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惠民服务与家庭教育

学校惠民服务与家庭教育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3年3月,陶行知在《教育建设》杂志发表《创造的教育》一文。什么是创造的教育?同时,陶师从中得到结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有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中国传统的学校是不能创造的。

二、创造的教育

1943年3月,陶行知在《教育建设》杂志发表《创造的教育》一文。这是陶师全面阐述创造教育的经典杰作,文中到处闪烁着创造的光芒,使人百读不厌。

(一)行动与创造

什么是创造的教育?首先要把“创造”两个字的意义弄明白。陶师说:“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Ⅲ,525)行动是创造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行动,创造便无从谈起。

陶师批评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Ⅲ,525)这种没有行动的死的教育,在中国由来已久,是有其历史根源的。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认为没有知识就不能行动,有知识才可以去行动;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致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Ⅲ,525)这是陶师对传统教育的真实描述,从这里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两句话,实在可以代表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思想。陶师认为阳明的两句话倒过来说就对了,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书里得来的,也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而是在玩科学把戏中得来的。“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Ⅲ,526)陶师举例说,人家告诉你这是白的、那是黑的,你不行动,就不能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都是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道理。由此,陶师精辟地指出:“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书本里的东西,不过告诉你别人得来的知识。”陶师批评说:“有许多人著书,东抄西袭,这种抄袭成章的知识,不是自己知识的贡献。”(Ⅲ,526)然而,中国的学子常常以此为满足。

(二)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杜威先生提出思想的反省有五个步骤:感觉困难,审查困难所在;设法去解决;择一去尝试;屡试屡验,得到结论。陶师认为:“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Ⅲ,526)所以,陶师认为在“感觉困难”之前添一步“行动”才是完整的思想反省的过程,“因为惟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产生。所以我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这是一贯下来的。”(Ⅲ,526)然而,中国的学子常常以知人之所知为满足。

(三)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也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有两种人不善创造也不能创造,一种是劳力而不劳心的人;另一种是劳心而不劳力的人。这两种人的生活都没有意义。单独的行动也不能创造,中国农民耕种的方法,几千年墨守成规,没有根本的改变、毫无创造。而许多书呆子,书尽管读得多,也不能创造。陶师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Ⅳ,526)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大科学家,有发明的人,都是以头脑指挥他们的行动,又以行动的经验来充实他的头脑。这已为近百年来科学发展的史实所证实。陶师批评说:“中国的所谓学者,他们擅长的是高谈阔论,作空文章;而做劳工的人,又不读书,不肯用脑。所以一辈子在这种传统习尚下过生活,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哪里会产生?”(Ⅲ,527)这是非常中肯的批评。遗憾的是,在今天,这种状况也仍然严重的存在着。

(四)行动的教育要从小干起

陶师自己反悔说:“我们小的时候,有天赋的行动本能,不过一切工作都被仆人们代做去了,被慈祥的妈妈代做去了。稍长一些,我们到小学去读书,有阎罗王般的教师坐在上面,不许我们动一动。中学和大学的课程是呆呆的订死在那里,你要动也不得动,到现在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挣扎着改变久受束缚的人生,还不能回复自然的行动本能。”(Ⅲ,527)陶师的这段回忆多么实在。多少从传统教育和传统习尚下过来的人都有同样的命运,都为自己失去天赋的行动本能而惋惜。陶师从中得到的教训和经验是:“行动的教育,应当从小就要干起,因为小孩子还没有斫丧他行动的本能,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Ⅲ,527)

(五)“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牛顿生下时,体重三磅,像只小老鼠;牛顿幼年时也并不聪明,但他喜欢行动。爱迪生因为喜欢动手做科学把戏,上学三个月,就被学校以“坏蛋”之名,把他逼跑了。“可见小孩子的时代,很难看得出哪一个是天才的儿童。”(Ⅲ,528)同时,陶师从中得到结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有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Ⅲ,530)

行动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陶师举例说,现在中国传统教育下的知识阶级,根本看不起小孩子、农民、工人。但是试问这个知识阶级有多大的力量?你有力量把倭奴从东三省赶出去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去启发小孩、农民、工人,运用大众的力量,就能去创造,去救国雪耻。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得了启发,敢于行动,并且在行动中学会抗击倭奴,愈战愈勇愈有智慧。

(六)中国的教育组织是不能创造的

中国传统的学校是不能创造的。为什么不能创造?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他们的理论是,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并宣扬‘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陶师批评说:“日本人的炮弹已经飞到他们面前,还是子曰子曰读他的书,这种教育是亡了中国还不够的”。(Ⅲ,532)

第二种是,主张“学校社会化”的。他们想把社会的一切都请进学校来,公安局、卫生局市政厅……都请进来。陶师批评说:“他们所做的与社会依旧是隔膜的。况且学校有多么大,能够包罗万象?他们的学校好像大的鸟笼,把鸟儿捉到鸟笼里来养;又好像一只大缸,把鱼儿捉到缸里来养。结果鸟儿过不来鸟笼的生活,死了;鱼儿过不来鱼缸的生活,死了。所以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是不自然的、虚伪的和无力量的,也不是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是怎样的呢?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彼此之间,很难识别的。社会含有学校的意思,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与社会沟通。这种围墙不是真的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各人把他的感情,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起来。实则这种教育,只要有决心去干,是很容易办到的。”(Ⅲ,532)

为什么说很容易办到的?陶师举了实例来说明。他说大厦大学附近有许多村庄,农民都是散漫的,也没有文化。如果学校与村庄沟通,大学生都去创造新农村,使农民都受教育,形成活泼有力量有生命力的新村,再把全国所有新村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有大生命的中国,民众的力量可以集中,国难便可以共赴。如此做法,一年就可以普及教育。如果我们自近及远、先小而后大,着手去办,把小孩子、农民、工人都培养起来,这才是陶师所倡导的创造教育目的。这是在国难时期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陶师所倡导的创造教育,要为民族的独立解放而办的创造教育。那时中国的教育不是平等的教育,是畸形发展的,一方面有博士、硕士、另一方面有一大群无知识的劳苦大众,他们迟滞的表现不出有什么贡献。只有当两者合作起来,力量就大的不可思议了。

(七)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只能在生活中才可求得

所谓“创造教育”,并不是一种离开了生活的神秘的教育。陶师说:“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Ⅱ,284)由此可见“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的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况且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Ⅲ,533)创造的教育决不是只从书本出发来搞的一种教育,只要我们直面生活,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可资利用的工具,为创造教育提供活的素材。陶师举了许多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反面的说明更清楚:只用书本一种工具,从书本到书本,决不会有什么创造。一个人脱离了生活,他怎能知道要解决什么,创造从何说起。

有一个人要研究蚂蚁,陶师问他:“为何不马上开始?”他说:“我要等美国寄来的资料。”陶师感到遗憾,身边有多少蚂蚁可供他研究,他却不充分利用,偏要乞求书本。如此治学谈何创造、发明?如果这个人敢于去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有一个人爱赌博,他的母亲训斥他。然而他母亲却偷偷地去赌博,被儿子发现,于是他也偷偷地去赌博。这个例子说明,他儿子过的是赌博生活,受的是赌博教育,他的人生就自然是赌博人生。这就是说,他母亲只是说教,而忽略了以行动影响行动的教育。

有个学校反对陶师“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于是陶先生便去这个学校参观,适逢午饭时候。这个学校的饭菜是有等级的,先生的菜特好,学生的菜却坏之不堪。陶先生愿与同学同餐。想看看学生的饭菜究竟坏到什么程度。有一碗肉菜,名为肉菜,却只有碗面上几小块,学生未下筷之前,大家的目光炯炯地早已盯在那最大的一块,一下筷,一碗饭还没吃完,菜已吃光了。这样,无形中在饭桌上造成了许多小军阀。然而,这个学校并不把吃饭问题列入教育范围之内。

许多学校对男女学生的恋爱,都是回避的,但恋爱问题,往往闹遍全校。在生活教育里,恋爱、吃饭等问题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恋爱先生、吃饭先生、都要请他们来,一块儿干。不但要教,而且要干。陶师说:“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能够学,学从生活中去学,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学。我们要能够教,教要教得其所,要有整个的教育,平等的行动的教育,不要像现在畸形的教育。”(Ⅲ,535)陶师的这段话,是很有精义的,它概述创造教育的真谛:教和学,不要“忘三”,“忘三”就不是生活教育;学从生活中去学,教要教得其所,所谓“教得其所”,就是要符合“求真”的教;反对片面的教育,不平等的教育,没有行动的教育。片面的教育造成残废的人生,不平等的教育造成少数人戴方帽子而大众却是睁眼的瞎子,没有行动的教育只能造就书呆子,这些都是畸形的教育。

许多人特别是传统的先生们,说陶先生的创造教育不成其为学校,陶先生写了一首诗回敬他们:

谁说非学校,

就算非学校。

依样画葫芦,

简直太无聊。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除了让学生读死书,填鸭式的灌注外,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反复的依样画葫芦的画个不止,徒耗青春年华,实在无聊。

关于创造教育,陶师写了许多不朽之作,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篇外,还有许多值得一读的文章,如《生活教育》(1930年)、《行是知之始》(1927年)、《生活即教育》(1930年)、《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1930年)、《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1932年)、《手脑相长》(1933年)、《教育的新生》(1934年)、《儿童的世界》(1935年)、《创造年献诗》(1941年)、《创造宣言》(1943年)、《每天四问》(1941年)、《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1944年)、《创造的社会教育》(1945年),《实施民主教育的纲要》(1945年)、《社会大学运动》(1946年)等,都深刻的阐述了创造教育的真谛。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