先公司就是还是没有成立,最后还是没有成立。

施瑞明:[汉]我觉得你这四点总结得非常透彻,这就是迈向下一步成功的一个特别好的开始。不知道我们台上几位嘉宾听了他总结这四点是不是有同感,你们赞不赞成学生在校情况之下出去创业。

王 林:[汉]不应该鼓励,但也不应该说扼杀。其实媒体应该负点责任。

施瑞明:[汉]对,我觉得是,媒体最应该负责任了。[笑声和掌声]

(旁注)在这些嘉宾、观众发言后,急需主持人与嘉宾探讨“为什么在大学生中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何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类似情况再发生?”只是谈及一个“媒体责任”是远远不够的。分话题未经延展,隔靴搔痒,意犹未尽。

王 林:[汉]对。我们这个宣传比尔·盖茨也好,宣传这个,宣传你们,宣传王志东,宣传新浪这样的,制造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好像是,给人感觉是什么呢?看到了一个穆铁柱,就以为中国人都2米以上,这就叫以偏概全。这个确实媒体要负责任,但是你们也该明白中国人没有几个2米以上的。当然我们负责任,但……

施瑞明:[汉]经过我们认真的思考,我们走回了自己正确的道路。[笑声和掌声]

王 林:[汉]那我们觉得非常好。

唐 越:[汉]我对这个盲目的创业一向是不赞成的。说句实话,每个人都说我要创业,不是每个人创业者都能做成Microsoft或Yahoo,对吧。一定要把这个创业当做是对自己性格的一个锻炼,宁可创业做成踏踏实实的事情,并不是一开始你就想做一个划时代的或者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

主持人:[汉]你觉得学生创业最缺乏的是什么?

唐 越:[汉]最缺乏的还是一个对自我的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说,因为创业事实上,不管你认为创业是多么得困难,创业一定比你想的还要难得难,所以说一定要对各方面(都了解),自我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假如你没有这点一个清醒的认识的话,这个创业在你开始之前就已经是失败的了。

主持人:[英]Byron,你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你的观点一定和另外两位先生不同。

Byron :[英]是的,我跟他一样,你现在多大,18?

施瑞明:[汉]21岁。

Byron :[英]21岁,对。我完全赞成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主持人:[汉]这么说你是他的支持者。

Byron :[英]有一首歌: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掌声和笑声]

Byron :[英]我想我最大的后悔,就是没有完成学业。

主持人:[英]你对此还是感到后悔的。

Byron :[英]对,但主要的因为当我在学着做生意的时候,我的朋友们在学校过着自由的生活,把头发染成黄色、粉色,而我却要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去上班。所以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过够这种快乐的生活。

(旁注)节目的这种设计虽有劝诫目的,但是主持人请三位嘉宾作比较中立、理性的现场点评,对三位学生创业者的分析给人客观、真实的感受。

观 众:[汉]你好!我是北京大学创业协会的,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

主持人:[汉语插话]别激动,慢慢说,慢慢说。

观 众:[汉]就我个人而言……

主持人:[汉语插话]你肯定是赞成创业,是吧?

观 众:[汉]我还是比较赞成创业的,但是我更赞成创业的精神。因为我觉得创业的精神有两点:第一个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思维,思维那种模式,它可以激发人广泛地去思维,去思维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这对我们那种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挑战。

(旁注)双语节目国际感首先是文化差异给双方以“好奇感”、“融洽感”、“包容感”,这正是不同于单语节目的优势。

观 众:[汉]今天有好多都是说男孩子,就是说他们在学校里就已经开始想要办自己的公司呀,当老板。但是我们中国女孩好像偏于比较保守,而且有那种社会氛围在,就说你没有文凭的话,你出去很难做。

主持人:[汉]那你会不会去办自己的公司呢?

观 众:[汉]因为我是学医的,我觉得自己去办公司不太可能。

主持人:[汉]那你可以开诊所呀。[笑声]

那得有执照。

王 林:[汉]我就像Byron说的我有我自己的梦,我希望……

观 众:[汉语插话]你的梦是什么呢?

主持人:[汉]我希望我能成一个好医生,然后能够帮助很多的人。但这个,如果你要实现自己的梦的话,你想帮助人,不是你说就可以的,你需要有技术。

观 众:[汉]我不知道在场有没有哪些是家长,对学生创业有赞成或者不赞成的看法。

主持人:[汉]那您的孩子如果要休学创业,您赞不赞成呢?

主持人:[汉]我不太赞成。

观 众:[汉]为什么?

主持人:[汉]我还是愿意把这个学业完成以后,才从事他愿意去做的事业,去……

观 众:[汉]如果他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像刚才Byron说的,给他2000万美金让他去创业。

主持人:[汉]这样的机会我认为是太少了。[笑]

观 众:[汉]如果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对你来说,他特别想去做这件事情,也有很多人认同,你会不会去赞成他,支持他呢?

主持人:[汉]假使说真有这样的机会,我可能会支持他。

(旁注)我们看到,现场有不少黄头发、蓝眼睛或黑皮肤、白皮肤的外国观众,现场多好的资源!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到底如何?主持人提问不要局限于现场的中国观众,完全可以利用观众席里的外国朋友,扩大范围,做对比调查,将会给人以鲜活、直观的感受,主持人却让他们沉默了。我们看到,节目后半段现场只有Byron,唯一能说上几句话的外国人,在一个“国际性”群言式的谈话节目中,话语比重是否失调?

(旁注)主持人控场一边倒,给外国嘉宾和观众的机会太少。节目前半段里出现的东西方文化间差异的矛盾点都是看点。相比之下,后半段看点少。

(旁注)节目后半段主持人展开学生创业成功者王科、失败者施瑞明、正在进行者肖枫,还有中国女生、中国学生家长等不同观点碰撞,大都是中国人之间的讨论,都是“文化内”的差异,而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是《国际双行线》选题的主旨和初衷,因此这个国际性话题没有强烈的国际感。

主持人:[汉]您刚才说你不同意他去休学创业。

观 众:[汉]不同意他,是(因为)这样的机会我考虑是不会有的。[笑声和掌声]

观 众:[汉]我是北大一个学生,周围也有同学会做这种事情。但是我觉得有时侯会有一点羡慕,这是不可否认的,不过我觉得有一点我会想得很清楚,就是说他们现在做的事情,我以后还有机会去做,但是我现在在学校里面做的许多事情,也许他们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去做了。我希望有一天我不会为我今天做的事情而后悔。

(旁注)主持人结束语讲了自己朋友的一个故事,耐人寻味,提出结论:创业不但需要奋斗的激情,还需要成熟冷静的考虑。这种结束方式灵活、客观、不鼓励、不打击,有媒体的角度和职责。

主持人:[汉]你不会的,我希望是这样。[掌声]

主持人:[汉]今天我们在场的嘉宾和观众朋友们讲了许多创业的故事,我也想讲一个我的朋友们创业的故事。我有几个朋友在几个月前同时离开他们收入丰厚的工作,去创建一个公司,他们都有国外名牌大学的很高的学历,而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很快地就吸引到了第一批的风险投资。但是呢,在几个月之后,这个公司却散伙了,我很不明白,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跟我们说,到最后是因为这几个人不能决定谁来做这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一开始的时候,所以我想呢,创业光是有激情、有热情、有冲动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很成熟地思考这个问题。好,谢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

【注释】

(1) 王利芬著:《对话美国电视》,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2) 唐·休伊特著,马诗远、林洲英译,郭镇之审:《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3) 唐·休伊特著,马诗远、林洲英译,郭镇之审:《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4) 王利芬著:《对话美国电视》,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