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风险放大的传媒路径

环境风险放大的传媒路径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有两个主要的机制发挥作用:信息机制和反应机制。从风险建构的社会过程来看,信息系统及公众反应是决定风险及规模的根本因素。一般而言,信息系统包括风险管理机构与专家、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等。风险源头事件往往被信息系统所处理。新兴媒体成为风险信息传递的新手段。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人们无法有效地应对风险。媒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竞争,甚至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制造虚假新闻。

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有两个主要的机制发挥作用:信息机制和反应机制。关于信息机制,主要是风险或风险事件的信号通过信息系统,在媒体、专家、公众等多途径被放大转换之后传播开来的过程;关于反应机制,主要是民众等社会体系中的参与者,在风险放大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行为。从风险建构的社会过程来看,信息系统及公众反应是决定风险及规模的根本因素。[26]

风险信息源。一般而言,信息系统包括风险管理机构与专家、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等。风险源头事件往往被信息系统所处理。这些风险信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渠道传输,最终被民众以主观建构出来的风险信息所接受。与此同时,民众根据主观化的感受,运用一些简化机制来评估风险,并决定自己对风险信息的反应。[27]这样,公众所感知的风险属性就被社会建构出来。在这个风险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每一个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传递者,他们都参与了风险沟通过程。他们通过增加或删除的方式,来加强或减弱他所收到的信号。

媒体传播。在风险沟通过程中,媒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普通的公众和社会组织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的风险感知的构建来源于媒体的信息供给与自身的生活实践。如果个体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时,那么他们就会从其他人或社会媒体那里获得风险认知。因此,媒体对个体的影响较大。

新兴媒体成为风险信息传递的新手段。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既有传统的报纸、广播等媒体,也有网络和短信等新型媒体。根据2012年《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在2011年底的规模突破5亿。由于网络具有传输快捷、交互性强等特征,使得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然而,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衍生了新的问题,各种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案件频发。

信息过度传播。正如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香农所认为的那样,风险的核心在于信息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人们无法有效地应对风险。他认为,所谓信息的不确定性,其实质就是信息有限而处于一种不完全的状态。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将减少不确定性,并且风险程度也就相应降低。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公众并不是信息有限,而是面对海量信息。这就对公众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公众无法将真实信息与谣言区别开来,那么公众会轻易相信谣言和谬传。

此外,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点击率,故意以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内容来获得民众的关注。特别是在没有权威信息背景下,新闻报道为了吸引读者量和收听率而随意发挥想象力。如果各种说法与谣言大肆流行,就会使事实真相扑朔迷离。对于此种现象,人们常用术语“雪球效应”来形容。媒体在作新闻报道时受稀有性、新颖性以及商业利益所驱使。媒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竞争,甚至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制造虚假新闻。

在新闻播报中,媒体为了获取收视率和抓住新闻简明易记的特点,往往未经查实就予以报道。特别是在报道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与事故灾难时,简单地认为政府官员、企业要为事件负责。“记者关注的不是在调查过程中枯燥无味的研究分析,而是舆论的最高点,公众想看什么,记者就播报什么。最好是事件处理中有大的冲突产生,公众最关注政府的过错问题,若政府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隐瞒真相,相互包庇,那么记者的关注将无孔不入。当然,如果是公众出错,那么新闻也就没有播报的价值了。”[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