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作用

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作用

时间:2022-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是高校志愿者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志愿力量。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高职院校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仅延续爱心,还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作用

肖望兵[1]

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超过了我国高校人数的一半,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是高校志愿者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志愿力量。他们在“志愿、奉献、友爱、进步”的精神感召下,利用自己的爱心和技能,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秉承志愿者精神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有好处。

一、志愿者精神概述

“志愿者”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中,公众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各种类型的志愿活动也很多,志愿者组织比较成熟。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对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都有明确规定,甚至将其作为升入大学的一个依据。在中国,与志愿者联系紧密的慈善观念其实早已有之,如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都与西方所谓的志愿服务、志愿者有精神类似之处。

我国的志愿活动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学雷锋活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志愿活动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尤其是1993年底团中央开始实施志愿者行动以来,各种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它们活跃在救灾救济、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志愿者们的抗震救灾行动,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举办时志愿者们的志愿服务,都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为表达对志愿者的敬意,国际奥委会提议特别增设了一个奥运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环节,那就是给志愿者献花,这是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褒奖,也是对中国志愿者精神的充分肯定。

所谓志愿者精神,可理解为以人文关怀、权益维护、社会责任与公益利他等内容为价值取向的、自愿的、不为经济报酬而参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意识。[2]志愿者精神具有自愿、无偿、利他、公益、仁爱等特点,具有志愿者精神的人,经常会自觉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利用自己的时间、资源、知识、技能、特长等帮助别人,而不求任何物质上的回报。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指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计物质报酬,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善心等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志愿活动的思想意识的总和,它具有公益性、无偿性、自愿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与其他志愿者相比,他们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是他们从事志愿活动的优势所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高职院校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仅延续爱心,还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志愿者精神的引导下,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志愿活动,这种志愿者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1.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3]它是一种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规范,是培养公民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就会健康发展。作为大学生,他们肩负着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理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社会民生,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体意识,但是社会给予他们的发挥空间不大,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不多,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4]为此,社会和学校应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大学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大学生也应主动创造条件,把握机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首先要了解社会,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学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对社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志愿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了一座从校园通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它,大学生可以了解民生,了解社会,也能利用自己的爱心和技能帮助别人,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西部计划”、“三下乡活动”等大学生志愿活动,使大学生有机会深入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活动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国情、经受了锻炼、增长了阅历、培养了能力,还感受到了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增进了与基层老百姓的感情,明确了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自1994年开展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来,大学生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爱心,开展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技、卫生活动,丰富了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倡导了健康生活方式,对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入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活动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裕的独生子女的心灵触动很大。现在,不少人认为独生子女存在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如果不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形成自私、孤独、冷漠、功利等不良心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参与志愿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养成了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为他人、为社会分忧的习惯。参与志愿活动,不仅使这些学生克服了一些常见的毛病,还使他们认识到了自身所肩负的重任,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2.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不仅仅是指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是指志愿者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加健康、完整、和谐的人,从而更有效能、更有创意、更富合作精神、更能与他人联结、更有人类情怀,活得更加快乐和有意义。[5]志愿者精神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它为个人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志愿活动既是一种利他行为,也是一种利己行为。很多人只看到其利他的一面,实际上,志愿活动利己的一面也不容忽视。这种利己,主要体现在志愿者个人精神上的满足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上,这也是志愿活动能促进其个人成长的原因之所在。

要成为志愿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要有志愿者精神,能自愿无偿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是从事志愿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要有一定的从事志愿服务的基本技能,如进行调查研究、制订活动方案、筹集活动费用、参与志愿活动等,这是技能层面的要求,也是做好志愿服务的基本保障。只有志愿者精神,没有从事志愿服务的技能;或只有从事志愿服务的技能,没有志愿者精神,都不可能圆满地完成志愿活动。因此,一个优秀的志愿者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参与志愿活动之所以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益处,主要原因在于它一开始就对学生的精神、技能方面提出了要求,同时,从事志愿活动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和其他综合素质。

首先,志愿活动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部分,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教育,即通过“两课”教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教育;二是社会实践,即通过学生与社会接触,使学生领会相关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志愿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高职院校的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活动,主要是帮助困难群众、残疾人士、艾滋病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他们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这本身就是其思想道德修养高尚的体现,在持续的活动开展中,这种修养不断得到提升。

其次,志愿活动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许多高职学生一开始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事志愿活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可能遇到一些依靠原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专业技能从而得到提高。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志愿活动是提高他们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笔者在对本校一个电器维修协会志愿者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从小就对电器维修感兴趣。进入大学后,在众多的社团组织中,他选择了电器维修协会,经常义务为同学、老师和附近社区的居民维修电器。在义务维修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靠已学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就去请教别人、查阅资料、购买书籍,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的专业技能明显提高,代表学校参加了省级专业技能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

再次,志愿活动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志愿活动往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需要学生科学组织、周密计划、相互沟通、团结协作,这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有时候,志愿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志愿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对学生来说,这些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他们的成长成才都有好处。调查发现,有过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远远超越那些在大学期间没有参加任何志愿服务工作或者没有过工作经验的学生。[6]

当然,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课题,并不会因为参与几次志愿活动全部完成,但是,参与志愿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3.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精神、培养目标、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价值观复合体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物化形态。[7]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产生的时间要短很多,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再加上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发展的中的“短板”,校园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实践证明,志愿者精神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志愿者精神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受此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念不正确、道德失范和行为规范迷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志愿者精神倡导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如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事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并将这种良好风气带进校园,对学校的师生员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同时,志愿者精神还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了解和关怀,有利于化解矛盾和隔阂,凝聚人心,团结一致,共同打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校园。

志愿者精神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志愿者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将优秀的道德品质洒向校园,从而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用自己的爱心和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志愿者的精神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形成良好的风气,这种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的志愿者精神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对外辐射的功能,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为校园内的师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还能对外扩散和辐射,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志愿者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曾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正是在这种信念指导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爱心和技能,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这种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坚强动力,它对个人的成长、对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注释】

[1]肖望兵,女,200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湖南工业职院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2]丁元竹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7、236。

[3]丁元竹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7、236。

[4]牟民凯:《论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丁元竹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7、236。

[6]李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价值意义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7]杨玫:《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定位和构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