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语谈话类节目主持特点介绍

双语谈话类节目主持特点介绍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谈话类一、双语谈话节目双语谈话节目是指主持人运用双语和中外嘉宾以及现场的中外观众围绕一个具有国际性的话题进行群言性讨论的节目。双语谈话节目以其多元开放性、平等参与性成为当下热门的节目样式。客观性要求双语谈话节目主持人摒弃对异文化任何明显或细微的敌视心理。在双语谈话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话语权应该倾向价值体系的哪一方?

第九节 谈话类

一、双语谈话节目

双语谈话节目是指主持人运用双语和中外嘉宾以及现场的中外观众围绕一个具有国际性的话题进行群言性讨论的节目。

双语谈话节目以其多元开放性、平等参与性成为当下热门的节目样式。如《国际双行线》、《对话》、《让世界了解你》栏目播出了大量的双语谈话节目,开阔了观众的视野,受到欢迎。双语谈话节目首先具有谈话节目(Talk Show)的所有特征,但不同的是,节目整个过程由主持人通过双语灵活地组织和引导话题,能积极、主动地和中外嘉宾、现场中外观众直接交流。虽然现场中外观众和嘉宾配有同声传译耳机,但作为谈话的现场组织者、谈话现场中心的主持人不能依赖“耳机”,必须具备驾驭节目的双语能力,双语转换迅速自如,才能建立真正具有交流意义上的谈话。

中国的谈话节目现在有近180个,节目竞争非常激烈。《实话实说》可以说是中国内地资格最老、影响最广泛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众多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实力与令人叹服的魅力,但是一遇到国际性话题,在双语谈话现场,就不得不遗憾自己的双语能力,不得不依靠同声传译把节目做完,如在《直面唐·金》节目里,与拳王霍利菲尔德进行的现场交流,远不如他在全汉语语境中的临场发挥自如。

后起之秀——北京电视台的Common Ground(《国际双行线》)称得上是目前电视屏幕上少有的一个原创性栏目。每期一个话题,邀请中外嘉宾与中外观众一起参与,整体理念是“关注人类共同的话题,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场报道中外典型事件,实现真正意义与形式的国际交流”(3)

《国际双行线》最早体现出双语特点,将原先仅用于国际会议上的同声传译搬到了电视谈话节目里,虽然技术手段创新了,现场中外观众和嘉宾都配有同声传译耳机,似乎解除了语言障碍,但是主持人陈晓楠、张蔚无需耳机,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里获得嘉宾的英语反馈,比依赖耳机听到的同声传译的时间有将近5到10秒的提前量。别小看这几秒,它可以使主持人驾驭节目更主动,反馈更及时,临场提问更加应变自如。观众对该节目的评价是“宽容中不失调侃,平和中闪耀智慧”。

中央电视台的经济类谈话节目《对话》为白领中产阶级设计,且不说主持人,单说遴选出的一批西装革履的现场观众,个个英语流利得信手拈来,与外国经济界名流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让人击节叫好。双语形态非常对(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三高人群”的口味。

央视《对话》是对中国传统经济节目的一次创作理念的冲击与涤荡。商场如战场,传统的经济节目往往是“见事不见人”的叙事态度,与《对话》追求西方“以人为中心”的叙事风格相比,真是高下显见。传播中最吸引人的是和人的个性紧紧相关的东西。所谓从思想观点看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想观点天生富有冲突性与戏剧性,而中国观众与外国嘉宾之间酣畅淋漓的交流,又恰恰戏剧化了这种矛盾冲突,因此组织双语谈话的主持人的作用举足轻重,主持人驾驭这些戏剧冲突的元素,营造观点交锋的氛围,控纵有度。该节目曾被观众称之为“头脑风暴”不足为过,它比企业家自我推销、介绍经验或抽象的说教,更具可看性。

三、双语谈话节目主持特点

1. 具备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来充当文化差异的中间人

主持人深知自己文化中的社会规范,而且对它的服从已达到自动化或无意识,然而对不同文化的规范则可能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或者对不同文化的规范的细节不甚了解,容易导致嘉宾沉默无语,甚至误解。

在一期双语节目《边走边唱》里,主持人张蔚发现美国嘉宾Ted对刚刚大屏幕播放的那首最具中国时代特征的流行歌曲一点也不了解,就马上转换成英语解释说:“这首歌名叫《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中国当时非常流行的歌曲,描写了……”

主持人熟悉自己文化和异文化,敏锐捕捉文化差异,并能充分观照外国嘉宾,充当文化差异的中间人,对双语转换的时机和方向能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测,才能确保谈话有效进行。

2. 摒弃对异文化任何明显或细微的敌视心理

有专家指出:跨文化交流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它的重要和独特之处在于,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经历和假定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展开。(4)

img20

《国际双行线》VCR街头采房

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的一期双语节目《远离毒品》播放了一段VCR:在德国奥特斯堡镇街头,常常会有一群叛逆的“瘾君子”。记者姚长盛仅是想采访到这些个性极端的男女青年。于是他试着接近他们,先聊起了中国和德国奥特斯堡的冬天,以及他们感兴趣的拜仁慕尼黑足球队,渐渐加入到他们的群体中。这是姚长盛为消除文化差异,打消对方的抵触情绪所做的必要努力,起到了文化差异的中间人的作用。尽管事后姚长盛自己说当时心里捏着一把汗,拍摄出的画面也是摇晃的。

最后,德国街头瘾君子们说“我们的生活并不美好”,是这次紧张的采访得到的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没有进行完整,没有很好地展开。

相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交流对象而言,记者或主持人也是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和文化感知系统的跨文化交流的个体,所以在谈话中很难做到真正客观。客观性要求双语谈话节目主持人摒弃对异文化任何明显或细微的敌视心理。

3. 双语主持的价值与规范导向功能不能缺席

播音主持的规范性包括语言本体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文化范畴的社会规约。双语播音主持所遵从的“规范性”在语言本体层面有双重标准,而如果在文化范畴上,主持人顺从双重标准会不会引起文化冲突?在双语谈话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话语权应该倾向价值体系的哪一方?

在《远离毒品》节目播放完那段姚长盛在德国采访奥特斯堡街头吸毒者的VCR后,主持人与嘉宾汉语交流观点之后,想从现场了解外国青年的看法,于是用英语向一位美国男青年提问:“吸毒在美国是否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谁知,美国青年轻松地耸了耸肩笑着回答道:“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不同的人因不同的原因吸上了,某些人认为这是个问题(笑),我的许多朋友都吸毒,吸毒是很常见的事,尤其在大学里。”

在两个话轮结束后,主持人意识到美国青年可能也是瘾君子,于是展开以下对话:

img21

张蔚主持《国际双行线》

主 持 人:你以前也尝试过吸毒吗?

美国青年:当然。

主 持 人:你吸的是什么?

美国青年:大麻。这在美国大学里非常普遍。

主 持 人:许多大学生都吸大麻吗?

美国青年:至少有一半人试过。

主 持 人:你是否担心会染上毒瘾?

美国青年:我不担心会上瘾。

主 持 人:[无语]

显然,这位美国青年的回答和主持人的话题预设背道而驰,引起了一些中国观众的质疑和理解上的冲突,主持人对此并未引起重视。本来,制造冲突点是谈话中引起观众注意的手段,但冲突点不能成为行为规范舆论导向的“盲点”。

谈话,是人际传播,允许日常谈话的随意性;节目,是大众传播,必然和日常谈话的随意性有所不同;双语谈话节目是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必然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典范。关于人生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导向,主持人要在双语对话的情景中准确预测或解释以上行为,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双语主持的导向功能不能缺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