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风险放大的社会反应

环境风险放大的社会反应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从众心理的显著特征是个体社会规范遵从的从众性。从环境风险感知的过程来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多人不明事情的真相和性质。因此,以大多数人的言论为标准,这是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普遍选择。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环境类风险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参与者并非以“个人”面目出现;公众在审视群体行为时,往往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个体在参与集体行动时具有“匿名”性,彼此互不认识。

施拉姆(W. Schramm)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在风险传播与沟通过程中存在“大众传播模式”。所谓“大众传播模式”,是一种相互交织的网状沟通方式,该模式以传媒中介为网状的核心,认为信息传播具有双向性,它不仅是信息沟通,而且还包括信息的反馈。换而言之,在风险沟通中,媒体和受众是双向互动的。作为受众也并非是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受众的反馈同样影响大众媒体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

1.人员的从众效应

从众行为的产生源于个体无法把握和处理客观对象,无法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在心理上不自信并在行为上表现为和他人一致。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占多数时,那么个体容易受多数人的影响。这是因为多数人参加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和说服力。对于个体而言,个体受到外界刺激,迫于屈服外界压力而产生心理恐惧,便急于寻找一种行为来“规范”自身而与外界保持一致。在这种场景下,暗示、感染和模仿就成为很自然的选择。显然,从众心理的显著特征是个体社会规范遵从的从众性。

从环境风险感知的过程来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多人不明事情的真相和性质。在媒体的不负责任风险放大作用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些“知识”。因此,以大多数人的言论为标准,这是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普遍选择。

2.人员的观众效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个体在从事某种行为时,他得到旁观者的认可,那么他在心理上就容易得到一种虚荣和满足。这就是心理上的虚荣动机。实践表明,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总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如果聚在一起的人数越多,那么这种动机更为强烈。换而言之,如果当事人关心对他的社会评价,那么这种社会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行为内驱力,从而产生“观众效应”。

3.去个性的匿名心理

去个性是指个体在群体中,迫于行为的共同性或其群体的压力,而使个性、个体特征暂时“去掉”的现象,使得个体特征“淹没”于群体之中。在环境类风险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参与者并非以“个人”面目出现;公众在审视群体行为时,往往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个体的参与活动往往被群体共同行为所“同化”。个体在参与集体行动时具有“匿名”性,彼此互不认识。这种匿名性使得个体在集体行动时容易导致是非观丧失,责任感下降,从而容易发生各种冲突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