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一例外地警示人们,风险社会已经到来。[3]当代大学生所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于风险社会情境中的“不确定性”。[4]在风险社会里,大学生的本体性安全和信任感受到了挑战,所以就会产生存在性焦虑。[2](二)风险社会也会引发大学生的信任危机风险社会的特征体现在人际关系层面是“信任危机”。其影响和危害程度丝毫不亚于前述社会风险。

一、风险社会的到来

“风险社会”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于1986年在其扛鼎之作枟风险社会枠中首次提出来的,随着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英国疯牛病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风险社会理论”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深入研究,“风险社会”由此得到了与“全球化”“后现代”“知识经济”等同地位的关注。贝克认为“风险是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率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1]119“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1]121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后果,它是指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类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9·11”事件、禽流感、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最近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辐射……无一例外地警示人们,风险社会已经到来。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期中的大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首先,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很多现代风险成为超越国界的问题,作为“地球村”的重要一员,中国无法逃避。与此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必须面对许多在工业化国家中已经基本得到遏制的传统风险的挑战。其次,与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还面临着更为紧迫的经济发展任务,然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我国将同时承担着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重任。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这种转型犹如贝克所形容的那样,是“压缩饼干”式的转型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时空压缩性。社会转型中各种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全球化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当前的社会孕育更多、更难以预料和难以应对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已经进入“高风险”的社会。

二、风险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风险社会里,各种风险层出不穷,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由于成长经历比较单纯,没有遭受挫折和磨难,缺乏社会阅历,所以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化解与规避风险的能力,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将给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就个体行动者而言,贝克指出,“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况: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况:我怕!”[1]137“害怕”是当代风险社会中个体生存状态的典型反映。风险社会体现在个体层面的是“存在性焦虑”,体现在人际关系层面则是“信任危机”。[2]

(一)风险社会将会导致大学生的存在性焦虑

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是一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不确定性是恐惧的根源。[3]当代大学生所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于风险社会情境中的“不确定性”。因为“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4]在风险社会里,大学生的本体性安全和信任感受到了挑战,所以就会产生存在性焦虑。其表现形式就是焦虑、烦躁、悲观、抑郁,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就会产生道德失范、价值观异化等连锁性的风险。正如贝克所说,“‘世界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把注意力引向对风险——我们为自己制造的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力上。主要的问题是,在人为的不确定性的状况下如何作出决定。这种人为的不确定状况不只是知识基础不完全的结果,而是更多更好的知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5]可见,即便在知识的拥有量上占据优势的大学生,与同龄人相比,仍然存在较多的自杀率和更为严重的焦虑、抑郁及悲观情绪。[2]

(二)风险社会也会引发大学生的信任危机

风险社会的特征体现在人际关系层面是“信任危机”。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市场信号容易失灵。因此,在风险社会中,由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复杂性不断增强,学生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处处提防,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成本不断加大,也使得他们为了个人利益或在经历所谓的“关键时刻”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丧失责任感和信任感。今天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是媒体工具的主要利用和传播群体,如果风险社会造成的存在性焦虑和信任危机得不到有效化解,将会导致网络领域的更大风险。

此外,除自然与经济发展所常见的社会风险之外,我们不能忽视的另外一种风险,就是政治安全,与文化认同的风险。这一种社会风险伴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至今已日益凸显。其影响和危害程度丝毫不亚于前述社会风险。

三、对大学生进行风险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风险教育提高风险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意味着很多不确定的风险,而当代大学生,不仅风险意识淡薄,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面对风险,更是缺乏规避和处置的能力。因此,高校应把风险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抓,加强大学生的风险教育,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风险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风险化解和处置能力。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培养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认同。

首先,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风险观,树立战胜风险的信心和勇气,正确理解风险与机遇是辩证统一的,面对可能的风险,只要有充分的思想和措施的准备,就会迎刃而解。其次,要让学生了解风险,我国是自然灾难多发国,既有地震、台风、干旱等自然风险,也有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失业等人为风险;既有本土风险,如贪污腐败、食品安全等,也有全球性的风险,如全球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信息安全与文化认同等。特别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快速的社会变迁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特征:从某些方面看,中国社会仍表现出强烈的传统——现代特征,而从另一些方面看,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后现代社会。这些错综复杂的风险景况使得当代中国在一定意义上处于一个“高风险社会”[6]。最后,要教育学生面对风险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风险,正确评价风险,认识和把握风险的特点与规律。[7]

(二)开展实践性的风险教育活动

传统的学校风险教育主要停留于表面形式,教育内容空洞,方法单一,如采用大班授课进行风险知识的灌输、参观风险灾难图片展、观看逃生演习等相关影片。[8]这种静态的教学模式难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取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原因在于缺少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现代学校的风险教育方式应该是参与式、体验式的教育,这样才能取得实践性的效果。

在实践性的风险教育活动中,应坚持教学情境的可拟仿性原则,即学校教育教学的场景及其所传授的知识、方法在教学情境以外也是有效的,学校教学设置的模拟性场景与现实发生的情境基本相符,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相似的情境发生时仍然起到实际效果。[8]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的风险教育应重视教学情境的“仿真”性,即采用必要的音响效果和专业设备,最大限度地模拟、还原某一具体灾难发生的场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8]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不仅锻炼了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品质,而且还掌握了实用、高效的应对方法,形成科学对待风险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这个全球风险社会里,风险已经超越了国界和种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人类的合作才能具有面对风险的勇气与战胜困难的力量。团结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于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9]当人类面临危机的时候,集体的力量是最有效的,合作精神是应对危机的最重要保证。因此,培养大学生合作与信任的品质,坚守道德责任和组织纪律,是提高大学生应对风险能力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楚江亭.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省思[J].人文杂志.2010(1):177-185.

[3]田国秀.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J].哲学研究.2007(6):113-117.

[4]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译序4.

[5]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6]钱亚梅.论风险社会的公民责任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0-56.

[7]覃翠玲.风险社会与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9):182-183.

[8]姜义飞.当代学校风险教育及其方法论审视[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88-90.

[9]何宇红.浅议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48-149.

(黄东升、易连云,本文主体部分曾刊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出版前略作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