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毕业研究生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毕业研究生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为中国石化总公司下属企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制订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明确提出将工程硕士培养成为工程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硕士在业务上要掌握工程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并具备“技术开发能力”。来自中国石化总公司下属企业的学员,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的本科生,与应届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毕业研究生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毕业研究生需求的调查与思考[1]

马桂敏[2] 钱伟芳 李 蓉 蔡仁良

当前国际范围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内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这就使得我国的工业和高科技产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所有这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优良的人才素质无疑是振兴中华的关键因素。中国的民族工业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过贡献,但由于长期的落后和不发达,现有企业的人才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对高级科技人才的要求,我们就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研究生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研究生的需求情况,我们向全国有关大型企业发出问卷,从回收的答卷经归纳后的数据见表1。

表1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研究生需求情况的问卷数据

img12

续表

img13

二、调查结果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见,在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提出了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反映了对质量的要求。企业要在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站住脚并不断发展,不能不对研究生的思想、知识和品德等素质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与发展需要的工程型研究生。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大体齐全、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学位质量能得到基本保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及运行机制已经建立。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生教育无疑将面对21世纪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挑战,为此明确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人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必须研究的首要问题。从上述的问卷中不难看出,企业最需要的是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能解决工程问题和动手能力强的工程类型研究生,他们具有在企业不断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对老技术改造的能力。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经济与教育之间的依存关系,如果教育不能及时适应并加以调整,就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力,因此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4所交通大学的主要负责人时提出了教育的两个转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拥有这样的人才越多,越能在国内外经济竞争和新技术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研究生教育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新世纪的要求。因此重要的两个问题是“适应”和“质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以下几点启示。

1.组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新体制

主动适应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根本目标和重要任务,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单靠高等学校是不够的,调查中超过50%的比例表明,迅速缓解当前企业面临的人才短缺状况,除了毕业分配学生或引进人才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是一条切实而有效的途径,这里需要有一个新的体制或运行机制来保证。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有什么样的体制就应该有它相应的运行机制。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变化,当然教育体制或运行机制也要作相应变化。我校在1995年已开始与部分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共建、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不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体制上未适应这一变化。正如1986年春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题为《重建伙伴关系》的报告,指出美国社会的兴旺与大学的兴旺紧密相关,要重新思考重建大学与工业界的关系。所以要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在教育体制上有根本的转变,当前出现的中外企业与高校、中央与地方联合办学是一种好的形式,但在实质性问题上要有新的突破。

2.把好在职人员的入口质量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招生质量的占73.5%。因此保证工程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好招生关是关键所在。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试卷、统一阅卷和统一录取标准的“一统”方式。还有一种是由企业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由考试单位单独命题、单独录取的“自主”方式。前一种方式“分数”主宰一切,后一种方式比较重视实绩与能力,但考试单位要“从严”掌握。因为企业推荐的在职人员,绝大部分是技术好、实绩多、能力强的同志,但不乏因工作时间长、基础较差、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但又是企业渴望培养的对象,录取工作经常处于这种矛盾境地。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必要的考试取分标准,另一方面要网开一面,是否可以让各方面素质好的在职人员先进预备班,在拾遗补缺后再认定录取,以避免基础不足的问题。

3.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是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的集中体现,对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结果表明,57.0%认为在企业发挥作用最大的研究生通常是按复合型培养的人才,而54.6%认为研究生培养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其次要解决知识面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充分强调这一点。我们在为中国石化总公司下属企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制订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明确提出将工程硕士培养成为工程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硕士在业务上要掌握工程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并具备“技术开发能力”。

4.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认为合理地设置课程使之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在调查中占50.5%。我校原无机化工专业(现为化工工艺专业)在组织中国石化总公司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技术专家的教学过程中,就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来自中国石化总公司下属企业的学员,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的本科生,与应届本科生不同,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也强,但在知识结构和知识面上与应届本科生有较大差距,例如外语、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等。此外,他们离复合型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例如:增加外语、工程数学的课时;增加了拓宽专业的副修课;设置了“回归式教学”,让学员对所学知识反复实践。

5.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术(瓶颈)是工程型研究生论文首选方向

论文工作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又一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而论文的选题是重中之重。对来自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员,选题应该是结合工程实际,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术关键。上述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我校对为企业培养的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上,强调针对企业急需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并且采取了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从而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使论文工作有了工业背景和应用依托,研究成果就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知识充实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让其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将是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调查与思考仅是这些问题的部分反思与启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刊于1998年第4期)

【注释】

[1]本文得到上海市研究生教育专项经费资助。

[2]马桂敏,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