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高校家庭养老服务探析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高校家庭养老服务探析

时间:2022-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满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结合,组织为空巢高龄老人的日间照料引入青年志愿者,在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互补共助。

于荣萍 王汉鸣 刘素芳 童 宇

高校离退休老同志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的建设、改革、发展贡献了自已的青春年华、知识和才干,他们是高校的光荣历史,是学校事业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身上饱含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怀。关心照顾好他们,使其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是我们高校师生共同的责任

一、高校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与养老现状

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大多有五六十年甚至百年的办学历史,离退休人员呈现如下特性:一是离退休人员比例很高,一般在30%以上。笔者所在大学建校60多年来,现有离退休人员1500多人,每年正以80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因各种原因每年自然递减20人左右,净增60人左右,占在职职工的比例高达47%。二是离退休人员中空巢家庭比例高。2013年夏天对笔者所在高校随机抽取了46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进行调研。高校离退休教职工中,相当一部分老同志鼓励子女志在四方,其子女通过教育和就业的途径,纷纷流向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因而被调查者中有65.9%的老年人为完全的空巢家庭。三是离退休人员知识水平、政治素养较高。调查显示,有67%被访者是大学学历,他们至少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正科级以上职务,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四是居住集中程度高。尽管高校经过多次变迁,有些学校经历分校合校,但多数高校的离退休人员都生活在高校家属区。多数高校都在离退休人员集中居住的校区设立离退休工作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建设功能多样的老年人活动场所,便于就近学习、娱乐,便于统一服务和管理。五是高龄失能老人多。被调查者中有58.6%老年人出生在建国前,成长在建国后,经历了建国以来的所有过程。他们出生时期历经了连绵不断的战事、动荡不安的生活;成长时期又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极度落后,物质极度贫乏;工作时期又处在新中国艰难创业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接连不断,技术落后,高强度劳动,使他们过早透支了健康,38.1%的老人处于半自理或者不能自理,一半老人自述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等老年慢性病。他们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的建设、改革、发展贡献了自已的青春年华、知识和才干,如今年事已高,却承受低收入、重负担、弱体质等压力。在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空巢化的今天,如何安全度过晚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既保留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养老居所的养老方式,又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区别在于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发生变化,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养老是由个人和家庭来承担,而居家养老却由家庭、单位、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居家养老既符合传统文化,又尊重老人长期居家形成的生活习惯,满足老年人恋旧恋家的心理,让他们继续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养老,既可以保证老年人生活上的相对独立,还可因进入机构养老而降低养老成本。同时让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照护,提供别人不可替代的精神慰藉,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弘扬传统的孝亲文化。加上高校离退休老同志具有前文所述的五大特性,所以高校具备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形式的必要条件。

高校为了照顾好离退休老同志,成立有专门的离退休工作部门,配备精干的离退休管理干部和服务人员,提供日间服务和参与老年活动的保障等服务工作。教职工从工作岗位退休后,除了专业学科有部分联系外,与原二级单位联系相对减少,对离退休工作部门的依赖增强,把离退休工作部门当成他们的避风港,把老年人活动中心当成他们幸福的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举各部门之力,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整体上协调推进。但目前在高校离退休人员还没有社会化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是最合适的养老形式。高校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思路,逐步建立高校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高校居家养老服务中青年志愿者的力量

为了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 2002 年,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高校联系驻地附近所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实践基地,由各级共青团组织和离退休工作部门领导,指导大学生为老同志开展形式各色的服务项目。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满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结合,组织为空巢高龄老人的日间照料引入青年志愿者,在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互补共助。

高校有着庞大的学生资源,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统计数据显示,该校在校本专科、研究生约27000人。2009年以前这些资源在高校高龄空巢家庭养老上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学生在养老敬老方面的作用,大多还停留在偶尔为学校老年活动中心打扫卫生、和老同志搞联欢活动,或者在某些节日(如学雷锋日、九九重阳节)集体到某个老同志家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等,只有个别学院或班级在如何为学校高龄空巢家庭服务上有过一些尝试。但这些活动,大多停留在表层,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统一的安排和管理,更谈不上长期化、系统化,往往学生一毕业,好不容易构建的服务网络就随之消散了。对高校高龄空巢家庭养老没起到多大的作用。

2009年,离退休干部处通过走访、问卷调查集中居住的离退休老同志,有很多老同志表示,在需要的时候,接受大学生陪着就医、取药、聊天解闷及适当的家政服务;另一方面,受调查的大学生志愿者几乎100%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老同志服务,有40%左右的注册志愿者愿意长期上门为老同志服务,况且高校都面临一个较大的贫困生群体,动员他们参与服务社区老人的活动,可以拓展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与机会。

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由学校职能部门牵头,合理运用全校志愿者资源。由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离退休工作处等职能部门牵头,整合全校的青年志愿者资源,结合学校的勤工俭学,把愿意长期为老同志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合理安排,组建大学生志愿助老服务队,进行统一、合理安排,使高校大学生助老服务长期化、系统化。

(一)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机制

1.在新生入学时由校团委、校学生会进行宣传,校内以横幅、宣传板等方式进行宣传,加强广大同学对此活动的了解;宣传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志愿服务、志愿奉献的优良作风。

2.由校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学院志愿者协会分会和各班小组长进行宣传,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志愿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作为固定会员,以补充志愿者力量,壮大志愿者队伍,并按长期服务志愿者和短期服务志愿者建立详细的志愿者资源库。每年都有新会员补充,新老志愿者接力,薪火相传,永不枯竭。

3.由各学院学工组,青年志愿者协会分会负责对新会员进行培训,培训采取请长期做离退休工作、了解老人心理、有丰富离退休工作经验的老师做讲座,让参与多次志愿服务活动的老队员带新队员等方式,着重从安全、讲话方式、家政服务、保健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

(二)青年志愿服务形式及内容

1.长期服务志愿者一般为“青协”注册会员,提供入户助老服务。由需要提供服务的高龄、空巢老人作为需求方,学校青年志愿者作为供给方,通过“供需见面会”的形式,使长期服务志愿者与老人建立长期联系,提供个性化服务。

首先离退休工作处预先物色并联系好需要入户助老的老人,学院青协组织不同专业的男女青年志愿者5-10人,在老年人活动中心或者老人家中见面,让老人和青年志愿者交流,最终确定老人中意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长期服务。每次通过“供需见面会”,老人都能物色到自己满意的志愿者。供需双方通过交流了解,使青年志愿者更好地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

长期志愿服务内容:(1)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政服务,如登高拿接,清扫、抹洗等;(2)老年人保健养生知识的传授和服务;(3)陪老人聊天、谈心,解闷;(4)陪老人购物、下棋、玩游戏或其他老人喜欢娱乐活动;(5)陪老人看病挂号、取药、问医或复查身体;(6)平时经常电话联系老人,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7)节假日拜访老人,为老人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在特殊纪念日如老人的生日这一天送上自己的祝福;(8)陪老人学习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知识和手机使用,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功能(如接发邮件,QQ聊天等),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加强空巢老人与其在国外或省外的子女交流,排解老人孤独。

2.短期服务志愿者一般由注册会员临时招募,提供社区活动服务。社区或离退休工作处每年都有多项大型活动,如春秋两季运动会、九九重阳登高活动等。每次参与人数都达700多人,每年参加活动达到上万人次。每到活动前五天,联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供活动方案,确定需要志愿者的人数。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各学院分会、固定协会会员群、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手段招募短期志愿者。活动当天,短期青年志愿者头戴小红帽参加离退休老同志的活动,为老同志服务。据统计,每年参与社区及离退休工作处举办的大型活动的学生志愿者达500多人次。

“青协”对每一次的活动都有详细的活动登记,并及时从所服务的老人和活动中获得反馈信息,记录每次活动的优点及不足。校“青协”组织志愿者不定期交流,志愿者可以阐释自己在活动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便于指导今后的活动。校团委、学生会每年都对各学院“青协”分会进行评比,表彰。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势

高校离退休教师大多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人文底蕴,与青年学生的交流,不仅可以得到情感关怀的体验,也可以在发挥老人经验与专长中快乐自己,成长学生。总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高龄空巢老人,对双方都有好处。

一位参与执行青年志愿者入户助老计划的大学生深有感触,她说我们青年志愿者带给她的,是驱走孤独的温暖的笑容,是一份安全感,一种年轻的活力。而我们也从老人那里得到了更多的东西,有人生的经验,处事的方法,还有更重要更难求的是一份家的温馨。我们本不相识,也许根本就没有生活的交集,但是现在让我们聚在一起,相互了解,相互关心,得到了人生中无比珍贵的东西——真情。拒绝冷漠,拒绝猜疑,虽然你我本是陌生人,却依然可以真情以对,建立亲人般的感情。

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不足

探索高校青年大学生参与高校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现实难题,但大学生本身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高校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如何发挥高校优势,做好高校高龄空巢家庭的养老工作,已成为高校离退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各级为老服务组织还要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途径。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